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2019
【经济带网】国内首份数字文化产业报告发布:5G有望引领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8月3日,“数字文化产业迈入新时代——数字文化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会上,国内第一份权威数字文化产业报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总结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四大趋势
一、数字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式仍主要侧重于消费互联网,但正在向包括产业互联网在内的更多经济领域拓展。未来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尤其是在文化旅游融合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发展,以电竞等为代表的文化和体育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新技术更多的用于渠道端的精准匹配,但在生产端已经出现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意助手,总体上看数字文化的科技含量不高仍是制约发展的核心瓶颈。
三、内容原创能力是当前市场竞争的核心,进一步提高中国数字文化的原创能力既需要充分动员UGC(注: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的力量,同时也要更加重视专业创意组织带动的PUGC(注: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生产,并鼓励传统文化机构和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更好地向全社会开放数字文化资源。
四、数字文化出海已经从政府被动要求变成了领军企业的主动需求,并呈现出从资本出海向产品出海、技术出海和规则出海转变,部分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也初具竞争力,但价值观出海还落后于产品和服务出海。
数字文化产业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夜
“这次报告发布,正赶上中国发放5G牌照,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正如报告所预测的,5G将引发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整个数字文化产业也会因此发生颠覆式的改变。”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在发布会上表示。
《报告》指出,技术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5G为代表的下一代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可能对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过去十多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数字文化领域的细分产业,包括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频等。据《报告》估算,2017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总产值约为2.85万亿—3.26万亿元。
“估算总产值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行业及其内部的规模结构、就业结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总量已趋高位,即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我国已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与此同时,现有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中局:在5G未大规模商用、原有数字内容产业监管趋紧、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放缓等大背景下,存量市场竞争已成为主流。
在杨晓东看来,目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处于由新技术而产生的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以5G为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都可能影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进。随着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通,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从国内市场竞争迈向全球市场竞争。
随着5G时代到来,超带宽带来的高速度和低时延,将使整个世界更加快速而广泛地连接,为各种新技术如VR、AR的应用打开大门。程武指出,未来10—15年,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将成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这将是一个超过80万亿元的大市场。
颠覆性的应用场景会出现在哪里?
5G、AI等新技术的加持,会给数字文化产业带来哪些颠覆性的应用场景?这是与会者关心的焦点话题。
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主任、《报告》执行负责人黄斌看来,尽管目前还难以预测5G具体会对数字文化产业中的哪一个场景产生什么样的颠覆性影响,但5G带来最大增长的一定不会是数字文化产业现有的一些细分行业,比如网络文学、数字动漫、游戏领域等。
“颠覆性的场景,可能出现在生活里的其他领域。比如,不只是手机屏,未来汽车和地铁里的各种屏可能成为交互中心。另外,数字文化不仅提供文化消费品,未来还将成为生产的助手。”黄斌分析道。
对数字文化的发展前景,程武十分乐观。他认为,数字文化与教育、医疗、交通甚至制造业都有深度融合的广泛前景。“只有将文化与价值观真正融入产品,让科技向善成为我们的底层代码,才能打造出数字文化产业新时代的真正竞争力。”程武说。
此外,《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同日发布。该报告提出,国际创意产业还呈现出数字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同步向智能化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场景化设计”带动“集成式创新”、从产品技术创新转向“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创意型人力资本是数字创意产业最核心竞争力等重大趋势。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丝绸之路经济带(www.iic21.com/21sczl/)小编整理,如需了解更多,请立即前往!
报告总结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四大趋势
一、数字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式仍主要侧重于消费互联网,但正在向包括产业互联网在内的更多经济领域拓展。未来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尤其是在文化旅游融合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发展,以电竞等为代表的文化和体育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新技术更多的用于渠道端的精准匹配,但在生产端已经出现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意助手,总体上看数字文化的科技含量不高仍是制约发展的核心瓶颈。
三、内容原创能力是当前市场竞争的核心,进一步提高中国数字文化的原创能力既需要充分动员UGC(注: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的力量,同时也要更加重视专业创意组织带动的PUGC(注: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生产,并鼓励传统文化机构和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更好地向全社会开放数字文化资源。
四、数字文化出海已经从政府被动要求变成了领军企业的主动需求,并呈现出从资本出海向产品出海、技术出海和规则出海转变,部分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也初具竞争力,但价值观出海还落后于产品和服务出海。
数字文化产业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夜
“这次报告发布,正赶上中国发放5G牌照,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正如报告所预测的,5G将引发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整个数字文化产业也会因此发生颠覆式的改变。”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在发布会上表示。
《报告》指出,技术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5G为代表的下一代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可能对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过去十多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数字文化领域的细分产业,包括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频等。据《报告》估算,2017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总产值约为2.85万亿—3.26万亿元。
“估算总产值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行业及其内部的规模结构、就业结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总量已趋高位,即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我国已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与此同时,现有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中局:在5G未大规模商用、原有数字内容产业监管趋紧、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放缓等大背景下,存量市场竞争已成为主流。
在杨晓东看来,目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处于由新技术而产生的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以5G为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都可能影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进。随着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通,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从国内市场竞争迈向全球市场竞争。
随着5G时代到来,超带宽带来的高速度和低时延,将使整个世界更加快速而广泛地连接,为各种新技术如VR、AR的应用打开大门。程武指出,未来10—15年,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将成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这将是一个超过80万亿元的大市场。
颠覆性的应用场景会出现在哪里?
5G、AI等新技术的加持,会给数字文化产业带来哪些颠覆性的应用场景?这是与会者关心的焦点话题。
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主任、《报告》执行负责人黄斌看来,尽管目前还难以预测5G具体会对数字文化产业中的哪一个场景产生什么样的颠覆性影响,但5G带来最大增长的一定不会是数字文化产业现有的一些细分行业,比如网络文学、数字动漫、游戏领域等。
“颠覆性的场景,可能出现在生活里的其他领域。比如,不只是手机屏,未来汽车和地铁里的各种屏可能成为交互中心。另外,数字文化不仅提供文化消费品,未来还将成为生产的助手。”黄斌分析道。
对数字文化的发展前景,程武十分乐观。他认为,数字文化与教育、医疗、交通甚至制造业都有深度融合的广泛前景。“只有将文化与价值观真正融入产品,让科技向善成为我们的底层代码,才能打造出数字文化产业新时代的真正竞争力。”程武说。
此外,《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同日发布。该报告提出,国际创意产业还呈现出数字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同步向智能化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场景化设计”带动“集成式创新”、从产品技术创新转向“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创意型人力资本是数字创意产业最核心竞争力等重大趋势。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丝绸之路经济带(www.iic21.com/21sczl/)小编整理,如需了解更多,请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