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2017
汕头汽车垫资
汕头汽车垫资187-6191-9025阳先生,诚信、高效、创新、超越,专业的车贷公司,诚信的车贷服务。
20年前,“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率先在南海之滨的香港落地开花。20年来,香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审时度势,在风云变幻中稳步前进,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港人治港”系列报道,带您全方位领略香港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就与经验。
在今年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香港获得51个奖项。这个有全球720多位发明者参加角逐的展览,竞争激烈,香港参展团队能够脱颖而出,取得历年最佳成绩,十分不易。团队归来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特意在政府总部设酒会招待获奖队伍,热情为他们鼓劲,为香港发展科技添柴升温。
迎难而上,扩大“创科生态圈”
发展创新科技,正是近年来香港一直要补的“短板”。
曾经,“香港制造”是一块金字招牌,塑料、玩具、电子表等轻工产品畅销海外,李嘉诚等实业家就是靠开办加工厂掘得“第一桶金”。后来,香港大批工厂转移到珠三角等地,港九新界一栋栋工业大厦里,轰鸣的机器声消退了,香港经济依靠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又安然走过这些年。
当家作主的香港同胞不会安于现状。环顾四周,深圳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新加坡科技起步晚,但投入和产出都走在了前面。香港由于内部意见不一致及客观条件所限,发展科技显得较慢。经过广泛讨论,香港社会逐渐形成共识,要奋起直追。
特区政府迎难而上,调整了长期奉行的“积极的不干预”政策,提倡“适度有为”,引导市场、培植市场,积极缔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科技氛围和环境,希望以点带面,逐渐扩大“创新科技生态圈”。
首先,搞科技由政府部门牵头。经过艰辛努力,特区政府冲破立法会一些议员“拉布”的阻碍,终于在2015年11月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香港科学院随后成立。
再看投入。自创新及科技局成立后,香港政府已投入180亿元(港元,下同),并另外预留100亿元,全方位推动创科发展。据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介绍,有关措施包括成立20亿元的“创科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初创企业,斥资82亿元在将军澳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再工业化”。
2015年是香港创新科技的开局之年。负责评选诺贝尔医学奖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香港设立了全球第一个海外修复医学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宣布,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踏入2016年,香港特区政府继续发力,推出多项支持研发、完备生产体系的措施和政策。
渐渐地,民间企业的科技升级被带动起来。记者翻阅的一份政府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在港注册的初创企业达1926家,比前一年增长24%,其中约六成为本地居民创办的公司。
2016年秋天,作为年度点睛之作的“创新科技博览会”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短短8天,前来参观者逾6万人次,它由民间非牟利机构团结香港基金主办,这是香港“创新科技生态”向好的一个剪影。
成果累累,科研实力勿小觑
香港的科研人员待遇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许多科研领域,香港站到了世界前列。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光纤和超声导波传感技术、香港中文大学的纳米光催化技术、香港科技大学的大脑神经信息传递及蛋白质分子功能研究……
每年,香港高校都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的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的新材料专家刘锦川向记者介绍,2016年城大设立了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实验室。目前全球仅有90台APT设备,多数在欧美。城大此举可使香港甚至整个华南地区稳居纳米研究前沿。
另一个由城大教授吕坚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出全球首创的超纳镁合金,它即耐磨又抗腐蚀,应用潜力巨大。近期,香港科技大学团队研发出一套可杀灭空气中99.999%细菌及病毒的空气净化系统。
香港用于民生的发明比比皆是。2016年9月,在香港科技园,首架百分之百“香港创造”的电动车诞生了,这部车加入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系统、信息娱乐、再生能源等技术,堪称国际一流。
地理老师如何向学生解释湖泊形成、火山爆发?怎样生动展示地形、地貌的变化?几个月前在一次展览上,记者体验了一种“AR智能沙盒”,可即时模拟地理环境。只要挥一挥手中的小铲子,将沙粒堆成“高山峡谷”,通过投影仪的“着色显示法”和“实境增强”技术,地图上抽象的等高线立刻显而易见。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全港10多所中学,研发团队来自一家由30多岁的年轻人创办的企业。
由香港科技园主办的“创业培育计划”,帮助初创企业把创意转化成产品,2017年4月,又有68家公司完成计划“毕业”了,它们在培育期取得39个创新与发明奖项,在海内外注册70项专利。一家由5名“90后”创办的求职平台,已吸引了800多家企业“落户”。
倡导“香港+”,奋力为香港增值
近年来,香港连续举办国际创客节。2016年创客节的主题是“香港+”。官方解释这个“+”的意思就是为香港增值,促使转型升级。
如今,“香港+”的实践渐入佳境。
