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2020
商务部发布30条促消费意见 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4月22日,商务部发布《关于统筹推进商务系统消费促进重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释放国内需求,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完成全年商务发展任务。
《指导意见》包括提高站位加强谋划部署、推动复工复业提速扩面、促进城市消费回补升级、补齐乡村消费短板弱项、激活传统商品消费热点等11方面,共30条内容。
推动复工复业提速扩面
其中,推动复工复业提速扩面上,《指导意见》称,精准推进复工复业。把复工复业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紧密结合起来。在防疫措施到位、确保疫情不反弹的前提下,以市县为单位,推进低风险地区的各类商场市场、生活服务业全面恢复正常经营;高风险、中风险地区要防疫优先,科学防控,分区分级精准推动复工复业。
促进城市消费回补升级
促进城市消费回补升级方面,《指导意见》称,完善便民消费网络。优化便利店网点、菜市场布局,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充分发挥经营灵活、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有条件的地区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支持快递收发站、便利连锁店、停车场、充换电站等便民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指导步行街分类防控、因街施策,抓紧组织商户开业复市,尽快吸聚人气,重振街市繁荣。把握时机加快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确定一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启动第二批试点。因地制宜出台步行街促进政策,创新管理和运营模式,打造步行街交流合作机制,形成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
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对标国际,按照评价指标,选择推荐具备条件的城市申报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试点,指导申报城市制定完善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配套支持举措,加快推动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消费中心城市。
同时,强化免税退税政策效应。配合财政等相关部门,完善免税店政策,做好增设口岸出境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等工作,鼓励增设离境退税商店,推广开展“即买即退”业务,吸引更多消费回流。
补齐乡村消费短板弱项
补齐乡村消费短板弱项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提升电商进农村。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整合县域物流快递资源,加强名优特新农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推动农村商贸流通和零售网点转型升级,加强生活服务与农村商业对接,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发展乡镇商贸中心,引导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布点,推动供应链下沉,打造农村消费集聚平台。
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确定骨干市场和骨干企业,构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条;推进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仓储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
抓好电商和产业扶贫。扩大电商扶贫覆盖范围,抓好产销对接扶贫。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与贫困地区开展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推广“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农产品电商化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产品品牌推介洽谈活动。推进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
激活传统商品消费热点
激活传统商品消费热点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大力促进汽车消费。抓紧落实延长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和税收优惠、减征二手车销售增值税、支持老旧柴油货车淘汰等新政策新措施;配合完善机动车报废、二手车流通政策规章,加强法规标准贯彻实施;创新借鉴各地优化汽车限购、促进新车消费、加快老旧车淘汰、取消皮卡进城限制、完善汽车消费环境等做法,积极推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空间。
带动家电家具消费。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奖励与补贴相结合的消费更新换代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消费电子产品以旧换新,积极促进绿色节能家电、家具消费。
办好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做好交易团组织、宣传推介等工作,积极开展展前展中、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强化精准化、市场化招商,扩大进口,优化国内优质商品供给。
促进特色品牌消费。保护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培育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打造小店经济重点城市(区)和公共服务重点企业(平台),推动小店经济发展。
恢复扩大服务消费
着力恢复扩大服务消费方面,《指导意见》明确,提振餐饮消费。指导企业做好常态化防控措施,提供消毒测温服务,倡导分餐和使用公勺公筷,让消费者安心进店、放心消费。宣传推广重点菜系,促进餐饮传承创新。
开展社区生活服务消费。开展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试点,创新社区生活服务业管理制度、发展模式和服务载体,推进餐饮、家政、理发、洗衣、代收代缴等生活服务集聚化、便利化发展。低风险地区在优化防控措施基础上,尽快推动快递、家政、维修、装修等服务从业人员开展社区业务。
完善家政服务消费。指导家政行业严格落实运营防控指南,在落实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服务。加快制订出台家政服务质量、诚信、互联网融合等服务标准,完善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支持发展家政商业保险。
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消费
