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2020
构建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结构体系
新冠肺炎爆发后,人们发现了城乡生活的另一面:重大灾难面前,城市的避灾能力更差,人们扎堆染病,封城后存在潜在的吃喝断供问题;广大农村虽染病概率降低、生活保障度更大,却也存在生活现代化程度低、没有更多的就业空间等问题。
适当分散人群、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推进城乡间功能融通,迫切提升到当代国人面前。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城乡分治已实行了七十多年,它曾经确实对提升工业化、商业繁荣与科技进步带来许多好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城乡间贫富差距、科技进步差距、文教卫环境差距、生活便利度差距日益明显,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利于最终实现人人平等与共同富裕。
2019年4月,经修改的《城乡规划法》在第十三届第十次人代常委会议上顺利通过,城乡空间规划一体设计、社会经济生活平等的总体布局,就此将正式拉开帷幕。
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将实现一体化建设
城乡间社会经济生活的融合对接,首先依赖于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一体建设,它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等基础设施项目一体连通;学校、医院、卫生院、福利院、邮政快递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一体建设,这在2019年4月通过的《城乡规划法》有明确规定。
《城乡规划法》的第十八条规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
《城乡规划法》的第二十九条规定:“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要拉开城乡一体的市政道路建设、排水管道铺设、电路与通讯设施建设。同时,在镇与乡村增设公共安全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文化教育养老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存储设施、农业机具存放与维养设施,以及就近规划农产品存储、深加工用地,为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带来与城市居民均等的便利生活。
海量的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建设机会为广大城乡人民带来一大波就业机会,包括项目建设机会,乡村镇产业可持续生产与城乡生活商务服务融合发展的大机遇。
城乡一体规划需同时考虑常住与流动人口居住生活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常常看到如此场景:春节时如潮的人口大流动,旅游旺季时人们旺盛的异地生活需求。而大量好的独特自然地理景观、历史遗址景点恰恰存在于广大农村周边。因此,借助本次城乡一体规划,将农业与文化旅游、农业与休闲娱乐、农业与劳动生活广泛的结合在一起,正逢当时。
中国范围内相当多地区的农村,历史风貌与地质风景保存更完好,适合发展旅游产业。解决多年存在的临时性人口涌入办法是,将现代农村建设与旅游民宿建设与旅游商务服务作为各广大农村的支柱性产业发展。
在知名旅游景点周边,以村集体为单位,以村民为个体,系统规划发展旅游产业,村庄规划要融入经营住宿房屋建设、旅游饮食导游服务、特产与纪念品销售、交通运输运营与特产物资的快递收发等旅游产业链建设。
国际旅游目的地,允许每个农村家庭申请4-10倍于家庭人口的用地指标,专项用于发展农村旅游接待产业;省级旅游目的地,允许每个农村家庭申请2-5倍于家庭人口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发展旅游接待产业;城市近郊的劳动与生活体验基地,允许每个家庭申请1-3倍的建设用地发展旅游接待与劳动学习产业。如此一来,不仅可吸引相当一部分人口可以留在农村生活就业,还能够吸引一部分城市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中来。
发展时序上,在完成基础设施与配套公共服务设计建设后,需优先开发全年有旅游接待机遇的南方城市;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与近郊休闲劳动服务旅游;产业建设与监管上,需要按照全产业发展的理念统一规划、系统建设,使合法经营与公共服务、行业监管同步运营。
乡村镇系统规划需作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设计
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农村建设一直被锁定在第一产业,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城乡分治以及农村土地用途的高度管制。随着科技进步与人们对于精细化生活的需求,农业仅作为第一产业的定位越来越不符合时代需要,不利于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现代农业急需实现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那么农村集体土地的整合应用就需要规划起来。
属于旅游景区1-10公里内的农村,需要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一体发展;以旅游为全产业链的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用品销售、旅游服务、养生保健、特色产品销售、大型停车厂产业用地,需要一体规划。
属于粮棉油蔬果林畜禽与中药材生产基地的,需要现代农业向一二三产业深度发展,包括机械化种养植、临时用工安置、农作物晒场、一般农业仓库、冷链保鲜仓储、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有机肥加工厂配建、农业运输、农用机具产供销场所等。
属于城市近郊休闲与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的,需要农业与现代教育业一体化发展,包括短期住宿、餐饮接待、农村生产教学辅导、休闲娱乐室,农产品收集储存、农业机具存储、卫生保健用地规划等。
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水土涵养区的,需要农业与环境产业保护一体发展,包括基础公共生活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配套设施建设、防灾基地配套建设等,使保护区的建设现代化。
如此安排,现代农村不再单存的只是一个原材料生产与农民聚集地,而是一个集舒适生活与就近就业一体的分散型生活区。