近期,数家香港银行推出人工智能及生物认证登入服务;一家国际休闲服装品牌宣布,采用香港本地研发的高支棉纱生产技术;几名港商运用高科技,在工业大厦内成功养殖出不同种类的深海鱼。
今年4月,香港科技园公司引入日本先进的“鸵鸟抗体”生物医疗科技,进行商品化开发,并依托香港拓展全球市场。投资者表示,看中香港,是因为这个国际化城市适合测试不同新产品、物色合作伙伴及引入投资。他们入驻后,立即联系各方,建立起本地和国际的人脉网络。
此前,阿里巴巴集团成立10亿元的“香港创业者基金”,“硬蛋”成立4亿元的“硬蛋IoT基金”等,都是看准了香港的优势。
当创新科技开始蹚出一条新路,有学者进一步建议,香港本地市场有限,必须放眼内地与国外。香港软件协会会长杨全盛表示,如果将香港的创新力量结合深圳的完整产业链,未来的创新科技发展大有可为。
香港与深圳之间有一块占地87公顷的土地——落马洲河套地区。今年1月3日,深港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意合作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园中适用香港法律和土地行政制度。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在立法会答问时介绍,该科技园将提供最多120万平方米总楼面面积,约为香港科学园的3倍,将汇聚大批本地、内地及海外的人才。据香港特区政府预计,该科技园每年能为香港经济贡献产值约570亿元,提供约5万个职位。
梁振英在签署仪式上形容此番合作为“天造地设”。业界纷纷为此点赞,认为此举是2017年香港的“新年贺礼”。“西有前海、东有河套”,这片创新的热土,可构成港深合作的双翼,为香港增值,助力“南海明珠”发出新的光芒。
文化是民族的 “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道德文化高地。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有关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他们分别谈了体会和打算。
“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王存福表示,青岛各级宣传思想舆论单位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当好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排头兵。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形成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强势;要着力加强****工作,确保各类各级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正面宣传的主流舆论态势;要大力拓展舆论宣传阵地,打造一批高水准的特色优势学科和高端新型智库,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形成丰富多样的主流舆论格局。
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曹峰看来,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培育弘扬时代精神风尚”,体现时代新要求,顺应群众新期待,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他表示,在培育弘扬时代精神风尚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您懂得,别忘了”文明用语倡导做文明有礼青岛人,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这一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促进文明行为养成,做好志愿服务、文明旅游、诚信建设等重点工作,建设崇德向善的城市。二是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深入挖掘青岛的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广泛宣传学习选树道德模范,大力培育城市现代人文精神,建设文化厚重的城市。三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工程,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城市精细管理,综合整治突出问题,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
“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就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说,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形成“十五分钟文化圈”,打造了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
20年前,“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率先在南海之滨的香港落地开花。20年来,香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审时度势,在风云变幻中稳步前进,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港人治港”系列报道,带您全方位领略香港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就与经验。
在今年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香港获得51个奖项。这个有全球720多位发明者参加角逐的展览,竞争激烈,香港参展团队能够脱颖而出,取得历年最佳成绩,十分不易。团队归来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特意在政府总部设酒会招待获奖队伍,热情为他们鼓劲,为香港发展科技添柴升温。
迎难而上,扩大“创科生态圈”
发展创新科技,正是近年来香港一直要补的“短板”。
曾经,“香港制造”是一块金字招牌,塑料、玩具、电子表等轻工产品畅销海外,李嘉诚等实业家就是靠开办加工厂掘得“第一桶金”。后来,香港大批工厂转移到珠三角等地,港九新界一栋栋工业大厦里,轰鸣的机器声消退了,香港经济依靠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又安然走过这些年。
