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2020
膜迷路的秘密
前庭蜗器又称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3部分。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收集和传导装置,内耳接受声波和位觉的刺激。内耳由膜迷路和骨迷路两部分组成。之所以内耳可以接受声波和位觉的刺激,神秘之处就在于膜迷路。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和囊,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的壁上。由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3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通连,其内充满着内淋巴。接下来吉林卫生人才网具体深入了解一下这三部分:
(1)椭圆囊和球囊:
①椭圆囊:椭圆囊位于椭圆囊隐窝处,呈椭圆形,椭圆囊后壁上有5个开口,连通3个膜半规管。前壁借椭圆球囊管与球囊相连,由此管发出内淋巴管,穿前庭水管至颞骨岩部后面,在硬脑膜下扩大为内淋巴囊。
②球囊:球囊较椭圆囊小,位于椭圆囊前下方的球囊隐窝处,下端借连合管连于蜗管。
在椭圆囊上端的底部和前壁上有感觉上皮,称椭圆囊斑。在球囊内的前上壁亦有感觉上皮,称球囊斑。二者均属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引起的刺激。其神经冲动分别沿前庭神经的椭圆囊支和球囊支传入。
(2)膜半规管:形态与骨半规管相似,套于同名骨半规管内,管径约为骨半规管的1/4~1/3。在骨壶腹内,膜半规管有相应膨大的膜壶腹,壁上有隆起的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3个膜半规管内的壶腹嵴相互垂直,可分别将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变化转变成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的壶腹支传入。
(3)蜗管:位于耳蜗内,蜗管盘绕蜗轴两圈半,其前庭端借连合管与球囊相连通,顶端终于蜗顶,为盲端,故蜗管为盲管。在水平断面上,蜗管呈三角形,有上壁、外侧壁和下壁:①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前庭膜),将前庭阶和蜗管分开;②外侧壁为蜗螺旋管内表面骨膜的增厚部分,富有血管,称血管纹,一般认为与内淋巴的产生有关;③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又称基底膜)组成,与鼓阶相隔。在螺旋膜上有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
当我们具体的了解了膜迷路的三部分组成后,那么对于前庭蜗器的认识自然不仅仅局限于表面了。
(1)椭圆囊和球囊:
①椭圆囊:椭圆囊位于椭圆囊隐窝处,呈椭圆形,椭圆囊后壁上有5个开口,连通3个膜半规管。前壁借椭圆球囊管与球囊相连,由此管发出内淋巴管,穿前庭水管至颞骨岩部后面,在硬脑膜下扩大为内淋巴囊。
②球囊:球囊较椭圆囊小,位于椭圆囊前下方的球囊隐窝处,下端借连合管连于蜗管。
在椭圆囊上端的底部和前壁上有感觉上皮,称椭圆囊斑。在球囊内的前上壁亦有感觉上皮,称球囊斑。二者均属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引起的刺激。其神经冲动分别沿前庭神经的椭圆囊支和球囊支传入。
(2)膜半规管:形态与骨半规管相似,套于同名骨半规管内,管径约为骨半规管的1/4~1/3。在骨壶腹内,膜半规管有相应膨大的膜壶腹,壁上有隆起的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3个膜半规管内的壶腹嵴相互垂直,可分别将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变化转变成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的壶腹支传入。
(3)蜗管:位于耳蜗内,蜗管盘绕蜗轴两圈半,其前庭端借连合管与球囊相连通,顶端终于蜗顶,为盲端,故蜗管为盲管。在水平断面上,蜗管呈三角形,有上壁、外侧壁和下壁:①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前庭膜),将前庭阶和蜗管分开;②外侧壁为蜗螺旋管内表面骨膜的增厚部分,富有血管,称血管纹,一般认为与内淋巴的产生有关;③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又称基底膜)组成,与鼓阶相隔。在螺旋膜上有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
当我们具体的了解了膜迷路的三部分组成后,那么对于前庭蜗器的认识自然不仅仅局限于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