构建村乡镇县层层升级的现代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在2019年4月发布的《城乡规划法》里,已经初步向人们揭示了村乡镇三级,各需要配套建设哪些公共服务体系。其中,在最基层的村庄也通水、电、路、网络、通讯十分重要。借助互联网,我们的农村人民可以通过线下线下两块阵地,农业与服务业联合,实现全天候的农业生产、服务与农产品销售、农业旅游接待预订。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升级是个大工程,这一定程度上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整合,将一些分散而过小的村庄整合成300-500户一村组的较大村庄,以利于统计安排农村公共服务设计建设。
乡一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包括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小型超市、卫生保健所、安全管理驻点、通讯邮政服务点、物流快递点、幼儿园用房、农用机具停放点、农产品储存点等。
村一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除了以上设施的补充升级外,还需要增加农村小学、农产品深加工用地、农产品集中展示与销售点、农村废物集中收集点、初级商务服务等用地安排。
镇一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文化教育方面小初高中均需建设、卫生保健需要有一个不低于二甲的地区医院;有一定规模的养老院;成建制的公安派出所、环境监测点、卫生养护点、金融服务、科研服务、邮政服务、客货运服务、种子与农产品交易服务、农产品仓储物流服务、公平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设施养护监管以及必要的国家派出机构等等。
乡村镇规划要与邻近城市的社会经济融合发展
很多时候,农村人口想进入城市,城市的人口也常常想回归农村。此时,在保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宅基地个人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合法流转的前提下,应允许城市人群参与乡村镇现代化建设中来。
临近城市已形成的工农商相融合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需要保存原有、填补空白、延伸发展,并与其辐射范围内的广大农村相对接,进一步补充升级产业链与服务链。
属于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需在周边城市再升级旅游服务等级,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的旅游休闲娱乐与养生保养服务。同时,允许城市人口以投资、就业、服务的方式参与到农业旅游住宅合作开发、合作经营、地方农村特产销售中来。
属于粮棉油蔬果林畜禽与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同样允许城市的企业、个人以投资、合作、服务的方式参与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产品国际化销售中来。
属于市近郊休闲与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的,需要与周边城市、县、镇的大中小学、机关企业建立深入广泛的合作关系,就近提供劳动教育服务、农产品供应服务、会务接待与保健服务。同时,也接受与周边城市部分企业的商务、金融、投资合作。
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建设,是习主席带领国人实现共同富裕、跨向大同世界的重大一步,它使得广大农村成为中国人民第四次大建设的重要目的地,广大城乡居民有了一次再投资、再就业、再生活的理想选择,并最终由此消除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在中国全境范围内实现系统、和谐、均衡发展。
本文系经济带网—丝绸之路经济带(http://www.iic21.com/21sczl/)原创,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可立即前往了解。
适当分散人群、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推进城乡间功能融通,迫切提升到当代国人面前。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城乡分治已实行了七十多年,它曾经确实对提升工业化、商业繁荣与科技进步带来许多好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城乡间贫富差距、科技进步差距、文教卫环境差距、生活便利度差距日益明显,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利于最终实现人人平等与共同富裕。
2019年4月,经修改的《城乡规划法》在第十三届第十次人代常委会议上顺利通过,城乡空间规划一体设计、社会经济生活平等的总体布局,就此将正式拉开帷幕。
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将实现一体化建设
城乡间社会经济生活的融合对接,首先依赖于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一体建设,它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等基础设施项目一体连通;学校、医院、卫生院、福利院、邮政快递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一体建设,这在2019年4月通过的《城乡规划法》有明确规定。
《城乡规划法》的第十八条规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
《城乡规划法》的第二十九条规定:“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要拉开城乡一体的市政道路建设、排水管道铺设、电路与通讯设施建设。同时,在镇与乡村增设公共安全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文化教育养老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存储设施、农业机具存放与维养设施,以及就近规划农产品存储、深加工用地,为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带来与城市居民均等的便利生活。
海量的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建设机会为广大城乡人民带来一大波就业机会,包括项目建设机会,乡村镇产业可持续生产与城乡生活商务服务融合发展的大机遇。
城乡一体规划需同时考虑常住与流动人口居住生活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常常看到如此场景:春节时如潮的人口大流动,旅游旺季时人们旺盛的异地生活需求。而大量好的独特自然地理景观、历史遗址景点恰恰存在于广大农村周边。因此,借助本次城乡一体规划,将农业与文化旅游、农业与休闲娱乐、农业与劳动生活广泛的结合在一起,正逢当时。
中国范围内相当多地区的农村,历史风貌与地质风景保存更完好,适合发展旅游产业。解决多年存在的临时性人口涌入办法是,将现代农村建设与旅游民宿建设与旅游商务服务作为各广大农村的支柱性产业发展。
在知名旅游景点周边,以村集体为单位,以村民为个体,系统规划发展旅游产业,村庄规划要融入经营住宿房屋建设、旅游饮食导游服务、特产与纪念品销售、交通运输运营与特产物资的快递收发等旅游产业链建设。