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消费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加快零售创新转型。鼓励零售企业数字化发展,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引导中小百货大楼向邻里型社区购物中心转型,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持线上经济、平台经济合规有序发展,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
做大做精“双品网购节”活动。高标准吸纳更多商品交易电商平台,新增服务交易电商平台,引导电商企业以数据为依托,精准匹配网络消费新需求,大力发展个性化订制、柔性化生产,打造“小而美”的网络新品牌,加快线上线下融合。
加快供应链创新应用。指导企业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培育国内外供应链领先企业。指导电商与物流企业加强业务联动,推广库存前置、智能分仓、仓配一体化等服务,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
积极有序活跃消费市场
积极有序活跃消费市场方面,《指导意见》称,要有序打造消费促进平台。在充分评估疫情风险、分区分级精准防疫的前提下,以“防疫保供促消费”为主题,根据本地疫情防控中涌现的消费新模式新需求,结合传统消费旺季和网络热购时段,制定完善整体规划,分时分类搭建贯通全年、吸聚人气的消费促进系列活动平台。
创新开展消费促进活动。组织行业协会、大型零售商、电商平台和快递物流等企业,顺应便利居家办公、丰富宅家生活、供需零距离对接等消费新理念,聚焦消费传统热点和新兴领域,创新举办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促销活动。有条件的地方依法依规、公开公平组织面向特定群体、特定商品、特定领域推出形式多样的消费券,分层引导消费需求,激发各方参与热情。
促进外贸出口产品内销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加大内销支持力度。抓好应对疫情稳外贸相关政策举措落实落地,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切实降低外贸企业产品内销成本。进一步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加快完善“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
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利用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等展洽会,搭建内销展示交流平台,组织外贸企业与国内采购商加强对接、洽谈成交。通过消费促进活动平台,促进出口产品内销的产需对接。引导外贸企业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加强合作,面向国内市场,线上线下同步展示销售优质出口产品,推动内销规模化、品牌化,更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指导意见》还表示,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切实用好服务业发展资金,结合本地防疫保供和消费促进需求,在资金规定使用范围内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支持方向,用好地方配套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加强监督管理,全力支持促进国内消费。
同时,完善应急保供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保供能力,健全大型保供骨干****,完善应急商品数据库和应急投放网络。推动建立应急方便食品代储机制。进一步稳定猪肉市场供应。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丝绸之路(http://www.iic21.com/21sczl/)小编整理,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可立即前往了解。
《指导意见》包括提高站位加强谋划部署、推动复工复业提速扩面、促进城市消费回补升级、补齐乡村消费短板弱项、激活传统商品消费热点等11方面,共30条内容。
推动复工复业提速扩面
其中,推动复工复业提速扩面上,《指导意见》称,精准推进复工复业。把复工复业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紧密结合起来。在防疫措施到位、确保疫情不反弹的前提下,以市县为单位,推进低风险地区的各类商场市场、生活服务业全面恢复正常经营;高风险、中风险地区要防疫优先,科学防控,分区分级精准推动复工复业。
促进城市消费回补升级
促进城市消费回补升级方面,《指导意见》称,完善便民消费网络。优化便利店网点、菜市场布局,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充分发挥经营灵活、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有条件的地区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支持快递收发站、便利连锁店、停车场、充换电站等便民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指导步行街分类防控、因街施策,抓紧组织商户开业复市,尽快吸聚人气,重振街市繁荣。把握时机加快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确定一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启动第二批试点。因地制宜出台步行街促进政策,创新管理和运营模式,打造步行街交流合作机制,形成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
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对标国际,按照评价指标,选择推荐具备条件的城市申报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试点,指导申报城市制定完善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配套支持举措,加快推动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消费中心城市。
同时,强化免税退税政策效应。配合财政等相关部门,完善免税店政策,做好增设口岸出境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等工作,鼓励增设离境退税商店,推广开展“即买即退”业务,吸引更多消费回流。
补齐乡村消费短板弱项
补齐乡村消费短板弱项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提升电商进农村。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整合县域物流快递资源,加强名优特新农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推动农村商贸流通和零售网点转型升级,加强生活服务与农村商业对接,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发展乡镇商贸中心,引导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布点,推动供应链下沉,打造农村消费集聚平台。
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确定骨干市场和骨干企业,构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条;推进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仓储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
