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2017
芜湖汽车垫资
芜湖汽车垫资187+6191+9025阳经理,你只管用我们的钱,剩下的我们来解决,人人聚财车贷竭诚为您提供不押车贷款。
“开发商资金链断裂了。”一位业主告诉在奥宸地产北京“刘娘府”项目实地探访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这个项目位于“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石景山区,是京城有名的别墅聚集区,距地铁站仅1公里左右,区位优越却陷入多重困境。
记者在现场看到,拆迁工作并未结束,工地上还有少数居民;部分工地上裸露着钢筋,荒草丛生。更为关键的是,这个项目一级开发已悄然“易手”,北京奥宸将何去何从?
拆迁工程进展缓慢
早在2012年,北京奥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奥宸)在操盘刘娘府改造项目过程中一度因拆迁受阻,导致回迁房建设延误及延期交房。
据悉,北京奥宸在交房日期前夕临时通知将会延迟交房,最长延迟时间达到2年多。
《京华时报》2012年报道显示,北京奥宸一位工作人员当时表示延迟交房主要是部分楼栋拆迁过程不顺利,有少部分居民因不满意公司提出的拆迁补偿条件而拒绝搬迁,致使房屋建设延误。该工作人员同时承认资金不足也影响到工程进度,但否认资金问题是主因。
当时,一位居民介绍说,他拒绝搬迁是因为开发商在商讨拆迁的过程中诚意不足,“以前给别家的补偿款是5万元一平方米,到后期就给我们2万元一平方米,我们怎么可能搬迁?”该居民称,据他了解,是由于开发商资金不足导致后续拆迁工作难以推进。
实际上,时至今日,在已停工的项目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发现还有少数居民在居住,并没有搬迁。
拆迁工作难确实是因为资金不足导致的吗?
记者前往北京奥宸的注册地址石景山区中铁建设大厦了解情况,却发现其早已不在此处办公。据大厦的物业人员介绍:“奥宸走了好几年,他们现在的注册地址还在这里,我们也找不到人。”
最终,在石景山区西山奥园小区底商,记者找到了北京奥宸的办公地点。公司一位负责人只是告诉记者,大概2013年、2014年公司就已出现问题了,最先暴露就在北京。
资金匮乏早已显现
记者查询北京奥宸工商信息时发现,从2013年4月一直到2016年5月,奥宸地产就开始向西藏信托、石景山农行、中国信达等公司出质北京奥宸股权数。
除北京奥宸部分股权被出质外,深圳奥宸与云南奥宸的部分权也被出质。据网易房产消息,2011年,奥宸地产为开发刘娘府地块向中国农业银行石景山支行借款12亿元,期限3年。云南奥宸、深圳奥宸和邹建民(奥宸地产实控人、董事长)均为这笔借款提供抵押担保,但及至2014年,北京奥宸未按期全部偿还借款。
2014年2月14日,农行石景山支行与北京奥宸、云南奥宸、奥宸地产以及邹建民签订《借款重新约期协议》,借款合同金额为剩余未偿还的10.9亿元,期限至2017年2月16日,分7次偿还,年利率6.55%,但奥宸地产自2015年开始即未能足额清偿。
当年9月底,奥宸地产又联合一家公司以49.17亿元外加异地配建1000平方米保障房的代价竞得石景山区刘娘府1604-659等地块。当时奥宸地产相关人士透露,北京奥宸已完成近10万平方米的“西山奥园”安置房交付。
上述北京奥宸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时奥宸支付了所需资金的40%。”
那么,是否因为这部分资金的支付拖累了奥宸地产的资金链,带来包括欠薪在内的连锁反应呢?