当家作主的香港同胞不会安于现状。环顾四周,深圳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新加坡科技起步晚,但投入和产出都走在了前面。香港由于内部意见不一致及客观条件所限,发展科技显得较慢。经过广泛讨论,香港社会逐渐形成共识,要奋起直追。
特区政府迎难而上,调整了长期奉行的“积极的不干预”政策,提倡“适度有为”,引导市场、培植市场,积极缔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科技氛围和环境,希望以点带面,逐渐扩大“创新科技生态圈”。
首先,搞科技由政府部门牵头。经过艰辛努力,特区政府冲破立法会一些议员“拉布”的阻碍,终于在2015年11月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香港科学院随后成立。
再看投入。自创新及科技局成立后,香港政府已投入180亿元(港元,下同),并另外预留100亿元,全方位推动创科发展。据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介绍,有关措施包括成立20亿元的“创科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初创企业,斥资82亿元在将军澳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再工业化”。
2015年是香港创新科技的开局之年。负责评选诺贝尔医学奖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香港设立了全球第一个海外修复医学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宣布,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踏入2016年,香港特区政府继续发力,推出多项支持研发、完备生产体系的措施和政策。
渐渐地,民间企业的科技升级被带动起来。记者翻阅的一份政府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在港注册的初创企业达1926家,比前一年增长24%,其中约六成为本地居民创办的公司。
2016年秋天,作为年度点睛之作的“创新科技博览会”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短短8天,前来参观者逾6万人次,它由民间非牟利机构团结香港基金主办,这是香港“创新科技生态”向好的一个剪影。
成果累累,科研实力勿小觑
香港的科研人员待遇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许多科研领域,香港站到了世界前列。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光纤和超声导波传感技术、香港中文大学的纳米光催化技术、香港科技大学的大脑神经信息传递及蛋白质分子功能研究……
每年,香港高校都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的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的新材料专家刘锦川向记者介绍,2016年城大设立了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实验室。目前全球仅有90台APT设备,多数在欧美。城大此举可使香港甚至整个华南地区稳居纳米研究前沿。
另一个由城大教授吕坚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出全球首创的超纳镁合金,它即耐磨又抗腐蚀,应用潜力巨大。近期,香港科技大学团队研发出一套可杀灭空气中99.999%细菌及病毒的空气净化系统。
香港用于民生的发明比比皆是。2016年9月,在香港科技园,首架百分之百“香港创造”的电动车诞生了,这部车加入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系统、信息娱乐、再生能源等技术,堪称国际一流。
地理老师如何向学生解释湖泊形成、火山爆发?怎样生动展示地形、地貌的变化?几个月前在一次展览上,记者体验了一种“AR智能沙盒”,可即时模拟地理环境。只要挥一挥手中的小铲子,将沙粒堆成“高山峡谷”,通过投影仪的“着色显示法”和“实境增强”技术,地图上抽象的等高线立刻显而易见。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全港10多所中学,研发团队来自一家由30多岁的年轻人创办的企业。
由香港科技园主办的“创业培育计划”,帮助初创企业把创意转化成产品,2017年4月,又有68家公司完成计划“毕业”了,它们在培育期取得39个创新与发明奖项,在海内外注册70项专利。一家由5名“90后”创办的求职平台,已吸引了800多家企业“落户”。
倡导“香港+”,奋力为香港增值
近年来,香港连续举办国际创客节。2016年创客节的主题是“香港+”。官方解释这个“+”的意思就是为香港增值,促使转型升级。
如今,“香港+”的实践渐入佳境。
近期,数家香港银行推出人工智能及生物认证登入服务;一家国际休闲服装品牌宣布,采用香港本地研发的高支棉纱生产技术;几名港商运用高科技,在工业大厦内成功养殖出不同种类的深海鱼。
今年4月,香港科技园公司引入日本先进的“鸵鸟抗体”生物医疗科技,进行商品化开发,并依托香港拓展全球市场。投资者表示,看中香港,是因为这个国际化城市适合测试不同新产品、物色合作伙伴及引入投资。他们入驻后,立即联系各方,建立起本地和国际的人脉网络。
此前,阿里巴巴集团成立10亿元的“香港创业者基金”,“硬蛋”成立4亿元的“硬蛋IoT基金”等,都是看准了香港的优势。
当创新科技开始蹚出一条新路,有学者进一步建议,香港本地市场有限,必须放眼内地与国外。香港软件协会会长杨全盛表示,如果将香港的创新力量结合深圳的完整产业链,未来的创新科技发展大有可为。
香港与深圳之间有一块占地87公顷的土地——落马洲河套地区。今年1月3日,深港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意合作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园中适用香港法律和土地行政制度。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在立法会答问时介绍,该科技园将提供最多120万平方米总楼面面积,约为香港科学园的3倍,将汇聚大批本地、内地及海外的人才。据香港特区政府预计,该科技园每年能为香港经济贡献产值约570亿元,提供约5万个职位。
梁振英在签署仪式上形容此番合作为“天造地设”。业界纷纷为此点赞,认为此举是2017年香港的“新年贺礼”。“西有前海、东有河套”,这片创新的热土,可构成港深合作的双翼,为香港增值,助力“南海明珠”发出新的光芒。
