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2017
东莞汽车垫资
东莞汽车垫资188+2284+0085刘女士、按揭车不押车、不看征信、以客户为中心、让小额借贷不再难,无任何隐形费用。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
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6·18”,搭建项目、技术、资本、人才对接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推动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6·18”为抓手,全省上下正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
创新力量推动转型升级
石墨烯,是今年“6·18”展会的一大亮点。展馆内,石墨烯LED路灯、服装、储能电池……“神奇材料”正从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首届福建省石墨烯高峰论坛上,专家们共话“新烯望、新产业、新动能”。
为推进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今年,我省组织实施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专项,提出突破一批石墨烯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形成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集聚发展。
本届“6·18”,石墨烯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正加快建立。厦门、永安、晋江举行石墨烯专场对接会,一批创新平台和产业化项目签约落地。“石墨烯的应用必须从末端市场需求出发,倒逼原料、材料、器件的研发,形成具有目标导向、高效创新的产业链。”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中群说。研究院正在建设的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总投资9亿多元,已储备项目44个。
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必须跟踪国际科技前沿,聚焦新一轮技术变革,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
今年初,《福建省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实施方案》**,以创新为主引擎,我省全力加快发展新产业、掌握新技术、构筑新平台、催生新业态、应用新模式。
“6·18”期间,举办56场论坛、对接会,集中资源,全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
借智引智,升级创新引擎。展会期间,数十位两院院士,数百位科技领军人物、经济学家、产业专家和投资人,数千家创新型企业参会。16个院士专家项目现场签约,23家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我省还与中国工程院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智能制造,引领制造业深刻变革。代表着最新制造业水平的各种工业机器人大显身手,与福建制造业频频碰撞出新的产业火花。全地形智能挖掘机、豪华游轮、“龙吸水”抢险车……福建省工业博览会展馆,一批高科技智能产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今年初,我省**《关于加快推进主辅分离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若干意见》。“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助推企业服务化转型主题论坛”上,福建省服务型制造专家委员会和福建省服务型制造产业联盟揭牌,将为我省企业提供服务型制造调研诊断、人才培养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数字经济,成为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福建省互联网经济联席(扩大)会议,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聚一堂,交流各地推进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的做法经验,进一步激发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加快发展。中国·福建VR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开通运营,2017VR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绿色发展,开拓产业发展新路。汽车产业项目专场对接会上,33家企业发起成立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将推动产业上下游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更好地对接,促成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专用车、精细化工、镁合金、北斗信息应用……军民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军民知识产权融合论坛暨项目对接交流会上,省知识产权局、***政府分别与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省企业还与参会的军工央企、国防高校院所达成众多合作意向。
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集聚整合福建,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活力。
资本力量撬动创新发展
走下签约台,福建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艾迈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基祯,对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的单克隆抗体项目信心满满。
21日下午,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签约仪式上,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与沙县县政府、艾迈博生物医药签约合作,建设国内首个原创性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及生产基地。“6·18”基金还将与沙县政府合作成立生物医药子基金,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新项目在沙县落地转化。
