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2019
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丹丹)人民银行31日发布《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下称《报告》)。《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编写。
2019年为第二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在每个省级行政单位随机抽取600名金融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全国共18600个样本。调查从消费者态度、行为、知识和技能等多角度综合定性分析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情况。
从消费者态度看,消费者在金融态度方面的整体情况较好,大多数群体能够意识到金融知识普及和在校园开展金融教育的重要性,更加重视个人信用;延迟消费的意愿则略有下降(或更加倾向于即时消费),其中全日制学生延迟消费的意愿最低。
从消费者行为看,整体上消费者在金融行为上有待加强,在阅读合同条款、为小孩上学储蓄、使用ATM时的密码保护行为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在家庭开支的规划和执行、对账单的理解、信用卡还款方面的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应对意外开支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从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看,消费者整体上对金融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银行卡、储蓄、信用知识方面的正确率较高,均超过60%;在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不同群体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消费者金融技能看,整体上消费者在理解金融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产品风险和收益、**处理方面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好,在辨别非法投资产品和渠道、比较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有一定的掌握;而在冠字号码功能、银行卡使用方面还需要加强,对新版人民币防伪特征的掌握水平需要提高。
从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看,消费者最感兴趣的五大类金融知识依次是银行卡(包括***和信用卡)、银行理财产品、住房贷款、基金股票投资、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
从人口统计特征看,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在金融态度、金融知识(http://www.gendan5.com/topic.html)、金融行为、金融技能和金融知识需求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报告显示,从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看,消费者金融知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在城乡间和区域间具有一定的不平衡特征。整体而言,消费者贷款知识、投资知识和保险知识较为薄弱,而对银行卡知识、信用知识和储蓄知识的掌握情况则相对较好。
从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看,消费者对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相关金融知识最为关注,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债券投资等是大部分消费者认为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消费者也较为重视金融纠纷解决。
另外,从金融技能看,消费者具有一定的**识别和处理能力,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也较强,但使用银行卡和利用冠字号码查询功能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从态度看,消费者对金融消费者教育和金融知识进校园的态度较为积极,对消费、储蓄和信用的态度趋于理性,但对风险责任的意识需进一步加强。从行为看,消费者对未来支出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申请贷款、信用卡还款和使用自动取款机的行为较为合理,对金融知识获取和金融纠纷投诉的渠道有一定的了解,但消费者家庭支出的规划和执行有待提升,未能充分利用和使用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和对账单。
同时报告构建了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并得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得分。
结果显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 63.71,标准差为 15.03,中位数为 65.74,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教育、收入、地域、年龄和职业五个因素与消费者金融素养得分显著相关,性别对金融素养得分的影响有限。
报告认为,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是一项应长期实施的基础性、制度性工作,要将金融知识普及与金融态度、行为和技能提升并重,应重视低净值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金融知识普及抓早抓小。
央行消保局副局长尹优平称,金融知识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人民银行福州中支、太原中支已经在推进金融知识进校园,并将 " 金融知识进课堂 " 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试点等一系列努力,争取将建立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长效机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为第二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在每个省级行政单位随机抽取600名金融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全国共18600个样本。调查从消费者态度、行为、知识和技能等多角度综合定性分析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情况。
从消费者态度看,消费者在金融态度方面的整体情况较好,大多数群体能够意识到金融知识普及和在校园开展金融教育的重要性,更加重视个人信用;延迟消费的意愿则略有下降(或更加倾向于即时消费),其中全日制学生延迟消费的意愿最低。
从消费者行为看,整体上消费者在金融行为上有待加强,在阅读合同条款、为小孩上学储蓄、使用ATM时的密码保护行为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在家庭开支的规划和执行、对账单的理解、信用卡还款方面的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应对意外开支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从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看,消费者整体上对金融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银行卡、储蓄、信用知识方面的正确率较高,均超过60%;在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不同群体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消费者金融技能看,整体上消费者在理解金融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产品风险和收益、**处理方面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好,在辨别非法投资产品和渠道、比较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有一定的掌握;而在冠字号码功能、银行卡使用方面还需要加强,对新版人民币防伪特征的掌握水平需要提高。
从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看,消费者最感兴趣的五大类金融知识依次是银行卡(包括***和信用卡)、银行理财产品、住房贷款、基金股票投资、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
从人口统计特征看,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在金融态度、金融知识(http://www.gendan5.com/topic.html)、金融行为、金融技能和金融知识需求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报告显示,从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看,消费者金融知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在城乡间和区域间具有一定的不平衡特征。整体而言,消费者贷款知识、投资知识和保险知识较为薄弱,而对银行卡知识、信用知识和储蓄知识的掌握情况则相对较好。
从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看,消费者对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相关金融知识最为关注,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银行理财产品、债券投资等是大部分消费者认为最欠缺的金融知识,消费者也较为重视金融纠纷解决。
另外,从金融技能看,消费者具有一定的**识别和处理能力,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也较强,但使用银行卡和利用冠字号码查询功能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从态度看,消费者对金融消费者教育和金融知识进校园的态度较为积极,对消费、储蓄和信用的态度趋于理性,但对风险责任的意识需进一步加强。从行为看,消费者对未来支出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申请贷款、信用卡还款和使用自动取款机的行为较为合理,对金融知识获取和金融纠纷投诉的渠道有一定的了解,但消费者家庭支出的规划和执行有待提升,未能充分利用和使用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和对账单。
同时报告构建了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并得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得分。
结果显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 63.71,标准差为 15.03,中位数为 65.74,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教育、收入、地域、年龄和职业五个因素与消费者金融素养得分显著相关,性别对金融素养得分的影响有限。
报告认为,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是一项应长期实施的基础性、制度性工作,要将金融知识普及与金融态度、行为和技能提升并重,应重视低净值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金融知识普及抓早抓小。
央行消保局副局长尹优平称,金融知识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人民银行福州中支、太原中支已经在推进金融知识进校园,并将 " 金融知识进课堂 " 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试点等一系列努力,争取将建立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长效机制上升为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