该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最先开始停薪的就是北京,陆陆续续一直停薪,停一两个月就又发了,2016年初开始大面积停薪,一直到今年初停薪的事情才由政府出面解决。目前公司(北京奥宸)还剩十几个人,剩下的都是和老板(邹建民)时间比较长的,去年人走的比较多。
项目一级开发易手
公开信息显示,北京奥宸实际为石景山区刘娘府地块的土地一级开发商,在2009年即已获得石景山区刘娘府综合改造项目土地一级开发权,总用地面积为179.24公顷。刘娘府项目规划建筑规模80.56万平方米,规划用途为住宅、商业及综合,其中包括23.1万平方米的定向安置房。
在项目现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一处停工的工地已开始建设。上述北京奥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于2016年上半年停工,今年4月份开始复工。目前政府已经全面接手,每次的工程进度款都是政府出,直接付给施工单位。
“之前还考虑与其他的公司进行重组,但是老板不甘心。”该负责人说道。
记者在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石景山分局官网上看到,2016年7月,北京奥宸主动提出申请退出刘娘府综合改造项目一级开发工作,石景山储备分中心根据奥宸公司的现实情况,启动各项审计工作的同时,开展对刘娘府项目资料的移交工作。据了解,剩余工作由北京远恒置业继续接管,该房企实际控制方是一家港股上市的北京大型房企。
“上周刚刚开完会,这片楼将在年底交房。目前我们的工作就是收收尾,这批安置房做完了之后就不做了。后面的工作就看老板怎么打算了。”上述北京奥宸相关负责人说,老板(邹建民)她还想在北京拿地,但是还得看资金安排。
,互联互通机制地位日益显著,这一周(6月19日至23日)活跃成交,实现6月首周南北双向净买入。在MSCI入选标的中,沪、股通重仓股涨幅居前居前,近四成标的获资金加速流入。另外,日前遭遇“监管排查”风波的万达、复星系部分公司也获互通资金小幅增持。
南北同步净买入
数据显示,本周延续了近期互通资金“北热南冷”局势,沪股通使用额度达26.63亿元,扭转上周互通资金流出,深股通额度使用则环比增长近3倍达到50.81亿元,相比通过沪、深市港股通南下资金额度使用61.75亿港元。
互通资金成交也比较活跃,南下资金净买入力度环比大幅增加,从而实现6月首次单周南北双向净买入。其中,沪市港股通从上周净卖出26亿港元变为净买入20.62亿港元,深市港股通也接近翻倍至21.05亿港元。
北上资金加速流入大白马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
北上资金加速流入大白马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
自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资金整体流向呈现“南热北冷”局面。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南北资金流量剪刀差有所收窄,特别是6月以来,北上资金回流趋势比较明显,已经连续三周周流入规模超过南下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资金总量方向逆转反映了此前A股纳入MSCI预期。
重仓股再加码
本次入围MSCI的222只个股中,本周内超过半数个股股价维持上扬,近4成个股持股比例增长,集中在家电、非银金融等板块,其中沪、深股通重仓股标的股价涨幅居前居前。
深股通持有海康威视比例最高,也是在MSCI标的个股中增持比例变动最大个股,截至6月23日持股比例达到6.92%。
深股通重仓标的的美的集团也在本周增持至5.76%,周内涨幅达13.88%,在MSCI标的中仅次于天茂集团。另外,威孚高科、东阿阿胶、青岛海尔、老板电器等也获深股通持续增持,且股价录得上涨。
沪股通持股比例最高的上海机场也再获增持,最新持股比例达到28.1%,期间股价上涨5.76%。方正证券增持变动幅度仅次于海康威视,最新比例达到17.98%。伊利股份、长江电力、贵州茅台等也获增持。
北上资金加速流入大白马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
另外,北上资金小幅减持中金岭南、福耀玻璃、宇通客车、中信证券等。
北上资金加速流入大白马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朋友圈
22日传闻称银监会大型银行部紧急电话要求排查万达、复星等公司境外投资借款情况,万达系现股债双杀,后复星系午后急跌,而互通资金活跃成交,甚至趁机增持个股。
在排查风波当天,作为沪、深港股通标的,复星国际即获南下资金活跃成交约3.1亿港元,占该股当天成交总额近一半,其中净买入合计3073万港元,次日股价翻红收涨后再度登榜成交活跃股,港股通(深)净买入591.49万港元。
截至6月23日,港股复星医药持股比例增至9.57%,不过复星国际小幅下调至3.34%。
万达系中,北上资金持有万达电影本来不多,周内持股略降至0.62%,上市公司23日则公告控股股东万达投资拟未来3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金额不超10亿元。
不过,万达系朋友圈中,部分互通标的个股本周获北上资金增持,杉杉股份、华谊集团、中航资本、新华联和华策影视期间持股比例均增长;中国平安、中国中铁持股比例下降。上述个股中,除中国平安持股2.98%外,互通资金持股比例未超过1%。
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此前统计,参与万达商业私有化项目投资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了皇氏集团、国中水务、杉杉股份、工商银行,和中国中铁、中国平安、中航资本等“中字头”公司。
另外,作为万达集团影视制作业务的核心资产,万达影视拟被注入上市公司,不过,去年中止。万达影视股东名单中,泛海控股旗下泛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约6.72%,新华联的控股股东新华联控股和华策影视也均有持股。
近日,瑶海区检察院结合检察工作实际,研究**了《服务“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的十二条意见》,就如何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服务保障瑶海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此举受到瑶海区委和区政府的肯定。