2014年,国际肿瘤免疫学界最高奖项“威廉·考利”奖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创新人才陈列平教授联手林基祯,在福建医科大学支持下成立免疫治疗研究所,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型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恢复活力,自动攻击癌细胞。“在产业化关键阶段,获得国企和产业基金青睐,‘6·18’太给力了。”林基祯说。
创新,源于技术,成于资本。当前,我省正处于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急需通过金融助力,加速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
为发挥金融机构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作用,服务和支持科技型企业、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今年初,我省**《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意见》,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本届“6·18”,资本对接热络空前。
金融服务馆,金融与企业互动双赢。银行品牌产品、保险、证券、新三板、资产管理等,众筹平台、基金、天使、创投,项目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汇众资促发展。
科技金融创新步伐提速。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为中小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做的专门金融产品,力破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本届“6·18”,福建省金融创新和创意项目发布,农行泉州分行“科创贷”、国开行厦门分行“首台(套)银保”、兴业基金“福建省企业技术改造基金”、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创新层”、大地保险福建分公司“海洋渔业科技贷保证险”等榜上有名。
资本与项目深度融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对接会上,17个产融项目现场集体签约,项目涉及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高速公路、林业等,签约内容涵盖融资授信、股权投资、债权转让、上市保荐、战略合作协议等,签约金额约151亿元。
我省还充分发挥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的放大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投入和创新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资力度,让好项目不差钱。
福建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自2015年6月成立以来,陆续设立福建省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基金、福建省石墨烯产业基金等8只子基金,合计规模211.7亿元,并撬动社会资本超千亿元。“6·18”期间,省投资集团专门召开产业基金支持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接会,推动子基金精准投向产业项目。
为更好推动“6·18”对接的高新项目尽快落地转化,省政府于2015年批准招标采购集团发起设立“6·18”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对接项目的孵化和产业化。本届展会期间,又有5个项目被“6·18”基金相中。
项目、技术、资本、人才集聚发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无缝对接,打通了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快速通道,为福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历史上曾一度分裂的柏林作为德国首都,在经济、政治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其傲立于欧洲各大名城之列的重要标签。
有人说,柏林之所以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年轻人,是因为她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人们的自由。二战后柏林成片的低成本住房和艺术区,以及低成本生活吸引到无数年轻艺术家和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在此落脚。经过多年的发展,画廊、拍卖行、经纪公司、电影公司等纷纷在此生根,柏林电影节、柏林艺术周、柏林时尚周等活动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柏林成为当之无愧的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之都,被冠以“创意磁铁”的美名。据统计,2000年至2012年,柏林的创意产业年产值从168亿欧元增长到282亿欧元,增长了约68%,占据城市经济总产值的16%,出版、游戏、电影、电视、设计等创意产业领域的公司数量增加了70%。
然而,随着柏林房地产市场的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用地价格不断攀升,艺术家们能够负担得起的工作室数量不断减少,越来越多艺术家和公司,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小型工作室和画廊、处于起步阶段的创意产业公司开始离开柏林。面对这一状况,当地政府努力在经济增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柏林城市发展与住房部于2013年公布的2030年城市发展规划方案就是探索之一。这一方案将经济实力、生活质量和社会风气作为三个重点,计划在2030年将柏林打造成在经济、科技、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领先地位的城市;成为艺术、文化、旅游、体育中心,可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使其居住便利,并拥有充足的绿色空间;建设环境及能源友好型城市,打造市民互相关爱并乐于居住、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社区。
