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ors Connect

M follow

@qzone_3170cd4d37

Followers0

Blogs52

Video0

Comments0

03-21-2020

日本剧情片《小偷家族》观后

《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导演艺术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淋漓、最透彻的一次表达。
如果你熟悉是枝裕和导演的话,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你完全不熟悉是枝裕和导演的话,你肯定会认为这又是一句套话,甚至是一句特别适合忽悠人的话。
是枝裕和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他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八十年代进入电视行业,在日本TV MAN UNION工作了二十七年,在创作处女作《幻之光》前,主要以拍摄电视纪录片为主。

这段工作经历或者说“出身”,决定了后来是枝裕和是一个什么样的电影人。他在《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坦言:“我讲述的电影语言,与以电影为母语的创作者所讲述的不同,是带着电视口音的方言。也就是说,在语法上是不规范的。”

这种“电视口音的方言”究竟是指什么呢?

当是枝裕和在谈到对纪录片的理解时,解释了这种“电视口音的方言”具体所指。他认为,如何在现实面前始终保持“开放的自我”,是纪录片导演最重要的课题。拍摄纪录片不是“再现”,而是如何面对“生成”。

是枝裕和强调:“‘生成’是一种让采访对象自愿打开心扉的导演方式,‘再现’则是将自我封闭起来的‘作假’行为。”
而“生成”的纪录片,与一般的虚构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让片中的人物“作为他者登场”,目的是要让观众“清醒”,后者提供“远离现实、类似做梦般的人生体验”,目的是令观众“沉醉”。

这种电视纪录片,后来成了他自己讲述中多次提到的“电影语言”——一种完全不同于以电影为“母语”进行创作的“电视口音的方言”。

刚转行拍电影的时候,是枝裕和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他的处女作《幻之光》,是完全按照日本电影导演成濑巳喜男的思路拍摄,拍摄前画好了全部的分镜图、摄影机位置、以及空间中人物移动方式,等等。 
学日语到东经http://www.tokei.cn
台湾导演侯孝贤在看完《幻之光》后对他说:“你的电影技术相当出色,但是你是不是在拍摄之前就全部把摄制脚本给确定了,为什么不好好观察拍摄现场的一举一动后再做决定呢?”

之后,是枝裕和开始按照侯孝贤指点的方法开始改变自己的执导思路。他的摄制脚本,一直保持纪录片式的“开放”和“生成”模式,都是到拍摄现场决定机位,决定演员的移动方式。

这种“电视口音的方言”,让是枝裕和的电影成了他想要的电影模样,不像纪录片的纪录片,不像电影的电影,既带有纪录片的真实、自然,又拥有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所以他说:“我想我大概是从纪录片开始的,虽然《无人知晓》不是一部纪录片,但是它却有十足的纪录片质感。”

©2025 16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