Creators Connect

按揭车不押车贷款 follow

@y1349528lunai47

Followers0

Blogs198

Video0

Comments0

06-24-2017

泰州汽车垫资

泰州汽车垫资170—5293—1995龙女士,全国最大车贷公司+市场最低利息+竭诚贴心的服务。
6月22日,省长许勤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做好新形势下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许勤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开放促创新,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推动河北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
 
会议听取了省科技厅关于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重点工作的汇报。许勤就做好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论述精辟、内涵深刻,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到了空前高度,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为我们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河北就一定能够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全省科技系统一定要学深悟透、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实际行动。二要以创新理念引领发展动能转换。河北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发展是河北的必然选择。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促进产业发展加速迈向中高端,才能培育未来发展动力。各地各部门必须着眼提升未来竞争力,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等优质增量,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更低的环境代价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三要用好重大机遇推进协同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等重大国家战略,为河北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乘势而为,用好京津科研机构、高校、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外溢的有利时机,把京津科研成果转变为河北的产业新支撑、发展新动能。四要加快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河北科技创新的潜力巨大。要以改革促创新,大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落实好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使科研人员付出与收入相匹配,把创新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要以开放促创新,加强国际、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外部创新资源,提高河北科技创新水平。
 
许勤要求,在谋划推动创新工作中,要有清晰的定位,既要认清短板,更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1
    郾城区法院:成立惩戒“老赖”战略联盟
    本报漯河讯(记者薛华通讯员齐江涛)近日,漯河市郾城区法院联合漯河法律工作者公益志愿协会,在互联网上公开招募合作单位与法院结成惩戒“老赖”战略联盟,承诺不与“老赖”做生意。截至6月22日上午,第一批联盟单位已招募完成,共有5家企业加入惩戒“老赖”战略联盟。据悉,联盟单位均可获得漯河市法官公益协会提供的终生免费法律咨询及相关法律服务。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去年以来,该院做了大量的工作:增加指挥中心软硬件建设,提高办案效率;持续坚持每周执行会战,即每周开展1到2次的凌晨突击行动,集中执行了一大批“硬骨头”案件等。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单靠法院一家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该院联合漯河法律工作者公益志愿协会,公开招募惩戒“老赖”战略联盟成员。
    郾城区法院执行局局长张永健介绍,建立惩戒“老赖”战略联盟的目的,就是建立诚信体系,挤压“老赖”生存空间。
    2
    潢川县法院:一天执结6案
    本报信阳讯(记者周惠通讯员陈明)记者从潢川县法院获悉,6月21日,该院共抽调车辆16台,配备无人机,分4个执行组,在全县范围内对前期排查的35起案件进行强制执行。
    21日凌晨4时40分,该院执行局等部门抽调63名干警,分组开展行动。截至当日上午9时,该院已抓获失信被执行人10人。在将他们送交拘留所前,该院副院长刘建国督促他们尽快履行义务。其中3名被执行人让家属拿现金到法院当场履行。上午9时20分,执行干警兵分两路:一路送拘被执行人,另一路在院长郭长林的带领下到县城跃进路,对申请人潢川县信用合作联社与被执行人董某侵权案,与姚某等人租赁合同纠纷案的涉案房屋腾空。
    当日下午,该院举行“落实一案一账户制度集中发放执行款”活动,11名申请人领到了执行款。该院对黄某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公诉案进行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
    6月21日,该院共执行案件35件,执结6件,和解并部分履行2件,执行到位金额27.7万元,司法拘留11人。
《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5次报告(总报告)》的研究视角由简单的城市间比较,转向由城市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和变化趋势,并有新的发现:一是以东中一体和城市群体系为支撑的经济空间新格局更加明晰;二是经济增速虽放缓,但城镇化质、量并重,加速推进;三是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极化期;四是部分中小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问题须予以关注
 
当今时代,全球城市化正在加速推进,世界超过一半人口聚居在城市里。城市作为人类集中从事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活动的空间载体,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动源、经济增长的引擎、文化发展的平台、权利决策的中心、对外联系的节点。在全球化突飞猛进,信息化日新月异背景下,城市日益变得重要。从城市视角审视时空维度上的大国发展既抓住了关键又意义重大。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阶段。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正在出现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向,区域、城市间分化、固化与强化动向复杂并存。
 
一、中国以东中一体和城市群体系为支撑的经济空间新格局更加明晰
 
空间是人类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布局结构便构成了空间经济。基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及判断,中国将逐渐形成以多中心网群化城市体系为支撑的“一网五带”巨手型城市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其中,东部地区及其近邻的中部地区构成的区域将出现群网络状城市体系,聚合成“一网”,形成东中一体;东北和西部作为成长区域,将延伸出五大城市发展带(简称“五带”)。一是东北沿京哈线城市发展带,以京哈线为发展主轴,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依托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二是西北沿陇海—兰新线城市发展带,以陇海—兰新线为西北地区的发展主轴,联动关中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河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三是西线沿长江上游城市发展带,依托成渝双核横跨四川盆地,向西沿陆桥通道直抵拉萨,形成长江经济带的延长线。四是西南沿沪昆线西段城市发展带,依托湘黔铁路和贵昆铁路由湖南延伸至云贵地区,联动贵阳、昆明两大区域中心城市,通过东中部发达的城市网络体系辐射带动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五是南线沿南城市发展带,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段起点,以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带动北部湾城市群和琼海城市群。
 