这“十二条意见”从五个层面定位了瑶海区院服务“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一是工作思路更加明确。该院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聚焦一个目标,倡导一个引领,抓好六项建设”的“1116”工作新思路,即检察工作要始终围绕服务“东部新中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条主线来开展;始终聚焦“争先创优”这个目标来推动;始终以打造瑶海品质检察来引领;着力建设以业务建设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保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检察工作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服务内容更加精准。该院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参与辖区内火车站、汽车站、安徽大市场等重点区域治安问题整治;**服务非公经济的措施,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发展;参与老工业区改造及企业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惩防“东部新中心”建设中发生的贪腐、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着力打造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检务新机制。三是着力打击各类犯罪,净化社会环境。四是严厉打击危害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保护人民合法权益。五是主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着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
去年以来,一批登陆港股的内地金融机构频频遭受冷遇,众多银行上市不久即告破发,广州农商银行能否摆脱港股中资金融股破发的魔咒尚未可知
6月20日,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农商银行”)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这是继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之后,又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农商行,也是广东省(不含深圳)首家上市的地方法人银行。
此次广州农商银行面向全球投资者发售了近16亿股,每股定价5.1港元,募集资金净额超过70亿港元,这也是今年港股市场规模第二的IPO,仅次于国泰君安。
上市交易首日,广州农商银行开盘价为5.12港元,最高价为5.14港元,收盘为5.11港元。从盘面来看,并没有复制部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首日即告破发的现象。但是,纵观内地城商行、农商行在港股市场中的遭遇,破发魔咒带来的种种压力,恐怕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影随形。
亟须“补血”
资料显示,2009年底,广州农商银行在广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改制成立。在成立之初,广州农商银行便表达出上市意愿,当时更倾向于在A股上市。不过,受制于股东人数以及排队时间等因素,最终还是选择在H股上市。
今年1月初,广州农商银行披露了赴港IPO招股说明书,认为此次上市将使其资本充足率得到很大提高。该行董事长、执行董事王继康也在上市仪式上表示,广州农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于上市后得到改善。
受制于整体金融环境的影响,广州农商银行2016年资产规模增速放缓。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总资产达6609.51亿元,同比增长13.41%。相较于2015年24.9%的资产增长,2016年这一增幅有所下降。规模急剧扩张的背后是净利润的增长乏力,广州农商银行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的净利润分别为54.81亿元、50亿元和51.06亿元。
在资产质量方面,广州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连续五年呈现上升趋势。2011至2016年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59%、0.71%、0.90%、1.54%、1.80%、1.81%。截至2016年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74%,而此前在港股上市的农商行——重庆农商银行和九台农商银行,两者数据分别为0.96%及1.41%,相比之下广州农商银行明显更高。对于不良贷款率的增加,该行表示,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放缓造成部分借款人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恶化。
从资本充足指标来看,上市“补血”对于广州农商银行十分必要。该行2016年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16%、9.92%和9.90%,均低于2015年的相关数据。并且自2013年实行新规以来,该行各项资本充足指标整体就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态势,补充资本金的需求非常迫切,谋求上市成为“补血”的捷径。根据广州农商银行的招股说明书,该行所募集的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以支持业务持续增长。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实体经济还未全面复苏,对银行业而言,不论是业绩还是资产质量都很难出现大的提升,现在赴港上市对于广州农商银行来说,不仅可以提升知名度,在今后的竞争中保持优势,而且也有助于支撑未来的区域性发展和扩张,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遭受冷遇
登陆港股市场对内地金融机构而言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很多时候反而会增添新的困扰。
去年以来,一批登陆港股的内地金融机构频频遭受冷遇。浙商银行、天津银行、中信建投和东方证券等均在上市首日即告破发,招商证券、光大证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国泰君安也在上市不久后破发。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广州农商银行能否摆脱港股中资金融股破发的魔咒?
