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2019
《2019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报告》发布 杭沪苏位居发展前三甲
9月23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携手阿里研究院在沪发布《2019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数字经济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报告显示,杭州、上海分别以83分和74分排名分列第一、第二位,组成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具备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苏州、南京、宁波、
金华、合肥、嘉兴、温州和常州排名第3至第10位,这些城市在数字经济得分上各有千秋。
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的研究方法
两家研究机构基于自身数据库以及官方数据,对长三角区域的上海、杭州、湖州、嘉兴、宁波、舟山、绍兴、金华、台州、温州、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泰州、扬州、盐城、镇江、常州、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共27个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
指数选取27个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商业、数字产业、数字政务和数字民生服务5项二级指标,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办公等20项三级指标和超过40项四级指标,共同构建这些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指数的多项数据均显示,在第三方支付接口等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数字民生等贴近民生的指数,是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中得分差异最小的。
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长三角数字经济占经济体量超四成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长三角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携手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规模,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中排名靠前,其总规模达到8.63万亿元,占全国的28%,超过珠三角地区与京津冀地区的总和。
2019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排名:杭州上海分列第一第二
此次指数的比较范围,涵盖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从总体排名来看,杭州与上海共同组成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具备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排名3到10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南京、宁波、金华、合肥、嘉兴、温州和常州。这些城市在数字经济得分上各有干秋,例如金华就在数字产业指数排名第一,南京在数字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二,宁波则在数字政务领域排名第二。
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南京、苏州信息基建领先,常州跻身前五
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包含物流基础设施指数、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和数字化办公指数三个三级指标。
整体来看,杭州在三个三级指标均名列前茅,总分也排名第一。而工信部认定的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南京,没有明显短板,三个三级指标均位列前五,总分来到第二。工业城市苏州在信息基础设施指数领先,显示了未来发展智慧城市、物联网的良好基础。而作为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成熟的电商业态倒逼物流建设,在物流基础设施指数上排名第一。
数字商业指数:沪杭双星闪耀领先明显前十浙江占五席
数字商业指数,包括线上消费指数、品质消费指数、线上移动支付指数、线下移动支付指数消费者数字化指数、消费者年轻指数等三级指标,从消费者数据层面,反映该地区整体的数字商业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得益于良好的线上支付习惯,和已经逐渐培养的品质消费习惯,杭州与上海组成明显的数字商业指数第一梯队,分数领先较大。
整体来看,民营经济发达,个人消费者消费能力更强的浙江城市,在数字商业指数领域拥有更好的基础,数字商业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五个都来自浙江。
数字商业指数:线上消费上海最高端,合肥最年轻
在数字商业指数的三级指标中,品质消费指数为线上消费中的中高端消费占比,衡量区域品质消费能力。
在这个指数上,--线城市上海毫无疑问位居第一,其次则是区域内另两个省会城市杭州和南京。
而在另一个三级指标,消费者年轻指数,显示电商消费者中年轻消费者的占比。这项指标,合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居首,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合肥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的进入,叠加新零售业态正在二线城市发力下沉,共同使得合肥的线上消费“最最年轻”。
数字产业指数:两化融合引领发展,苏州领衔工业数字经济指数
数字产业指数,包括企业销售指数、区域贸易指数、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用来从企业数据层面,衡量该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与其他指数大多由上海、杭州等一线、强二线城市居首的指数不同,数字产业指数前三名是金华、嘉兴和杭州,前十则有8个浙江城市。不过,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量化融合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数上,长三角最大的工业城市苏州位列第一,杭州、南京则紧随其后。
区域贸易指数:“淘宝村”助力金华登顶
区域贸易指数,是数字产业指数下的三级指标,被认为最能衡量一个城市,电商等数字经济的贸易往来活跃程度。
指数结果来看,金华与温州位列前两名,且得分有较大优势。根据阿里研究院的统计,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一义乌的金华市,共有334个“淘宝村”位居全国第一;温州则是324个,位居全国第二。以电商生态系统为依托,这些城市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共同作用下的网络商业群聚现象。
数字政务指数:政务服务一体化加速,杭甬沪位居前三
数字政务指数,包括了政务服务在线指数和政务平台建设指数两项三级指标,共十余项四级指标,从供给和需求两端,衡量城市的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
总体来看,杭州、宁波和上海位居这一指数的前三名。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位居第二的上海,由于政务服务的线上化使用评分较低,因此落后于杭州和宁波。而随着《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工作方案》的进一步落实,整个长三角的政务服务-体化进程将进入加速阶段。
多项指数领先,上海展现一线城市消费实力
在本次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测评中,上海以74分位居第二。作为全国人口最多、消费实力最强、同时也是新零售业态落地最广的一线城市,上海显示了强大的线上消费实力、消费习惯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消费市场相关的多个数据都位列第一,比如物流基础设施指数、品质消费指数、消费者数字化指数、生活缴费指数等等。
