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2017
关于胃间质瘤的研究
关于胃间质瘤的研究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诊断、治疗和研究进步迅速。为了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放射科、外科和肿瘤内科等临床多学科的合作模式,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对此,既往的中国GIST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09年版)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9月,在CSCO学术年会期间,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建议对于该专家共识(2009年版)进行更新,之后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和进行修改,最近又根据2011年的最新资料进一步补充,形成本文,现予公布。
一、 病理诊断原则
(一)GIST的定义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琢(PDGFRA)基因驱动;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117或DOG-1表达阳性。
(二)对标本的要求
手术后的标本必须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 min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甲醛液(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完全浸泡固定。对于长径大于或等于2 cm的肿瘤组织,应该每隔1 cm予以切开,达到充分固定。固定时间应为12~48 h,以保证后续的免疫组化和分子生
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有条件的单位,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之用。
(三) GIST的病理诊断依据
1.基本诊断:在组织学上,依据细胞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和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约95%,DOG-1阳性率98%,CD34阳性率70%,α-SMA阳性率40%,S-100蛋白阳性率5%,以及Desmin阳性率2%。诊断思路和标准:
(1)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同时CD117阳性的病例,可以做出GIST的诊断;
(2)对于组织学态符合GIST,但是CD117阴性和DOG-1阳性的肿瘤,可以做出GIST的诊断;
(3)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CD117和DOG-1均为阴性的 肿瘤,应交由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是否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以协助明确GIST的诊断。如果存在该基因的突变,则可 做出GIST的诊断;
(4)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但CD117和DOG-1均为阴性,并且无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如果能够排除 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其他肿瘤,可以做出GIST可能的诊断。见图1。
2.基因检测:应该在符合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基因检测,推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和一致性。基因突变检测十分重要,有助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指导临床治疗。专家委员会推荐存在以下 情况时,应该进行基因学分析:
(1)所有初次诊断的复发和转移性GIST,拟行分子靶向治疗;
(2)原发可切除GIST手术后,中-高度复发风险,拟 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3)对疑难病例应进行c-kit或PDGFRA突变分析,以明确GIST的诊断;
(4)鉴别NF1型GIST、完全性或不完全性 Carney三联症、家族性GIST以及儿童GIST;
(5)鉴别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GIST 。
专家提醒,手术后应防止并发症,基因靶向治疗后期也容易出现耐药性,可以配合服用人参皂苷Rh2,提高免疫力,加快术后的愈合,延长靶向药的耐药时间。同时部分专家认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仅依靠上述因素去评估GIST危险分级仍然可能存在不足,其他肿瘤病理学特征,比如瘤细胞显著异型、肿瘤侵犯深度、周围脏器受侵程度(注意:周围脏器浸润不属于局限性GIST,而是进展性GIST)、脉管和神经浸润以及瘤栓形成等,对于GIST生物学行为的评估、分期以及分级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诊断、治疗和研究进步迅速。为了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放射科、外科和肿瘤内科等临床多学科的合作模式,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对此,既往的中国GIST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09年版)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9月,在CSCO学术年会期间,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建议对于该专家共识(2009年版)进行更新,之后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和进行修改,最近又根据2011年的最新资料进一步补充,形成本文,现予公布。
一、 病理诊断原则
(一)GIST的定义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琢(PDGFRA)基因驱动;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117或DOG-1表达阳性。
(二)对标本的要求
手术后的标本必须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 min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甲醛液(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完全浸泡固定。对于长径大于或等于2 cm的肿瘤组织,应该每隔1 cm予以切开,达到充分固定。固定时间应为12~48 h,以保证后续的免疫组化和分子生
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有条件的单位,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之用。
(三) GIST的病理诊断依据
1.基本诊断:在组织学上,依据细胞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和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约95%,DOG-1阳性率98%,CD34阳性率70%,α-SMA阳性率40%,S-100蛋白阳性率5%,以及Desmin阳性率2%。诊断思路和标准:
(1)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同时CD117阳性的病例,可以做出GIST的诊断;
(2)对于组织学态符合GIST,但是CD117阴性和DOG-1阳性的肿瘤,可以做出GIST的诊断;
(3)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CD117和DOG-1均为阴性的 肿瘤,应交由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是否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以协助明确GIST的诊断。如果存在该基因的突变,则可 做出GIST的诊断;
(4)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但CD117和DOG-1均为阴性,并且无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如果能够排除 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其他肿瘤,可以做出GIST可能的诊断。见图1。
2.基因检测:应该在符合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基因检测,推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和一致性。基因突变检测十分重要,有助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指导临床治疗。专家委员会推荐存在以下 情况时,应该进行基因学分析:
(1)所有初次诊断的复发和转移性GIST,拟行分子靶向治疗;
(2)原发可切除GIST手术后,中-高度复发风险,拟 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3)对疑难病例应进行c-kit或PDGFRA突变分析,以明确GIST的诊断;
(4)鉴别NF1型GIST、完全性或不完全性 Carney三联症、家族性GIST以及儿童GIST;
(5)鉴别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GIST 。
专家提醒,手术后应防止并发症,基因靶向治疗后期也容易出现耐药性,可以配合服用人参皂苷Rh2,提高免疫力,加快术后的愈合,延长靶向药的耐药时间。同时部分专家认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仅依靠上述因素去评估GIST危险分级仍然可能存在不足,其他肿瘤病理学特征,比如瘤细胞显著异型、肿瘤侵犯深度、周围脏器受侵程度(注意:周围脏器浸润不属于局限性GIST,而是进展性GIST)、脉管和神经浸润以及瘤栓形成等,对于GIST生物学行为的评估、分期以及分级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