文化是民族的 “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道德文化高地。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有关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他们分别谈了体会和打算。
“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王存福表示,青岛各级宣传思想舆论单位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当好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排头兵。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形成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强势;要着力加强****工作,确保各类各级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正面宣传的主流舆论态势;要大力拓展舆论宣传阵地,打造一批高水准的特色优势学科和高端新型智库,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形成丰富多样的主流舆论格局。
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曹峰看来,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培育弘扬时代精神风尚”,体现时代新要求,顺应群众新期待,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他表示,在培育弘扬时代精神风尚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您懂得,别忘了”文明用语倡导做文明有礼青岛人,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这一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促进文明行为养成,做好志愿服务、文明旅游、诚信建设等重点工作,建设崇德向善的城市。二是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深入挖掘青岛的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广泛宣传学习选树道德模范,大力培育城市现代人文精神,建设文化厚重的城市。三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工程,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城市精细管理,综合整治突出问题,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
“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就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说,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形成“十五分钟文化圈”,打造了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
20年前,“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率先在南海之滨的香港落地开花。20年来,香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审时度势,在风云变幻中稳步前进,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港人治港”系列报道,带您全方位领略香港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就与经验。
在今年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香港获得51个奖项。这个有全球720多位发明者参加角逐的展览,竞争激烈,香港参展团队能够脱颖而出,取得历年最佳成绩,十分不易。团队归来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特意在政府总部设酒会招待获奖队伍,热情为他们鼓劲,为香港发展科技添柴升温。
迎难而上,扩大“创科生态圈”
发展创新科技,正是近年来香港一直要补的“短板”。
曾经,“香港制造”是一块金字招牌,塑料、玩具、电子表等轻工产品畅销海外,李嘉诚等实业家就是靠开办加工厂掘得“第一桶金”。后来,香港大批工厂转移到珠三角等地,港九新界一栋栋工业大厦里,轰鸣的机器声消退了,香港经济依靠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又安然走过这些年。
当家作主的香港同胞不会安于现状。环顾四周,深圳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新加坡科技起步晚,但投入和产出都走在了前面。香港由于内部意见不一致及客观条件所限,发展科技显得较慢。经过广泛讨论,香港社会逐渐形成共识,要奋起直追。
特区政府迎难而上,调整了长期奉行的“积极的不干预”政策,提倡“适度有为”,引导市场、培植市场,积极缔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科技氛围和环境,希望以点带面,逐渐扩大“创新科技生态圈”。
首先,搞科技由政府部门牵头。经过艰辛努力,特区政府冲破立法会一些议员“拉布”的阻碍,终于在2015年11月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香港科学院随后成立。
再看投入。自创新及科技局成立后,香港政府已投入180亿元(港元,下同),并另外预留100亿元,全方位推动创科发展。据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介绍,有关措施包括成立20亿元的“创科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初创企业,斥资82亿元在将军澳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再工业化”。
2015年是香港创新科技的开局之年。负责评选诺贝尔医学奖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香港设立了全球第一个海外修复医学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宣布,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踏入2016年,香港特区政府继续发力,推出多项支持研发、完备生产体系的措施和政策。