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以及2015年、2016年各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的搜集整理,通过立体化、动态式的系统考察发现:
 
从城市层面GDP空间分布及变化来看,中国东中一体与“一网五带”经济空间新格局进一步凸现。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前20%(57个城市)集聚全国近3/5的财富。第二,中部地区凭借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正在不断崛起,东北地区由于中心城市支撑作用下降而出现持续下滑。第三,“一网五带”的“巨手型”城市中国经济空间格局进一步显现。东中部多中心城市群网中10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造的GDP占全国的比重在近年来保持在63%以上。西线沿长江上游城市发展带GDP比重持续增加,2015年达到了6.28%,有赶超东北沿京哈线城市发展带的可能。西北沿陇海兰新线城市发展带、西南沿沪昆线西段城市发展带、南线沿海城市发展带在全国的GDP比重尽管相对较小,但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从城市人口分布及变化来看,中国人口流动出现新动向:中部地区、部分高行政等级城市人口流入增加。第一,城市人口增速在区域空间和城市行政级别层面上出现分化。第二,人口流向发生部分逆转,中部地区常住人口规模开始增加。第三,长三角等东部地区成熟城市群的多中心化显现,中西部城市群单核集聚进一步强化。
 
从城市群的发展演进来看,人口流向的部分逆转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群及全国经济空间结构,中国城市群体系的多中心化愈加明显,而且对经济空间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一是由成熟型、成长型和潜在型城市群构成的中国城市群体系在首位度和规模—位序关系上表现出的多中心化在逐步显现,位序较低的城市群也在不断发展。二是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城市群之间分化明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空间的主体支撑。三是绝大多数城市群经济增速(均值)高于全国水平,城市群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新动能。
 
二、经济增速放缓,城镇化质、量并重加速推进
 
从城市视角审视中国的发展动态需聚焦经济增速与城镇化进程这两大方面。从全国层面看,2010年以来,中国GDP增速逐年趋缓,由2010年10.6%下调至2016年的6.7%。在城镇化上,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率保持每年不低于1个百分点增速推进,2016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2015年提升1.25个百分点。全国经济增速的下调并没有引起城镇化进程的放缓。
 
从城市层面看,在经济增速方面:第一,城市经济增速的普遍性放缓直接导致了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调。第二,城市经济增速“西高东低”和“南高北低”并存,南北分化比较明显,部分城市出现经济负增长。第三,部分后发城市经济增速后来居上,像成都、武汉、长沙等部分省会城市经济进入快速集聚阶段。
 
在城镇化方面,第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和城市的城镇化推进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城镇化水平超过80%的上海、北京、天津等城镇化率的增速明显较缓。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和城市的城镇化率增速相对较高,许多地区快于全国水平。第二,城市经济增速的整体放缓及分化正在叠加影响城镇化的空间结构调整,一些城市群内重点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速近年来呈现加快之势。第三,城市经济增速放缓没有导致城镇化增速的减缓。先行地区和城市是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的存量支撑主体,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其对中国城镇化的增量带动作用将有所减弱。而后发地区和城市经济增速相对较快,城镇化水平较低且正加速推进,为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和先行地区城镇化速度放慢形成缓冲,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进程仍将保持稳步推进。
 
三、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极化期
 
1979至2016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创造这一增长奇迹的背后是我们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事实。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驱动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经济转型升级重塑新的增长内生动力已迫在眉睫。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极化期,总体上大多数城市的转型升级进展缓慢,只有少数城市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城市之间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差距在拉大。
 
(一)出口需求总体低迷,增速在波动中分化
 
从城市视角来看,出口呈现总体上低迷不振、空间上高度分化,时间上波动加剧的态势。从总体来看,2015年全国257个主要城市出口平均增长0.51%,呈现低迷状态。2016年基本延续了上一年度的低迷态势,188个主要城市出口平均下降0.09%。从时间上看,同一城市出口增速波动很大。2016年,有79个城市的出口增速出现10%以上的波动,变化最大的是湖南怀化市。从空间上看,城市间出口增速分化极其严重。出口增速最高的武威,其增速高达266.67%,相反,最低的丽江,其增速是-49.5%,两者相差316%,可见城市间出口分化的严重程度。
 
总体而言,现阶段出口需求的总体低迷和分化趋势加剧了城市之间产业转型升级的分化发展态势。
 
(二)消费在经济增长的作用稳步提升,部分城市表现尤为亮眼
 
从城市视角看,绝大部分城市的消费都在稳步增长,但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表现尤为亮眼。尽管改革开放以后,沿海许多非省会城市在外贸出口的带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甚至一些城市经济总量还超过了所在的省会,但就消费而言,省会城市仍是不折不扣的中心。以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直辖市、省会城市多高于其他城市,其余高行政等级城市的消费占GDP比重也往往较高。
 