方案提出柏林未来发展的八大战略。其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希望通过创意释放城市的潜能,使柏林在2030年成为世界创意中心。方案提到,文化早已成为柏林的血液,各种形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极大地影响着柏林的生活质量。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产业链价值的增长对整个工业领域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对经济增长以及吸引投资做出巨大贡献。
方案还从多个方向具体阐述了柏林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包括通过财产保障政策及法律措施保留并开发更多用于创意产业及艺术家发展的场地;**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置换的相关政策,以便为艺术家和创意产业从业者提供场地;通过一系列培训项目,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的商业技能;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利用文化的教育功能,打破市民之间的阶层限制;未来举办更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推动柏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等。
在2030年城市发展规划中,柏林市中心从亚历山大广场经勃兰登堡门一直到波士坦广场、从欧洲城酒店经中央火车站至南弗里德里希斯塔特这一区域被规划为文化创意中心。如今,这一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区域正凭借独特魅力吸引着投资,集中力量发展商业、科技、文化产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根据规划,到2030年,这里将拥有更多极具吸引力的空间,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业人士、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相关学者等。
今晚,“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开幕式将在成都市华侨城大剧院举行。作为本届电影节序章,活动将以“文明之约”为核心理念,通过“文明——时间的礼物”、“电影——全球的共享”、“创新——世界的未来”三个篇章,分享和融通电影的精华,彰显五个金砖国家电影文化的新视野、新格局。
20:15,开幕式将在电影频道、四川卫视和成都电视台并机直播。
开幕式总导演段嵘,曾担纲多届北京卫视春晚的总导演,还担任了2016年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总导演。据段嵘介绍,开幕式节目创作秉持国际化视野,将中国传统经典艺术进行多元化的视觉包装,又融入举办地四川的艺术特色。开场节目《文明之约》将以光影为名片,向全世界传递时光的礼物;《青花中国风》肩上芭蕾唯美浪漫,诉说国韵情怀;《群英荟萃》把国粹京剧与特色川剧完美勾连,展开一幅大美画卷。而李玉刚与俄罗斯女歌手安瑞娜·德姆斯金混搭表演,联袂演绎一段跨越国界、语言、文化的视听传奇。
“金砖国家电影节是国际化的活动,又在四川举办,所以选了《康定情歌》。”段嵘还透露,在开场节目中,古蜀文明、峨眉山、熊猫等极具四川特色的文化元素将华丽亮相。
在开幕式上,导演陆川,著名演员周冬雨、韩庚、董子健,著名歌手李宇春等会担任本届电影节的“电影使者”,重磅推出本届电影节的10部参赛影片。作为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谢飞将和金砖国家的评委们一同亮相,见证金砖国家优秀电影走向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由贾樟柯等五位金砖国家导演共同完成的影片《时间去哪儿了?》跨越时间和空间全球首映,向世界展示金砖电影人的情怀和梦想。开幕式还将和大家分享参加金砖五国电影节展映的经典影片,在时间与文明的回响中,唤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仰望灿烂星空之际,开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
据了解,6月27日晚,本届电影节的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将在成都市东郊记忆演艺中心举行。闭幕式以“文明共享”为核心理念,通过“欢聚共享”、“光影追梦”、“相约未来”三个篇章,以电影和合作双线索,展现五国文明共享、文明共融的主题。闭幕式上将揭晓本届电影节六大奖项。电影人谢芳、雷恪生、张光北、郑恺等将出席闭幕式活动。
45家影院53块银幕,让近500部中外电影合理安排展映1500多场,负责上述排片工作的,是一位叫王佳彦的“大神”。
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各个板块中,电影展映单元无疑最受影迷欢迎,而在这一年一度观影狂欢的背后,是包括王佳彦在内一大批电影节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
通盘考虑各种因素和海量信息,排片是技术也是艺术
“我每天必是第一个来,静静的清晨有利于工作。我的任务就是让500多部中外电影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责任重于泰山,老夫不敢怠慢,此时唯我最大……”这是微博名“四眼老王”的王佳彦在电影节开幕前发的一条微博。
每年6月,负责影展排片工作的老王就会变成“网红”。有影迷天天刷他的微博,要求早点公布排片表;也有影迷跑来留言,呼吁增加放映场次。影迷们关注的这些环节,都属于王佳彦的工作范畴。
自2000年起,退休后的老王开始专门负责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排片工作,成为公认的排片“老法师”。在老王眼中,排片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是最简单的活,也是最复杂的活。“我追求完美,片子要排得漂亮,就得花心思。”王佳彦说。
一间普通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各种颜色标注的影厅信息表,老王坐在电脑前,一遍遍梳理表格中的排片信息。一个人到底要怎么排1500多场次,这绝非简单的填空游戏。首要原则是根据拷贝与放映设施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比如影厅大小、设备情况、地理位置等。其次,要排得更合理,就要考虑更多,“要注意周边影院的距离,影迷从这一场赶去下一场,时间够不够等问题。”
对一个电影节而言,排片还有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金爵奖参赛片的观众见面会安排在哪个影厅合适?一家影院的影片有没有相对平均与丰富而不是一天全放某一类电影?