事实上,在破发魔咒应验之前,广州农商银行已经延续了内地银行在港发行认购不足的尴尬。招股结果显示,该行发行15.83亿股H股,发售价定为5.1港元,为招股价4.99港元至5.27港元的下限范围,集资净额71.63亿港元。其公开发售部分未获足额认购,公开发售部分合计共收到1553份有效申请,认购5330万股,而原计划公开发售1.19亿股,认购比为45%;至于国际发售部分,该行表示获得适度超额认购。
谈及认购不足的原因,王继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是宣传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就是香港股民对农村商业银行认识不足。他同时强调,国际配售部分获超额认购显示出市场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他坦言,公司来港上市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国际银行,并预期中间业务会持续上升。
从交易情况来看,广州农商银行并没有像一些赴港上市的内地金融机构那样,上市首日就出现破发的情况。挂牌首日,广州农商银行股价开盘报5.12港元,全日维持窄幅震荡的走势,盘中最高曾见5.14港元,收市报5.11港元,仅较发行价5.1港元高出0.01港元;共成交2248万股,涉及资金1.15亿港元。
然而次日,该股的活跃度却出现骤降,盘中还一度破发。当日仅成交1495万港元,相比首日的1.15亿港元,不足一个零头,盘中一度打穿5.1港元的发行价,最低跌至5.08元,不过尾盘有所回升,最终以5.11港元结束一日行情。
对于广州农商银行在港股登场亮相的表现,王继康表示:“股票能否上涨要看股市环境,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广州农商行在业绩与经营方面都有优势,随着在香港立足,将会有更多的财务表现和产品创新,香港投资人会看好的。”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剧变,宏观经济低迷,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加速,企业信贷需求萎缩,银行不良贷款攀升,银行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再加上广州农商银行此前披露的数据并不理想,其在港股市场中遭受冷遇也就不难理解了。
业内人士指出,港股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类似于广州农商银行的企业很多,可供选择的中资银行标的也很多,这类企业并没有稀缺性,对于散户投资者的吸引力并不大,因此很难获得高溢价。目前来看,赴港上市的内地城商行、农商行普遍面临估值偏低的压力,破发更是家常便饭。广州农商银行能否得到港股投资者的认可还有待观察。
“开发商资金链断裂了。”一位业主告诉在奥宸地产北京“刘娘府”项目实地探访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这个项目位于“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石景山区,是京城有名的别墅聚集区,距地铁站仅1公里左右,区位优越却陷入多重困境。
记者在现场看到,拆迁工作并未结束,工地上还有少数居民;部分工地上裸露着钢筋,荒草丛生。更为关键的是,这个项目一级开发已悄然“易手”,北京奥宸将何去何从?
拆迁工程进展缓慢
早在2012年,北京奥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奥宸)在操盘刘娘府改造项目过程中一度因拆迁受阻,导致回迁房建设延误及延期交房。
据悉,北京奥宸在交房日期前夕临时通知将会延迟交房,最长延迟时间达到2年多。
《京华时报》2012年报道显示,北京奥宸一位工作人员当时表示延迟交房主要是部分楼栋拆迁过程不顺利,有少部分居民因不满意公司提出的拆迁补偿条件而拒绝搬迁,致使房屋建设延误。该工作人员同时承认资金不足也影响到工程进度,但否认资金问题是主因。
当时,一位居民介绍说,他拒绝搬迁是因为开发商在商讨拆迁的过程中诚意不足,“以前给别家的补偿款是5万元一平方米,到后期就给我们2万元一平方米,我们怎么可能搬迁?”该居民称,据他了解,是由于开发商资金不足导致后续拆迁工作难以推进。
实际上,时至今日,在已停工的项目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发现还有少数居民在居住,并没有搬迁。
拆迁工作难确实是因为资金不足导致的吗?