国际旅游目的地,允许每个农村家庭申请4-10倍于家庭人口的用地指标,专项用于发展农村旅游接待产业;省级旅游目的地,允许每个农村家庭申请2-5倍于家庭人口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发展旅游接待产业;城市近郊的劳动与生活体验基地,允许每个家庭申请1-3倍的建设用地发展旅游接待与劳动学习产业。如此一来,不仅可吸引相当一部分人口可以留在农村生活就业,还能够吸引一部分城市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中来。
发展时序上,在完成基础设施与配套公共服务设计建设后,需优先开发全年有旅游接待机遇的南方城市;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与近郊休闲劳动服务旅游;产业建设与监管上,需要按照全产业发展的理念统一规划、系统建设,使合法经营与公共服务、行业监管同步运营。
乡村镇系统规划需作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设计
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农村建设一直被锁定在第一产业,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城乡分治以及农村土地用途的高度管制。随着科技进步与人们对于精细化生活的需求,农业仅作为第一产业的定位越来越不符合时代需要,不利于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现代农业急需实现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那么农村集体土地的整合应用就需要规划起来。
属于旅游景区1-10公里内的农村,需要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一体发展;以旅游为全产业链的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用品销售、旅游服务、养生保健、特色产品销售、大型停车厂产业用地,需要一体规划。
属于粮棉油蔬果林畜禽与中药材生产基地的,需要现代农业向一二三产业深度发展,包括机械化种养植、临时用工安置、农作物晒场、一般农业仓库、冷链保鲜仓储、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有机肥加工厂配建、农业运输、农用机具产供销场所等。
属于城市近郊休闲与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的,需要农业与现代教育业一体化发展,包括短期住宿、餐饮接待、农村生产教学辅导、休闲娱乐室,农产品收集储存、农业机具存储、卫生保健用地规划等。
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水土涵养区的,需要农业与环境产业保护一体发展,包括基础公共生活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配套设施建设、防灾基地配套建设等,使保护区的建设现代化。
如此安排,现代农村不再单存的只是一个原材料生产与农民聚集地,而是一个集舒适生活与就近就业一体的分散型生活区。
构建村乡镇县层层升级的现代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在2019年4月发布的《城乡规划法》里,已经初步向人们揭示了村乡镇三级,各需要配套建设哪些公共服务体系。其中,在最基层的村庄也通水、电、路、网络、通讯十分重要。借助互联网,我们的农村人民可以通过线下线下两块阵地,农业与服务业联合,实现全天候的农业生产、服务与农产品销售、农业旅游接待预订。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升级是个大工程,这一定程度上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整合,将一些分散而过小的村庄整合成300-500户一村组的较大村庄,以利于统计安排农村公共服务设计建设。
乡一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包括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小型超市、卫生保健所、安全管理驻点、通讯邮政服务点、物流快递点、幼儿园用房、农用机具停放点、农产品储存点等。
村一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除了以上设施的补充升级外,还需要增加农村小学、农产品深加工用地、农产品集中展示与销售点、农村废物集中收集点、初级商务服务等用地安排。
镇一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文化教育方面小初高中均需建设、卫生保健需要有一个不低于二甲的地区医院;有一定规模的养老院;成建制的公安派出所、环境监测点、卫生养护点、金融服务、科研服务、邮政服务、客货运服务、种子与农产品交易服务、农产品仓储物流服务、公平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设施养护监管以及必要的国家派出机构等等。
乡村镇规划要与邻近城市的社会经济融合发展
很多时候,农村人口想进入城市,城市的人口也常常想回归农村。此时,在保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宅基地个人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合法流转的前提下,应允许城市人群参与乡村镇现代化建设中来。
临近城市已形成的工农商相融合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需要保存原有、填补空白、延伸发展,并与其辐射范围内的广大农村相对接,进一步补充升级产业链与服务链。
属于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需在周边城市再升级旅游服务等级,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的旅游休闲娱乐与养生保养服务。同时,允许城市人口以投资、就业、服务的方式参与到农业旅游住宅合作开发、合作经营、地方农村特产销售中来。
属于粮棉油蔬果林畜禽与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同样允许城市的企业、个人以投资、合作、服务的方式参与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产品国际化销售中来。
属于市近郊休闲与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的,需要与周边城市、县、镇的大中小学、机关企业建立深入广泛的合作关系,就近提供劳动教育服务、农产品供应服务、会务接待与保健服务。同时,也接受与周边城市部分企业的商务、金融、投资合作。
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建设,是习主席带领国人实现共同富裕、跨向大同世界的重大一步,它使得广大农村成为中国人民第四次大建设的重要目的地,广大城乡居民有了一次再投资、再就业、再生活的理想选择,并最终由此消除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在中国全境范围内实现系统、和谐、均衡发展。
本文系经济带网—丝绸之路经济带(http://www.iic21.com/21sczl/)原创,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可立即前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