●2011年,上海发布《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同年开始相继发布两轮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2014-2016年)。
●2016年发布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进上海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融合带动战略;确立大数据作为城市创新发展要素的地位,实施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互联网+”战略,
●2019年7月,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成立。
品质消费第一城:上海
上海作为高端消费、品质消费第一城,为国内商业最发达,高端品牌最多,消费业态最丰富的城市。上海品牌企业的线上销售额为长三角最高,上海消费者对于跨境电商、新品的认同度最高。上海也是新消费模式的诞生地和实验场,盒马、饿了么等新零售新消费模式都诞生在上海。同时上海的物流基础设施时效最高,基本能做到次日达。
同时上海聚集了大量的高端产业及相关人才,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最为完整,规模居全国之首,在新能源汽车、飞机研发等产业也有相应布局。由于高端产业的聚集,上海也受到数字经济相关人才的青睐,人才流入流出比达到1.4,高于长三角区域1.1的水平。
拥抱智能制造,苏州制造业优势明显
作为强二线城市的苏州,在数字经济各领域的表现,仅次于杭州上海,位列第三。作为国内知名的制造业基地,苏州信息化基础雄厚,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位列第一。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与南京、上海并列第二,其中,涵盖宽带覆盖率、4G覆盖率等的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一。数字商业指数在27城中也排名第三,仅次于杭州、上海。
●2015年,苏州市出台《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对制造业近十年发展规划作出总体部署。
●2017年7月,苏州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的意见》,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全力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
●2018年5月,苏州发布《关于加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培育智能制造支撑主体、构建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等多项具体措施。●2018年10月,涵盖苏州市工业信息领域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等397家单位的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两化融合引领苏州产业转型升级
在产业集群方面,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结构以形成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产业优势明显的良好格局。阿里云帮助客户快速定位生产过程中各种异常的主因,指导生产优化。
在与苏州协鑫光伏的合作中,阿里云快速分析出产品生产中的三大不良主因,帮助制定优化方案,良品率提升1%以上,给客户每年增加数千万的收入。
既年轻又“有品”,南京数字商业潜力十足
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是全国五个通信枢纽、十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全国互联网八大节点之一,也是“宽带中国”首批示范城市,这使得南京有着较好的数字经济基础。南京的数字基础设施指数、数字商业指数、数字民生服务指数分别位列第二、第四和第五。
值得一提的是,发达的教育体系,不仅使南京教育服务指数排名第一,还让南京得以拥有大量年轻消费者,在数字消费的角度来看,南京市场既追求品质,又十分年轻,数字商业潜力十足。
●2011年12月31日南京发布《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打造12项智慧城市重点工程。
●2011年12月智慧南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工作,至2012年10月完工,2014年到2016年期间,项目陆续增加了智能交通、智慧环保、GIS应用等若干应用场景。
●2017年在此基础上,推进智慧南京感知平台等重要项目建设。
●2018年起,南京连续两年出台市委1号文件及配套细则,大力支持数字领域科技创新。
●2019年,南京市组建南京市大数据管理局。
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如何转型数字经济?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南京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其实现“数字产业化”的主要抓手。2018年,南京市软件业务收入超过4500亿元,占到江苏省一半、全国约7.1%,位列江苏第一。电力系统软件、通信软件、智能交通软件分别占据国内50%、30%、20%以上的市场份额,
南京拥有重点涉软件类企业超过5000家,8家本土企业进入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30家世界500强软件企业、37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在南京落户发展。近年来,南京出台专门政策,在创业资金扶持、个人所得税奖补、人才安居保障以及子女就学等公共服务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合肥领先安徽各市,数字产业仍有很大
上升空间合肥市是国家级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数字城市示范市,互联网应用发展及数据应用处于安徽领先地位。
而从指数情况来看,合肥市多项指标都在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中处于靠上位置,但与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同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南京等城市之间还存在全方位的差距。尤其是在数字产业领域,相关产业集聚差距较大。
●2017年1月,《合肥市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正式公布,提出到2020年建成市级大数据交易平台并投入运行,全面完成政府数据资产运营平台、公共基础大数据平台、宏观经济大数据监测示范平台及一批社会治理专项大数据平台,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政府管理新机制。
●2018年12月,在2018中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应用峰会上,《合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合肥提出要在2020年进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第一城市梯队。
●2018年12月13日,安徽省首个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合肥市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在合肥市瑶海区挂牌成立。
人才优势转化技术优势,促进合肥数字经济发展
2014年以来,合肥持续保持超过1%的常住人口增长率。在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中,能持续保持这样的增速非常罕见。持续的人口流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
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作为我国第一一个科技示范城市,合肥市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这也让合肥成为区域内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语音录入、集成电路等产业,都有全国领先的的企业布局。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长江经济带(www.iic21.com/21cjjj/)小编整理,如需了解更多,请立即前往!
