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2020
清远事业单位招聘网面试热点积累-新型职业农民是什么
一、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
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人口红利萎缩、劳动力资源供给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更是意义重大;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说,它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选择,更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国家政策有哪些?
1.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2.2017年5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遴选出首批100个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名单。
3.2017年1月9日,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类型
新型职业农民有如下特点:1、要有新观念主体观念、开拓创新观念、法律观念、诚信观念等。2、要有新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3、要有新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农村工业化能力、合作组织能力、特色农业能力等。
新型职业农民具体来说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
1.“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基本单元,充分依靠农村社会化服务,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生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
2.“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专业从事某一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骨干农业劳动力。主要包括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3.“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经营性服务组织中或个体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包括跨区作业农机手、专业化防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及全科农技员等。
四、参考范文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从种地是为了生存、吃饭,到把务农当成工作,“农民”从身份转变为职业,反映着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巨大变革。新型职业农民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在让农民成为有尊严、有吸引力的职业。
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一直以来,从理想职业角度衡量,由于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务农收入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当农民基本不会成为多数人的就业选择。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多是“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却鲜少见到“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但是首届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提供的数据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在优化、受教育程度在提升、人员来源更多元、辐射带动能力更强,不仅让人振奋,更让我们感受到“农民”作为一个职业,其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三农”事业发展变革。从种地是为了生存、吃饭,到把务农当成工作,“农民”从身份转变为职业,反映的是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巨大变革。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发展的主要任务、改革的主攻方向都在发生改变。新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培育出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从业者队伍,他们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要努力成为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
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目前31.2%的新型职业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超过100亩,70%以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了畜禽粪便、秸秆和农膜资源化利用;70%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手机进行农业生产销售。应当看到,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从人才基础看,目前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系统性农业教育培训的不足1/10,职业农民接受中等教育以上的不到1/3;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面临基础不牢、人员不稳定等问题。从成长环境看,不少新型职业农民都反映,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土地规模难扩大,贷款获得难、成本高等困难。此外,农业风险保障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壮大。
今后,一方面,应当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补齐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着手,让农村成为能够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回归农村;另一方面,应当从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属性、淡化户籍身份属性着手,加强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人才激励、社会保障等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让务农有钱赚、有保障,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
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人口红利萎缩、劳动力资源供给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更是意义重大;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说,它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选择,更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国家政策有哪些?
1.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2.2017年5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遴选出首批100个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名单。
3.2017年1月9日,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类型
新型职业农民有如下特点:1、要有新观念主体观念、开拓创新观念、法律观念、诚信观念等。2、要有新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3、要有新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农村工业化能力、合作组织能力、特色农业能力等。
新型职业农民具体来说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
1.“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基本单元,充分依靠农村社会化服务,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生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
2.“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专业从事某一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骨干农业劳动力。主要包括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3.“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经营性服务组织中或个体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包括跨区作业农机手、专业化防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及全科农技员等。
四、参考范文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从种地是为了生存、吃饭,到把务农当成工作,“农民”从身份转变为职业,反映着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巨大变革。新型职业农民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在让农民成为有尊严、有吸引力的职业。
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一直以来,从理想职业角度衡量,由于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务农收入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当农民基本不会成为多数人的就业选择。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多是“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却鲜少见到“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但是首届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提供的数据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在优化、受教育程度在提升、人员来源更多元、辐射带动能力更强,不仅让人振奋,更让我们感受到“农民”作为一个职业,其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三农”事业发展变革。从种地是为了生存、吃饭,到把务农当成工作,“农民”从身份转变为职业,反映的是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巨大变革。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发展的主要任务、改革的主攻方向都在发生改变。新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培育出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从业者队伍,他们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要努力成为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
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目前31.2%的新型职业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超过100亩,70%以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了畜禽粪便、秸秆和农膜资源化利用;70%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手机进行农业生产销售。应当看到,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从人才基础看,目前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系统性农业教育培训的不足1/10,职业农民接受中等教育以上的不到1/3;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面临基础不牢、人员不稳定等问题。从成长环境看,不少新型职业农民都反映,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土地规模难扩大,贷款获得难、成本高等困难。此外,农业风险保障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壮大。
今后,一方面,应当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补齐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着手,让农村成为能够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回归农村;另一方面,应当从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属性、淡化户籍身份属性着手,加强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人才激励、社会保障等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让务农有钱赚、有保障,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