渐渐地,民间企业的科技升级被带动起来。记者翻阅的一份政府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在港注册的初创企业达1926家,比前一年增长24%,其中约六成为本地居民创办的公司。
2016年秋天,作为年度点睛之作的“创新科技博览会”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短短8天,前来参观者逾6万人次,它由民间非牟利机构团结香港基金主办,这是香港“创新科技生态”向好的一个剪影。
成果累累,科研实力勿小觑
香港的科研人员待遇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许多科研领域,香港站到了世界前列。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光纤和超声导波传感技术、香港中文大学的纳米光催化技术、香港科技大学的大脑神经信息传递及蛋白质分子功能研究……
每年,香港高校都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的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的新材料专家刘锦川向记者介绍,2016年城大设立了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实验室。目前全球仅有90台APT设备,多数在欧美。城大此举可使香港甚至整个华南地区稳居纳米研究前沿。
另一个由城大教授吕坚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出全球首创的超纳镁合金,它即耐磨又抗腐蚀,应用潜力巨大。近期,香港科技大学团队研发出一套可杀灭空气中99.999%细菌及病毒的空气净化系统。
香港用于民生的发明比比皆是。2016年9月,在香港科技园,首架百分之百“香港创造”的电动车诞生了,这部车加入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系统、信息娱乐、再生能源等技术,堪称国际一流。
地理老师如何向学生解释湖泊形成、火山爆发?怎样生动展示地形、地貌的变化?几个月前在一次展览上,记者体验了一种“AR智能沙盒”,可即时模拟地理环境。只要挥一挥手中的小铲子,将沙粒堆成“高山峡谷”,通过投影仪的“着色显示法”和“实境增强”技术,地图上抽象的等高线立刻显而易见。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全港10多所中学,研发团队来自一家由30多岁的年轻人创办的企业。
由香港科技园主办的“创业培育计划”,帮助初创企业把创意转化成产品,2017年4月,又有68家公司完成计划“毕业”了,它们在培育期取得39个创新与发明奖项,在海内外注册70项专利。一家由5名“90后”创办的求职平台,已吸引了800多家企业“落户”。
倡导“香港+”,奋力为香港增值
近年来,香港连续举办国际创客节。2016年创客节的主题是“香港+”。官方解释这个“+”的意思就是为香港增值,促使转型升级。
如今,“香港+”的实践渐入佳境。
近期,数家香港银行推出人工智能及生物认证登入服务;一家国际休闲服装品牌宣布,采用香港本地研发的高支棉纱生产技术;几名港商运用高科技,在工业大厦内成功养殖出不同种类的深海鱼。
今年4月,香港科技园公司引入日本先进的“鸵鸟抗体”生物医疗科技,进行商品化开发,并依托香港拓展全球市场。投资者表示,看中香港,是因为这个国际化城市适合测试不同新产品、物色合作伙伴及引入投资。他们入驻后,立即联系各方,建立起本地和国际的人脉网络。
此前,阿里巴巴集团成立10亿元的“香港创业者基金”,“硬蛋”成立4亿元的“硬蛋IoT基金”等,都是看准了香港的优势。
当创新科技开始蹚出一条新路,有学者进一步建议,香港本地市场有限,必须放眼内地与国外。香港软件协会会长杨全盛表示,如果将香港的创新力量结合深圳的完整产业链,未来的创新科技发展大有可为。
香港与深圳之间有一块占地87公顷的土地——落马洲河套地区。今年1月3日,深港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意合作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园中适用香港法律和土地行政制度。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在立法会答问时介绍,该科技园将提供最多120万平方米总楼面面积,约为香港科学园的3倍,将汇聚大批本地、内地及海外的人才。据香港特区政府预计,该科技园每年能为香港经济贡献产值约570亿元,提供约5万个职位。
梁振英在签署仪式上形容此番合作为“天造地设”。业界纷纷为此点赞,认为此举是2017年香港的“新年贺礼”。“西有前海、东有河套”,这片创新的热土,可构成港深合作的双翼,为香港增值,助力“南海明珠”发出新的光芒。
文化是民族的 “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道德文化高地。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有关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他们分别谈了体会和打算。
“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王存福表示,青岛各级宣传思想舆论单位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当好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排头兵。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形成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强势;要着力加强****工作,确保各类各级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正面宣传的主流舆论态势;要大力拓展舆论宣传阵地,打造一批高水准的特色优势学科和高端新型智库,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形成丰富多样的主流舆论格局。