抓好电商和产业扶贫。扩大电商扶贫覆盖范围,抓好产销对接扶贫。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与贫困地区开展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推广“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农产品电商化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产品品牌推介洽谈活动。推进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
激活传统商品消费热点
激活传统商品消费热点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大力促进汽车消费。抓紧落实延长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和税收优惠、减征二手车销售增值税、支持老旧柴油货车淘汰等新政策新措施;配合完善机动车报废、二手车流通政策规章,加强法规标准贯彻实施;创新借鉴各地优化汽车限购、促进新车消费、加快老旧车淘汰、取消皮卡进城限制、完善汽车消费环境等做法,积极推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空间。
带动家电家具消费。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奖励与补贴相结合的消费更新换代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消费电子产品以旧换新,积极促进绿色节能家电、家具消费。
办好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做好交易团组织、宣传推介等工作,积极开展展前展中、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强化精准化、市场化招商,扩大进口,优化国内优质商品供给。
促进特色品牌消费。保护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培育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打造小店经济重点城市(区)和公共服务重点企业(平台),推动小店经济发展。
恢复扩大服务消费
着力恢复扩大服务消费方面,《指导意见》明确,提振餐饮消费。指导企业做好常态化防控措施,提供消毒测温服务,倡导分餐和使用公勺公筷,让消费者安心进店、放心消费。宣传推广重点菜系,促进餐饮传承创新。
开展社区生活服务消费。开展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试点,创新社区生活服务业管理制度、发展模式和服务载体,推进餐饮、家政、理发、洗衣、代收代缴等生活服务集聚化、便利化发展。低风险地区在优化防控措施基础上,尽快推动快递、家政、维修、装修等服务从业人员开展社区业务。
完善家政服务消费。指导家政行业严格落实运营防控指南,在落实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服务。加快制订出台家政服务质量、诚信、互联网融合等服务标准,完善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支持发展家政商业保险。
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消费
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消费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加快零售创新转型。鼓励零售企业数字化发展,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引导中小百货大楼向邻里型社区购物中心转型,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加快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持线上经济、平台经济合规有序发展,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
做大做精“双品网购节”活动。高标准吸纳更多商品交易电商平台,新增服务交易电商平台,引导电商企业以数据为依托,精准匹配网络消费新需求,大力发展个性化订制、柔性化生产,打造“小而美”的网络新品牌,加快线上线下融合。
加快供应链创新应用。指导企业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培育国内外供应链领先企业。指导电商与物流企业加强业务联动,推广库存前置、智能分仓、仓配一体化等服务,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
积极有序活跃消费市场
积极有序活跃消费市场方面,《指导意见》称,要有序打造消费促进平台。在充分评估疫情风险、分区分级精准防疫的前提下,以“防疫保供促消费”为主题,根据本地疫情防控中涌现的消费新模式新需求,结合传统消费旺季和网络热购时段,制定完善整体规划,分时分类搭建贯通全年、吸聚人气的消费促进系列活动平台。
创新开展消费促进活动。组织行业协会、大型零售商、电商平台和快递物流等企业,顺应便利居家办公、丰富宅家生活、供需零距离对接等消费新理念,聚焦消费传统热点和新兴领域,创新举办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促销活动。有条件的地方依法依规、公开公平组织面向特定群体、特定商品、特定领域推出形式多样的消费券,分层引导消费需求,激发各方参与热情。
促进外贸出口产品内销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加大内销支持力度。抓好应对疫情稳外贸相关政策举措落实落地,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切实降低外贸企业产品内销成本。进一步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加快完善“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
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利用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等展洽会,搭建内销展示交流平台,组织外贸企业与国内采购商加强对接、洽谈成交。通过消费促进活动平台,促进出口产品内销的产需对接。引导外贸企业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加强合作,面向国内市场,线上线下同步展示销售优质出口产品,推动内销规模化、品牌化,更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指导意见》还表示,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切实用好服务业发展资金,结合本地防疫保供和消费促进需求,在资金规定使用范围内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支持方向,用好地方配套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加强监督管理,全力支持促进国内消费。
同时,完善应急保供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保供能力,健全大型保供骨干****,完善应急商品数据库和应急投放网络。推动建立应急方便食品代储机制。进一步稳定猪肉市场供应。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丝绸之路(http://www.iic21.com/21sczl/)小编整理,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可立即前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