各种因素、海量信息,似乎无穷尽的排列组合和无法阻止的各种突发情况,所有这些,都需要王佳彦安排、权衡。也因此,这么多年来,电影节的排片,始终由王佳彦一人完成。不是人手不够,而在于这几乎是一项瞬息万变的工作,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如果多人同时在后台系统进行排片操作,倒更容易出现各种不可控制的偏差。
每年电影节,老王的排片表一公布,就意味着影迷一年一度的观影盛宴将开启。
经历20届上影节的发展变革,见证中国电影迎来黄金时代
6月11日,影迷们翘首期盼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首日。上午8点,电影节开启线上线下同时售票,到中午12点,有360多个展映场次的电影票已经售罄。
老王挺喜欢在现场和这些购票的影迷们交流,听听影迷们的诉求和喜好。“很多人和我打招呼,其实我也不认识他们,但我都尽可能回答大家的问题。影迷这个群体是很可爱的,很多时候,他们是专家,我要向他们学习。”
这是老王谦虚了。王佳彦一直在电影圈内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参与电影节筹备工作。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当年即获国务院批准。经过一年半的筹备,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3年10月举办,至今已是第二十届。今年68岁的王佳彦完完整整经历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展与变革。
“从第一届参加展映的8家影院到现在的45家影院,第一届辛辛苦苦找来167部影片,今年是从2000多部报名影片中精挑细选出498部影片。当年谁能想到,我们的电影节也能办得这么好。”王佳彦感慨。老王还记得,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是他和同事们在电影院的会议室里搭起来的。寥寥数个展台、几张桌椅,上影厂、北影厂、八一厂,还有唯一一家来自海外的片商。
第一届虽然市场不大、展映片不多,但圆了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电影节结束时,导演吴贻弓掉了眼泪。”王佳彦回忆。举办第二届时,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国际制片人协会评为A类电影节。
而老影迷们都还记得,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片带来的空前冲击。当时国内影院能看到的外国片寥寥无几,电影节一口气提供了数十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大片,甚至包括难得一见的欧洲艺术片。整整一年之后,由美国演员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才作为第一部进口大片正式进入中国影院。
20多年后,当时大力提倡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影节”的电影人们,包括孙道临、谢晋在内的不少人已离我们远去。而一届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陪伴着中国电影慢慢走出低谷,迎来电影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电影票,还需要手写片名。”老王感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进步,也是这个时代的进步。
希望让更多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好电影
这些年来,随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繁荣,老王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王佳彦笑称自己是“世界排片第一人”,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节有这么多影院参与展映,有这么多需要通盘考虑的排片因素。比如今年,他在10天时间里排映1500多场电影与观众见面,这样的难度和压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而这样的排片机会,也不是其他任何地方可以遇到的。
对世界各大电影节,老王有自己的看法。他去过很多电影节,包括戛纳、柏林、东京、夏威夷、蒙特利尔等,总觉得没有哪一个电影节在电影展映上做得比上海国际电影节更好。的确,如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全世界观影人数最多、放映场次最多的电影节。每年6月份的第三周,已经成为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影迷的节日,甚至吸引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影迷慕名而来。
这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色所在。与其他国际知名电影节相比,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注重专业、行业、产业的同时,更将自身定位为“市民的节日”“大众的节日”。每年,电影节都广开大门,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国而不仅仅是电影大国的影片报名参赛参展,让平日难得一见的各国风情通过银幕淋漓展现。而上海也一直保持着全国拥有影院数和银幕数最多的城市的地位。这座城市与电影节之间,正是一种“水涨船高”的互相成就。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发展所肩负起的一种责任。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本届电影节现场所表示的那样,“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有一种自然生成的效应,就是它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文化胸怀,以更加积极的合作态度来和世界各国优质电影资源进行合作,目的也是推动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
对王佳彦而言,这种多样化的宗旨,直接决定了他在这个数字化席卷而来的时代仍然坚持着胶片拷贝时代的排片特点,不重复场次、不重复时间、不重复地点,而不单单以大数据来决定影片排片多寡。很多人会问,你在一家电影院为什么不能多排一场?对此,老王总回答:希望让更多的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一部好的电影。
老王自己是影迷,年年给电影节排片,却从来不肯推荐影片。他总笑着说,“不推荐,不推荐。每个人喜好不同,审美不同,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电影。”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
