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ors Connect

捧杯闳茶倚阑干 follow

@qzone_dc1ee3b617

Followers0

Blogs1

Video0

Comments0

08-21-2017

共享经济模式下,企业一昧得烧钱是如何产生盈利?

http://club.jinti.com/672392.html

共享经济模式的核心是将闲置的服务、产品共享给需要他的人们,用户所耗费的成本低,还可以有效的解决闲置资源的浪费问题。然而,如今无论是共享单车、网约车、KTV、雨伞,还是共享充电宝、健身房、睡眠仓,除了运营模式上的局限性,还需要面临一系列的监管、安全、运营管理的问题。
  那么,共享经济模式的软肋是什么?为何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雨伞等最火爆的都是概念的炒作?他们何时才会走向规模化盈利?
  1、烧钱补贴的通病,没有好故事就没有资本站台
  网约车标榜的是让天下没有难打的车,共享单车则是主打低碳出行,他们都讲了一个好故事,至于到底何时才能实现规模化盈利,平台、资本方谁也说不清楚。
  而有了资本支持之后,便是迅速扩张的开始。面对竞争对手,只有通过烧钱补贴来赢取消费者的支持,而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数据库用户储备,以为下一轮融资做好准备。此谓之“补贴大战”,竞争双方明知补贴来的用户大多是没有忠诚度,没有明确立场的,但是没有补贴就没有用户。行业形成了不补贴、没用户、没投资的恶性循环,而资本的消耗是会促进居民消费的,对于整个社会体系来说是有价值贡献的。
  这样一来,行业企业为了争抢用户而不得不陷入资本大战中去,烧钱补贴也就成为共享经济模式的通病。除非没有竞争者,单纯到以情怀和服务取胜,而这在中国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
  2、规模化盈利依然还是未到来的“美梦”?
  2017年初滴滴获得了55亿的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了500亿美元,这个估值水平是从哪里来的?融资水平的高低是要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关的,这就意味着在2016年估值340亿的滴滴在仅一年里又给出了***。但是,滴滴依然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盈利。
在监管规定空降后,网约车“合法化”加速了行业的清洗,虽然有不少司机出局,但是网约车的价值链条依然存在,业内认为滴滴模式是比较成熟的共享服务模式。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共享汽车更多的是提供的共享实物产品,二者从概念上来讲虽有共通之处,但在本质上却是不同的。一个轻资产,一个重资产;一个是“平台+服务”,一个是产品即服务,这也就注定了二者未来的商业化走向也是不同的。
而车互联洗车平台吸取前者倒下的汽车养护平台,采用不同的模式,投入亿万鼓励金服务民生 ,鼓励车主在车互联平台上选择商家进行消费,消费完支付后平台再进行鼓励金发放鼓励用户。
而企业一昧得亏损着售卖商品,亏损着进行服务,背离商业价值和本质的经营运作,压榨产品的毛利,压榨服务的费用,这样的操作下去,企业就算再多的资金都不够烧,最终只会导致平台资金断裂、倒闭。只有企业能正常运转下去,后期才能产生规模化的盈利。预知更多关于车互联的讯息可自行百度查阅!

©2025 16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