总体而言,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分化较为明显,这也为部分城市率先完成转型升级,大多数城市转型升级进展缓慢埋下了伏笔。
 
(三)多数城市依赖于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
 
从城市视角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城市建设投资依然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推进剂,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低,转型升级较为成功。
 
从时间上看,对比2014年与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在285个城市中,75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下降,相反有210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出现不同程度上升;就房地产投资占比而言,仅有73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占比下降,相应地,有212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占比上升。
 
(四)中国城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明显分化
 
近年来,少数城市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如深圳、杭州等城市,但绝大部分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依旧进展缓慢,城市之间的分化相当明显。
 
从新兴产业的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及内陆个别中心城市正在大力对接国家推动的“新经济”战略,新的科技浪潮以及高生产效率的新经济正在崛起,而不发达地区城市则明显落后于大趋势,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异常艰难。针对2015年新三板514家新经济概念挂牌公司的产业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新经济概念公司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城市,排名前十位城市所拥有的新经济概念公司数就占到75%。第二,在地域分布上,新经济概念公司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第三,除了东莞、厦门外,新经济概念公司挂牌数位居前十的城市基本上都是GDP排名前十位的城市,这说明发达城市正在这一轮的经济转型浪潮中勇立潮头。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其他地区明显缺乏创新活力。在万人专利申请排名前二十的城市中,仅有西安、成都属于内陆城市,其他几乎都位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以长三角城市居多(9个),其次是珠三角城市(6个),这充分说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发动机,特别是深圳,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之都。
 
四、中小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问题须予以关注
 
当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城市病”现象在中国许多大城市不断蔓延,日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但与此同时,中小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事实上,中小城市发展大多缺乏可持续性。
 
(一)相对大城市,中小城市社会治安隐患更大
 
从空间上看,犯罪率大小与城市规模呈现负相关,中小城市相对大城市更不安全。由于公众舆论有意无意的忽视,导致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发生的许多小型公共安全事件并不容易引起媒体关注,从而让人产生某种错觉,以为城市越大越不安全。但是,根据对每万人刑事案件逮捕人数(犯罪率)这一数据的分析发现,城市规模与城市安全呈负相关,并非城市越大越不安全。
 
从时间上来看,相对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对比2014年和2010年各城市的犯罪率,犯罪率增长高于5%的城市如怀化、铜川、商洛、大庆等无一不是中小城市,而大城市如重庆、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则呈现明显的负增长。总体而言,相较于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犯罪率增长更快,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中小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
 
从城市视角看,中小城市汽车拥有量增长很快。根据对全国285个城市的统计分析表明,2003年到2013年间,四线中小城市的汽车拥有量平均增长698%,大大超出一二线大城市472%的增长率。
 
与此同时,相较于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中小城市的交通设施发展则远滞后于大城市。总体而言,中小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远远赶不上快速增长的汽车拥有量,而且与大城市相比,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外,中小城市特别是边远地区小城市城市管理滞后,无法提出完善的交通解决方案,因而中小城市的交通拥堵日趋严重。
 
(三)中小城市购房压力增加总体比大城市更快
 
从城市视角来看,中小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增速并不比大城市低。从2005年到2013年,一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分别平均上涨31%、1.96%、9.5%、15%,一线城市涨幅最大,而通常被舆论忽略的四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增速反而超过了二三线城市,仅次于一线城市,这也进一步说明相对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购房压力增加得更快。
 
(四)相较于大城市,部分中小城市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从城市视角来看,一二三四线城市的PM2.5年均值平均分别为50.75、59.03、54.83、49.87微克/立方米,二三线城市的空气环境污染程度稍大于一四线城市,而一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空气环境相差无几,因此并不能认为城市越大,环境污染就越严重,恰恰相反,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深圳的PM2.5只有38.8微克/立方米和29.9微克/立方米,远远低于许多中小城市。再者,统计发现,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城市规模大致呈现负相关,这进一步表明中小城市的环境污染可能比大城市更为严重。
 
(五)中小城市公共服务的资源和水平远远落后于大城市
 
大城市所占有的医疗资源远多于中小城市。总体来说,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医疗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均衡,甚至存在日益扩大的趋势。从城市视角来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医疗资源差距极大,并且中小城市之间的差异也很大。一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每百万人三甲医院数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1.12、1.01、0.62、0.4,一线城市接近于四线城市的三倍。
 
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也远高于中小城市。总体来说中国的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分配还是极不均衡的。从城市视角来看,大城市的教育资源要远高于中小城市,并且中小城市之间因所在区域的不同,其教育资源的差异也非常大。大量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造成了人口的加速集聚,而中小城市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却少得可怜,又因为教育具有规模效应,易造成恶性循环,从而威胁小城市的生存。

©2025 16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