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6·18”,搭建项目、技术、资本、人才对接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推动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6·18”为抓手,全省上下正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
创新力量推动转型升级
石墨烯,是今年“6·18”展会的一大亮点。展馆内,石墨烯LED路灯、服装、储能电池……“神奇材料”正从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首届福建省石墨烯高峰论坛上,专家们共话“新烯望、新产业、新动能”。
为推进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今年,我省组织实施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专项,提出突破一批石墨烯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形成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集聚发展。
本届“6·18”,石墨烯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正加快建立。厦门、永安、晋江举行石墨烯专场对接会,一批创新平台和产业化项目签约落地。“石墨烯的应用必须从末端市场需求出发,倒逼原料、材料、器件的研发,形成具有目标导向、高效创新的产业链。”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中群说。研究院正在建设的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总投资9亿多元,已储备项目44个。
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必须跟踪国际科技前沿,聚焦新一轮技术变革,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
今年初,《福建省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实施方案》**,以创新为主引擎,我省全力加快发展新产业、掌握新技术、构筑新平台、催生新业态、应用新模式。
“6·18”期间,举办56场论坛、对接会,集中资源,全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
借智引智,升级创新引擎。展会期间,数十位两院院士,数百位科技领军人物、经济学家、产业专家和投资人,数千家创新型企业参会。16个院士专家项目现场签约,23家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我省还与中国工程院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智能制造,引领制造业深刻变革。代表着最新制造业水平的各种工业机器人大显身手,与福建制造业频频碰撞出新的产业火花。全地形智能挖掘机、豪华游轮、“龙吸水”抢险车……福建省工业博览会展馆,一批高科技智能产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今年初,我省**《关于加快推进主辅分离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若干意见》。“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助推企业服务化转型主题论坛”上,福建省服务型制造专家委员会和福建省服务型制造产业联盟揭牌,将为我省企业提供服务型制造调研诊断、人才培养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数字经济,成为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福建省互联网经济联席(扩大)会议,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聚一堂,交流各地推进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的做法经验,进一步激发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加快发展。中国·福建VR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开通运营,2017VR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绿色发展,开拓产业发展新路。汽车产业项目专场对接会上,33家企业发起成立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将推动产业上下游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更好地对接,促成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专用车、精细化工、镁合金、北斗信息应用……军民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军民知识产权融合论坛暨项目对接交流会上,省知识产权局、***政府分别与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省企业还与参会的军工央企、国防高校院所达成众多合作意向。
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集聚整合福建,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活力。
资本力量撬动创新发展
走下签约台,福建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艾迈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基祯,对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的单克隆抗体项目信心满满。
21日下午,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签约仪式上,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与沙县县政府、艾迈博生物医药签约合作,建设国内首个原创性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及生产基地。“6·18”基金还将与沙县政府合作成立生物医药子基金,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新项目在沙县落地转化。