金华、合肥、嘉兴、温州和常州排名第3至第10位,这些城市在数字经济得分上各有千秋。
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的研究方法
两家研究机构基于自身数据库以及官方数据,对长三角区域的上海、杭州、湖州、嘉兴、宁波、舟山、绍兴、金华、台州、温州、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泰州、扬州、盐城、镇江、常州、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共27个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
指数选取27个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商业、数字产业、数字政务和数字民生服务5项二级指标,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办公等20项三级指标和超过40项四级指标,共同构建这些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指数的多项数据均显示,在第三方支付接口等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数字民生等贴近民生的指数,是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中得分差异最小的。
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长三角数字经济占经济体量超四成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长三角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携手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规模,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中排名靠前,其总规模达到8.63万亿元,占全国的28%,超过珠三角地区与京津冀地区的总和。
2019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排名:杭州上海分列第一第二
此次指数的比较范围,涵盖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从总体排名来看,杭州与上海共同组成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具备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排名3到10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南京、宁波、金华、合肥、嘉兴、温州和常州。这些城市在数字经济得分上各有干秋,例如金华就在数字产业指数排名第一,南京在数字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二,宁波则在数字政务领域排名第二。
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南京、苏州信息基建领先,常州跻身前五
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包含物流基础设施指数、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和数字化办公指数三个三级指标。
整体来看,杭州在三个三级指标均名列前茅,总分也排名第一。而工信部认定的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南京,没有明显短板,三个三级指标均位列前五,总分来到第二。工业城市苏州在信息基础设施指数领先,显示了未来发展智慧城市、物联网的良好基础。而作为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成熟的电商业态倒逼物流建设,在物流基础设施指数上排名第一。
数字商业指数:沪杭双星闪耀领先明显前十浙江占五席
数字商业指数,包括线上消费指数、品质消费指数、线上移动支付指数、线下移动支付指数消费者数字化指数、消费者年轻指数等三级指标,从消费者数据层面,反映该地区整体的数字商业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得益于良好的线上支付习惯,和已经逐渐培养的品质消费习惯,杭州与上海组成明显的数字商业指数第一梯队,分数领先较大。
整体来看,民营经济发达,个人消费者消费能力更强的浙江城市,在数字商业指数领域拥有更好的基础,数字商业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五个都来自浙江。
数字商业指数:线上消费上海最高端,合肥最年轻
在数字商业指数的三级指标中,品质消费指数为线上消费中的中高端消费占比,衡量区域品质消费能力。
在这个指数上,--线城市上海毫无疑问位居第一,其次则是区域内另两个省会城市杭州和南京。
而在另一个三级指标,消费者年轻指数,显示电商消费者中年轻消费者的占比。这项指标,合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居首,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合肥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的进入,叠加新零售业态正在二线城市发力下沉,共同使得合肥的线上消费“最最年轻”。
数字产业指数:两化融合引领发展,苏州领衔工业数字经济指数
数字产业指数,包括企业销售指数、区域贸易指数、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用来从企业数据层面,衡量该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与其他指数大多由上海、杭州等一线、强二线城市居首的指数不同,数字产业指数前三名是金华、嘉兴和杭州,前十则有8个浙江城市。不过,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量化融合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数上,长三角最大的工业城市苏州位列第一,杭州、南京则紧随其后。
区域贸易指数:“淘宝村”助力金华登顶
区域贸易指数,是数字产业指数下的三级指标,被认为最能衡量一个城市,电商等数字经济的贸易往来活跃程度。
指数结果来看,金华与温州位列前两名,且得分有较大优势。根据阿里研究院的统计,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一义乌的金华市,共有334个“淘宝村”位居全国第一;温州则是324个,位居全国第二。以电商生态系统为依托,这些城市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共同作用下的网络商业群聚现象。
数字政务指数:政务服务一体化加速,杭甬沪位居前三
数字政务指数,包括了政务服务在线指数和政务平台建设指数两项三级指标,共十余项四级指标,从供给和需求两端,衡量城市的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
总体来看,杭州、宁波和上海位居这一指数的前三名。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位居第二的上海,由于政务服务的线上化使用评分较低,因此落后于杭州和宁波。而随着《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工作方案》的进一步落实,整个长三角的政务服务-体化进程将进入加速阶段。
多项指数领先,上海展现一线城市消费实力
在本次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测评中,上海以74分位居第二。作为全国人口最多、消费实力最强、同时也是新零售业态落地最广的一线城市,上海显示了强大的线上消费实力、消费习惯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消费市场相关的多个数据都位列第一,比如物流基础设施指数、品质消费指数、消费者数字化指数、生活缴费指数等等。
●2011年,上海发布《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同年开始相继发布两轮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2014-2016年)。
●2016年发布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进上海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融合带动战略;确立大数据作为城市创新发展要素的地位,实施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互联网+”战略,