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曹峰看来,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培育弘扬时代精神风尚”,体现时代新要求,顺应群众新期待,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他表示,在培育弘扬时代精神风尚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您懂得,别忘了”文明用语倡导做文明有礼青岛人,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这一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促进文明行为养成,做好志愿服务、文明旅游、诚信建设等重点工作,建设崇德向善的城市。二是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深入挖掘青岛的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广泛宣传学习选树道德模范,大力培育城市现代人文精神,建设文化厚重的城市。三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工程,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城市精细管理,综合整治突出问题,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
“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就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说,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形成“十五分钟文化圈”,打造了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
20年前,“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率先在南海之滨的香港落地开花。20年来,香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审时度势,在风云变幻中稳步前进,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港人治港”系列报道,带您全方位领略香港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就与经验。
在今年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香港获得51个奖项。这个有全球720多位发明者参加角逐的展览,竞争激烈,香港参展团队能够脱颖而出,取得历年最佳成绩,十分不易。团队归来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特意在政府总部设酒会招待获奖队伍,热情为他们鼓劲,为香港发展科技添柴升温。
迎难而上,扩大“创科生态圈”
发展创新科技,正是近年来香港一直要补的“短板”。
曾经,“香港制造”是一块金字招牌,塑料、玩具、电子表等轻工产品畅销海外,李嘉诚等实业家就是靠开办加工厂掘得“第一桶金”。后来,香港大批工厂转移到珠三角等地,港九新界一栋栋工业大厦里,轰鸣的机器声消退了,香港经济依靠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又安然走过这些年。
当家作主的香港同胞不会安于现状。环顾四周,深圳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新加坡科技起步晚,但投入和产出都走在了前面。香港由于内部意见不一致及客观条件所限,发展科技显得较慢。经过广泛讨论,香港社会逐渐形成共识,要奋起直追。
特区政府迎难而上,调整了长期奉行的“积极的不干预”政策,提倡“适度有为”,引导市场、培植市场,积极缔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科技氛围和环境,希望以点带面,逐渐扩大“创新科技生态圈”。
首先,搞科技由政府部门牵头。经过艰辛努力,特区政府冲破立法会一些议员“拉布”的阻碍,终于在2015年11月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香港科学院随后成立。
再看投入。自创新及科技局成立后,香港政府已投入180亿元(港元,下同),并另外预留100亿元,全方位推动创科发展。据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介绍,有关措施包括成立20亿元的“创科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初创企业,斥资82亿元在将军澳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再工业化”。
2015年是香港创新科技的开局之年。负责评选诺贝尔医学奖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香港设立了全球第一个海外修复医学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宣布,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踏入2016年,香港特区政府继续发力,推出多项支持研发、完备生产体系的措施和政策。
渐渐地,民间企业的科技升级被带动起来。记者翻阅的一份政府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在港注册的初创企业达1926家,比前一年增长24%,其中约六成为本地居民创办的公司。
2016年秋天,作为年度点睛之作的“创新科技博览会”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短短8天,前来参观者逾6万人次,它由民间非牟利机构团结香港基金主办,这是香港“创新科技生态”向好的一个剪影。
成果累累,科研实力勿小觑
香港的科研人员待遇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许多科研领域,香港站到了世界前列。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光纤和超声导波传感技术、香港中文大学的纳米光催化技术、香港科技大学的大脑神经信息传递及蛋白质分子功能研究……
每年,香港高校都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的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的新材料专家刘锦川向记者介绍,2016年城大设立了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实验室。目前全球仅有90台APT设备,多数在欧美。城大此举可使香港甚至整个华南地区稳居纳米研究前沿。