2014年,国际肿瘤免疫学界最高奖项“威廉·考利”奖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创新人才陈列平教授联手林基祯,在福建医科大学支持下成立免疫治疗研究所,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型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恢复活力,自动攻击癌细胞。“在产业化关键阶段,获得国企和产业基金青睐,‘6·18’太给力了。”林基祯说。
创新,源于技术,成于资本。当前,我省正处于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急需通过金融助力,加速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
为发挥金融机构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作用,服务和支持科技型企业、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今年初,我省**《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意见》,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本届“6·18”,资本对接热络空前。
金融服务馆,金融与企业互动双赢。银行品牌产品、保险、证券、新三板、资产管理等,众筹平台、基金、天使、创投,项目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汇众资促发展。
科技金融创新步伐提速。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为中小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做的专门金融产品,力破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本届“6·18”,福建省金融创新和创意项目发布,农行泉州分行“科创贷”、国开行厦门分行“首台(套)银保”、兴业基金“福建省企业技术改造基金”、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创新层”、大地保险福建分公司“海洋渔业科技贷保证险”等榜上有名。
资本与项目深度融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对接会上,17个产融项目现场集体签约,项目涉及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高速公路、林业等,签约内容涵盖融资授信、股权投资、债权转让、上市保荐、战略合作协议等,签约金额约151亿元。
我省还充分发挥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的放大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投入和创新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资力度,让好项目不差钱。
福建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自2015年6月成立以来,陆续设立福建省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基金、福建省石墨烯产业基金等8只子基金,合计规模211.7亿元,并撬动社会资本超千亿元。“6·18”期间,省投资集团专门召开产业基金支持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接会,推动子基金精准投向产业项目。
为更好推动“6·18”对接的高新项目尽快落地转化,省政府于2015年批准招标采购集团发起设立“6·18”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对接项目的孵化和产业化。本届展会期间,又有5个项目被“6·18”基金相中。
项目、技术、资本、人才集聚发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无缝对接,打通了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快速通道,为福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历史上曾一度分裂的柏林作为德国首都,在经济、政治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文化创意产业无疑是其傲立于欧洲各大名城之列的重要标签。
有人说,柏林之所以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年轻人,是因为她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人们的自由。二战后柏林成片的低成本住房和艺术区,以及低成本生活吸引到无数年轻艺术家和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在此落脚。经过多年的发展,画廊、拍卖行、经纪公司、电影公司等纷纷在此生根,柏林电影节、柏林艺术周、柏林时尚周等活动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柏林成为当之无愧的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之都,被冠以“创意磁铁”的美名。据统计,2000年至2012年,柏林的创意产业年产值从168亿欧元增长到282亿欧元,增长了约68%,占据城市经济总产值的16%,出版、游戏、电影、电视、设计等创意产业领域的公司数量增加了70%。
然而,随着柏林房地产市场的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用地价格不断攀升,艺术家们能够负担得起的工作室数量不断减少,越来越多艺术家和公司,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小型工作室和画廊、处于起步阶段的创意产业公司开始离开柏林。面对这一状况,当地政府努力在经济增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柏林城市发展与住房部于2013年公布的2030年城市发展规划方案就是探索之一。这一方案将经济实力、生活质量和社会风气作为三个重点,计划在2030年将柏林打造成在经济、科技、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领先地位的城市;成为艺术、文化、旅游、体育中心,可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使其居住便利,并拥有充足的绿色空间;建设环境及能源友好型城市,打造市民互相关爱并乐于居住、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社区。