●2019年7月,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成立。
品质消费第一城:上海
上海作为高端消费、品质消费第一城,为国内商业最发达,高端品牌最多,消费业态最丰富的城市。上海品牌企业的线上销售额为长三角最高,上海消费者对于跨境电商、新品的认同度最高。上海也是新消费模式的诞生地和实验场,盒马、饿了么等新零售新消费模式都诞生在上海。同时上海的物流基础设施时效最高,基本能做到次日达。
同时上海聚集了大量的高端产业及相关人才,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最为完整,规模居全国之首,在新能源汽车、飞机研发等产业也有相应布局。由于高端产业的聚集,上海也受到数字经济相关人才的青睐,人才流入流出比达到1.4,高于长三角区域1.1的水平。
拥抱智能制造,苏州制造业优势明显
作为强二线城市的苏州,在数字经济各领域的表现,仅次于杭州上海,位列第三。作为国内知名的制造业基地,苏州信息化基础雄厚,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位列第一。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与南京、上海并列第二,其中,涵盖宽带覆盖率、4G覆盖率等的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一。数字商业指数在27城中也排名第三,仅次于杭州、上海。
●2015年,苏州市出台《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对制造业近十年发展规划作出总体部署。
●2017年7月,苏州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的意见》,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全力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
●2018年5月,苏州发布《关于加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培育智能制造支撑主体、构建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等多项具体措施。●2018年10月,涵盖苏州市工业信息领域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等397家单位的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两化融合引领苏州产业转型升级
在产业集群方面,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结构以形成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产业优势明显的良好格局。阿里云帮助客户快速定位生产过程中各种异常的主因,指导生产优化。
在与苏州协鑫光伏的合作中,阿里云快速分析出产品生产中的三大不良主因,帮助制定优化方案,良品率提升1%以上,给客户每年增加数千万的收入。
既年轻又“有品”,南京数字商业潜力十足
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是全国五个通信枢纽、十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全国互联网八大节点之一,也是“宽带中国”首批示范城市,这使得南京有着较好的数字经济基础。南京的数字基础设施指数、数字商业指数、数字民生服务指数分别位列第二、第四和第五。
值得一提的是,发达的教育体系,不仅使南京教育服务指数排名第一,还让南京得以拥有大量年轻消费者,在数字消费的角度来看,南京市场既追求品质,又十分年轻,数字商业潜力十足。
●2011年12月31日南京发布《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打造12项智慧城市重点工程。
●2011年12月智慧南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工作,至2012年10月完工,2014年到2016年期间,项目陆续增加了智能交通、智慧环保、GIS应用等若干应用场景。
●2017年在此基础上,推进智慧南京感知平台等重要项目建设。
●2018年起,南京连续两年出台市委1号文件及配套细则,大力支持数字领域科技创新。
●2019年,南京市组建南京市大数据管理局。
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如何转型数字经济?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南京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其实现“数字产业化”的主要抓手。2018年,南京市软件业务收入超过4500亿元,占到江苏省一半、全国约7.1%,位列江苏第一。电力系统软件、通信软件、智能交通软件分别占据国内50%、30%、20%以上的市场份额,
南京拥有重点涉软件类企业超过5000家,8家本土企业进入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30家世界500强软件企业、37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在南京落户发展。近年来,南京出台专门政策,在创业资金扶持、个人所得税奖补、人才安居保障以及子女就学等公共服务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合肥领先安徽各市,数字产业仍有很大
上升空间合肥市是国家级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数字城市示范市,互联网应用发展及数据应用处于安徽领先地位。
而从指数情况来看,合肥市多项指标都在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中处于靠上位置,但与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同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南京等城市之间还存在全方位的差距。尤其是在数字产业领域,相关产业集聚差距较大。
●2017年1月,《合肥市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正式公布,提出到2020年建成市级大数据交易平台并投入运行,全面完成政府数据资产运营平台、公共基础大数据平台、宏观经济大数据监测示范平台及一批社会治理专项大数据平台,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政府管理新机制。
●2018年12月,在2018中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应用峰会上,《合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合肥提出要在2020年进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第一城市梯队。
●2018年12月13日,安徽省首个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合肥市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在合肥市瑶海区挂牌成立。
人才优势转化技术优势,促进合肥数字经济发展
2014年以来,合肥持续保持超过1%的常住人口增长率。在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中,能持续保持这样的增速非常罕见。持续的人口流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
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作为我国第一一个科技示范城市,合肥市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这也让合肥成为区域内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语音录入、集成电路等产业,都有全国领先的的企业布局。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长江经济带(www.iic21.com/21cjjj/)小编整理,如需了解更多,请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