另一个由城大教授吕坚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出全球首创的超纳镁合金,它即耐磨又抗腐蚀,应用潜力巨大。近期,香港科技大学团队研发出一套可杀灭空气中99.999%细菌及病毒的空气净化系统。
香港用于民生的发明比比皆是。2016年9月,在香港科技园,首架百分之百“香港创造”的电动车诞生了,这部车加入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系统、信息娱乐、再生能源等技术,堪称国际一流。
地理老师如何向学生解释湖泊形成、火山爆发?怎样生动展示地形、地貌的变化?几个月前在一次展览上,记者体验了一种“AR智能沙盒”,可即时模拟地理环境。只要挥一挥手中的小铲子,将沙粒堆成“高山峡谷”,通过投影仪的“着色显示法”和“实境增强”技术,地图上抽象的等高线立刻显而易见。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全港10多所中学,研发团队来自一家由30多岁的年轻人创办的企业。
由香港科技园主办的“创业培育计划”,帮助初创企业把创意转化成产品,2017年4月,又有68家公司完成计划“毕业”了,它们在培育期取得39个创新与发明奖项,在海内外注册70项专利。一家由5名“90后”创办的求职平台,已吸引了800多家企业“落户”。
倡导“香港+”,奋力为香港增值
近年来,香港连续举办国际创客节。2016年创客节的主题是“香港+”。官方解释这个“+”的意思就是为香港增值,促使转型升级。
如今,“香港+”的实践渐入佳境。
近期,数家香港银行推出人工智能及生物认证登入服务;一家国际休闲服装品牌宣布,采用香港本地研发的高支棉纱生产技术;几名港商运用高科技,在工业大厦内成功养殖出不同种类的深海鱼。
今年4月,香港科技园公司引入日本先进的“鸵鸟抗体”生物医疗科技,进行商品化开发,并依托香港拓展全球市场。投资者表示,看中香港,是因为这个国际化城市适合测试不同新产品、物色合作伙伴及引入投资。他们入驻后,立即联系各方,建立起本地和国际的人脉网络。
此前,阿里巴巴集团成立10亿元的“香港创业者基金”,“硬蛋”成立4亿元的“硬蛋IoT基金”等,都是看准了香港的优势。
当创新科技开始蹚出一条新路,有学者进一步建议,香港本地市场有限,必须放眼内地与国外。香港软件协会会长杨全盛表示,如果将香港的创新力量结合深圳的完整产业链,未来的创新科技发展大有可为。
香港与深圳之间有一块占地87公顷的土地——落马洲河套地区。今年1月3日,深港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意合作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园中适用香港法律和土地行政制度。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在立法会答问时介绍,该科技园将提供最多120万平方米总楼面面积,约为香港科学园的3倍,将汇聚大批本地、内地及海外的人才。据香港特区政府预计,该科技园每年能为香港经济贡献产值约570亿元,提供约5万个职位。
梁振英在签署仪式上形容此番合作为“天造地设”。业界纷纷为此点赞,认为此举是2017年香港的“新年贺礼”。“西有前海、东有河套”,这片创新的热土,可构成港深合作的双翼,为香港增值,助力“南海明珠”发出新的光芒。
文化是民族的 “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道德文化高地。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有关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他们分别谈了体会和打算。
“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王存福表示,青岛各级宣传思想舆论单位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当好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排头兵。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形成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强势;要着力加强****工作,确保各类各级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正面宣传的主流舆论态势;要大力拓展舆论宣传阵地,打造一批高水准的特色优势学科和高端新型智库,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形成丰富多样的主流舆论格局。
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曹峰看来,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培育弘扬时代精神风尚”,体现时代新要求,顺应群众新期待,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他表示,在培育弘扬时代精神风尚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您懂得,别忘了”文明用语倡导做文明有礼青岛人,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这一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促进文明行为养成,做好志愿服务、文明旅游、诚信建设等重点工作,建设崇德向善的城市。二是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深入挖掘青岛的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广泛宣传学习选树道德模范,大力培育城市现代人文精神,建设文化厚重的城市。三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工程,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城市精细管理,综合整治突出问题,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
“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就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明说,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形成“十五分钟文化圈”,打造了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