方案提出柏林未来发展的八大战略。其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希望通过创意释放城市的潜能,使柏林在2030年成为世界创意中心。方案提到,文化早已成为柏林的血液,各种形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极大地影响着柏林的生活质量。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产业链价值的增长对整个工业领域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对经济增长以及吸引投资做出巨大贡献。
方案还从多个方向具体阐述了柏林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包括通过财产保障政策及法律措施保留并开发更多用于创意产业及艺术家发展的场地;**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置换的相关政策,以便为艺术家和创意产业从业者提供场地;通过一系列培训项目,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的商业技能;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利用文化的教育功能,打破市民之间的阶层限制;未来举办更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推动柏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等。
在2030年城市发展规划中,柏林市中心从亚历山大广场经勃兰登堡门一直到波士坦广场、从欧洲城酒店经中央火车站至南弗里德里希斯塔特这一区域被规划为文化创意中心。如今,这一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区域正凭借独特魅力吸引着投资,集中力量发展商业、科技、文化产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根据规划,到2030年,这里将拥有更多极具吸引力的空间,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业人士、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相关学者等。
今晚,“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开幕式将在成都市华侨城大剧院举行。作为本届电影节序章,活动将以“文明之约”为核心理念,通过“文明——时间的礼物”、“电影——全球的共享”、“创新——世界的未来”三个篇章,分享和融通电影的精华,彰显五个金砖国家电影文化的新视野、新格局。
20:15,开幕式将在电影频道、四川卫视和成都电视台并机直播。
开幕式总导演段嵘,曾担纲多届北京卫视春晚的总导演,还担任了2016年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总导演。据段嵘介绍,开幕式节目创作秉持国际化视野,将中国传统经典艺术进行多元化的视觉包装,又融入举办地四川的艺术特色。开场节目《文明之约》将以光影为名片,向全世界传递时光的礼物;《青花中国风》肩上芭蕾唯美浪漫,诉说国韵情怀;《群英荟萃》把国粹京剧与特色川剧完美勾连,展开一幅大美画卷。而李玉刚与俄罗斯女歌手安瑞娜·德姆斯金混搭表演,联袂演绎一段跨越国界、语言、文化的视听传奇。
“金砖国家电影节是国际化的活动,又在四川举办,所以选了《康定情歌》。”段嵘还透露,在开场节目中,古蜀文明、峨眉山、熊猫等极具四川特色的文化元素将华丽亮相。
在开幕式上,导演陆川,著名演员周冬雨、韩庚、董子健,著名歌手李宇春等会担任本届电影节的“电影使者”,重磅推出本届电影节的10部参赛影片。作为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谢飞将和金砖国家的评委们一同亮相,见证金砖国家优秀电影走向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由贾樟柯等五位金砖国家导演共同完成的影片《时间去哪儿了?》跨越时间和空间全球首映,向世界展示金砖电影人的情怀和梦想。开幕式还将和大家分享参加金砖五国电影节展映的经典影片,在时间与文明的回响中,唤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仰望灿烂星空之际,开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
据了解,6月27日晚,本届电影节的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将在成都市东郊记忆演艺中心举行。闭幕式以“文明共享”为核心理念,通过“欢聚共享”、“光影追梦”、“相约未来”三个篇章,以电影和合作双线索,展现五国文明共享、文明共融的主题。闭幕式上将揭晓本届电影节六大奖项。电影人谢芳、雷恪生、张光北、郑恺等将出席闭幕式活动。
45家影院53块银幕,让近500部中外电影合理安排展映1500多场,负责上述排片工作的,是一位叫王佳彦的“大神”。
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各个板块中,电影展映单元无疑最受影迷欢迎,而在这一年一度观影狂欢的背后,是包括王佳彦在内一大批电影节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
通盘考虑各种因素和海量信息,排片是技术也是艺术
“我每天必是第一个来,静静的清晨有利于工作。我的任务就是让500多部中外电影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责任重于泰山,老夫不敢怠慢,此时唯我最大……”这是微博名“四眼老王”的王佳彦在电影节开幕前发的一条微博。
每年6月,负责影展排片工作的老王就会变成“网红”。有影迷天天刷他的微博,要求早点公布排片表;也有影迷跑来留言,呼吁增加放映场次。影迷们关注的这些环节,都属于王佳彦的工作范畴。
自2000年起,退休后的老王开始专门负责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排片工作,成为公认的排片“老法师”。在老王眼中,排片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是最简单的活,也是最复杂的活。“我追求完美,片子要排得漂亮,就得花心思。”王佳彦说。
一间普通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各种颜色标注的影厅信息表,老王坐在电脑前,一遍遍梳理表格中的排片信息。一个人到底要怎么排1500多场次,这绝非简单的填空游戏。首要原则是根据拷贝与放映设施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比如影厅大小、设备情况、地理位置等。其次,要排得更合理,就要考虑更多,“要注意周边影院的距离,影迷从这一场赶去下一场,时间够不够等问题。”
对一个电影节而言,排片还有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金爵奖参赛片的观众见面会安排在哪个影厅合适?一家影院的影片有没有相对平均与丰富而不是一天全放某一类电影?
各种因素、海量信息,似乎无穷尽的排列组合和无法阻止的各种突发情况,所有这些,都需要王佳彦安排、权衡。也因此,这么多年来,电影节的排片,始终由王佳彦一人完成。不是人手不够,而在于这几乎是一项瞬息万变的工作,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如果多人同时在后台系统进行排片操作,倒更容易出现各种不可控制的偏差。
每年电影节,老王的排片表一公布,就意味着影迷一年一度的观影盛宴将开启。
经历20届上影节的发展变革,见证中国电影迎来黄金时代
6月11日,影迷们翘首期盼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首日。上午8点,电影节开启线上线下同时售票,到中午12点,有360多个展映场次的电影票已经售罄。
老王挺喜欢在现场和这些购票的影迷们交流,听听影迷们的诉求和喜好。“很多人和我打招呼,其实我也不认识他们,但我都尽可能回答大家的问题。影迷这个群体是很可爱的,很多时候,他们是专家,我要向他们学习。”
这是老王谦虚了。王佳彦一直在电影圈内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参与电影节筹备工作。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当年即获国务院批准。经过一年半的筹备,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3年10月举办,至今已是第二十届。今年68岁的王佳彦完完整整经历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展与变革。
“从第一届参加展映的8家影院到现在的45家影院,第一届辛辛苦苦找来167部影片,今年是从2000多部报名影片中精挑细选出498部影片。当年谁能想到,我们的电影节也能办得这么好。”王佳彦感慨。老王还记得,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是他和同事们在电影院的会议室里搭起来的。寥寥数个展台、几张桌椅,上影厂、北影厂、八一厂,还有唯一一家来自海外的片商。
第一届虽然市场不大、展映片不多,但圆了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电影节结束时,导演吴贻弓掉了眼泪。”王佳彦回忆。举办第二届时,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国际制片人协会评为A类电影节。
而老影迷们都还记得,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片带来的空前冲击。当时国内影院能看到的外国片寥寥无几,电影节一口气提供了数十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大片,甚至包括难得一见的欧洲艺术片。整整一年之后,由美国演员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才作为第一部进口大片正式进入中国影院。
20多年后,当时大力提倡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影节”的电影人们,包括孙道临、谢晋在内的不少人已离我们远去。而一届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陪伴着中国电影慢慢走出低谷,迎来电影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电影票,还需要手写片名。”老王感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进步,也是这个时代的进步。
希望让更多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好电影
这些年来,随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繁荣,老王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王佳彦笑称自己是“世界排片第一人”,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节有这么多影院参与展映,有这么多需要通盘考虑的排片因素。比如今年,他在10天时间里排映1500多场电影与观众见面,这样的难度和压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而这样的排片机会,也不是其他任何地方可以遇到的。
对世界各大电影节,老王有自己的看法。他去过很多电影节,包括戛纳、柏林、东京、夏威夷、蒙特利尔等,总觉得没有哪一个电影节在电影展映上做得比上海国际电影节更好。的确,如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全世界观影人数最多、放映场次最多的电影节。每年6月份的第三周,已经成为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影迷的节日,甚至吸引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影迷慕名而来。
这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色所在。与其他国际知名电影节相比,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注重专业、行业、产业的同时,更将自身定位为“市民的节日”“大众的节日”。每年,电影节都广开大门,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国而不仅仅是电影大国的影片报名参赛参展,让平日难得一见的各国风情通过银幕淋漓展现。而上海也一直保持着全国拥有影院数和银幕数最多的城市的地位。这座城市与电影节之间,正是一种“水涨船高”的互相成就。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发展所肩负起的一种责任。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本届电影节现场所表示的那样,“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有一种自然生成的效应,就是它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文化胸怀,以更加积极的合作态度来和世界各国优质电影资源进行合作,目的也是推动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
对王佳彦而言,这种多样化的宗旨,直接决定了他在这个数字化席卷而来的时代仍然坚持着胶片拷贝时代的排片特点,不重复场次、不重复时间、不重复地点,而不单单以大数据来决定影片排片多寡。很多人会问,你在一家电影院为什么不能多排一场?对此,老王总回答:希望让更多的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一部好的电影。
老王自己是影迷,年年给电影节排片,却从来不肯推荐影片。他总笑着说,“不推荐,不推荐。每个人喜好不同,审美不同,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