记者前往北京奥宸的注册地址石景山区中铁建设大厦了解情况,却发现其早已不在此处办公。据大厦的物业人员介绍:“奥宸走了好几年,他们现在的注册地址还在这里,我们也找不到人。”
最终,在石景山区西山奥园小区底商,记者找到了北京奥宸的办公地点。公司一位负责人只是告诉记者,大概2013年、2014年公司就已出现问题了,最先暴露就在北京。
资金匮乏早已显现
记者查询北京奥宸工商信息时发现,从2013年4月一直到2016年5月,奥宸地产就开始向西藏信托、石景山农行、中国信达等公司出质北京奥宸股权数。
除北京奥宸部分股权被出质外,深圳奥宸与云南奥宸的部分权也被出质。据网易房产消息,2011年,奥宸地产为开发刘娘府地块向中国农业银行石景山支行借款12亿元,期限3年。云南奥宸、深圳奥宸和邹建民(奥宸地产实控人、董事长)均为这笔借款提供抵押担保,但及至2014年,北京奥宸未按期全部偿还借款。
2014年2月14日,农行石景山支行与北京奥宸、云南奥宸、奥宸地产以及邹建民签订《借款重新约期协议》,借款合同金额为剩余未偿还的10.9亿元,期限至2017年2月16日,分7次偿还,年利率6.55%,但奥宸地产自2015年开始即未能足额清偿。
当年9月底,奥宸地产又联合一家公司以49.17亿元外加异地配建1000平方米保障房的代价竞得石景山区刘娘府1604-659等地块。当时奥宸地产相关人士透露,北京奥宸已完成近10万平方米的“西山奥园”安置房交付。
上述北京奥宸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时奥宸支付了所需资金的40%。”
那么,是否因为这部分资金的支付拖累了奥宸地产的资金链,带来包括欠薪在内的连锁反应呢?
该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最先开始停薪的就是北京,陆陆续续一直停薪,停一两个月就又发了,2016年初开始大面积停薪,一直到今年初停薪的事情才由政府出面解决。目前公司(北京奥宸)还剩十几个人,剩下的都是和老板(邹建民)时间比较长的,去年人走的比较多。
项目一级开发易手
公开信息显示,北京奥宸实际为石景山区刘娘府地块的土地一级开发商,在2009年即已获得石景山区刘娘府综合改造项目土地一级开发权,总用地面积为179.24公顷。刘娘府项目规划建筑规模80.56万平方米,规划用途为住宅、商业及综合,其中包括23.1万平方米的定向安置房。
在项目现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一处停工的工地已开始建设。上述北京奥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于2016年上半年停工,今年4月份开始复工。目前政府已经全面接手,每次的工程进度款都是政府出,直接付给施工单位。
“之前还考虑与其他的公司进行重组,但是老板不甘心。”该负责人说道。
记者在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石景山分局官网上看到,2016年7月,北京奥宸主动提出申请退出刘娘府综合改造项目一级开发工作,石景山储备分中心根据奥宸公司的现实情况,启动各项审计工作的同时,开展对刘娘府项目资料的移交工作。据了解,剩余工作由北京远恒置业继续接管,该房企实际控制方是一家港股上市的北京大型房企。
“上周刚刚开完会,这片楼将在年底交房。目前我们的工作就是收收尾,这批安置房做完了之后就不做了。后面的工作就看老板怎么打算了。”上述北京奥宸相关负责人说,老板(邹建民)她还想在北京拿地,但是还得看资金安排。
,互联互通机制地位日益显著,这一周(6月19日至23日)活跃成交,实现6月首周南北双向净买入。在MSCI入选标的中,沪、股通重仓股涨幅居前居前,近四成标的获资金加速流入。另外,日前遭遇“监管排查”风波的万达、复星系部分公司也获互通资金小幅增持。
南北同步净买入
数据显示,本周延续了近期互通资金“北热南冷”局势,沪股通使用额度达26.63亿元,扭转上周互通资金流出,深股通额度使用则环比增长近3倍达到50.81亿元,相比通过沪、深市港股通南下资金额度使用61.75亿港元。
互通资金成交也比较活跃,南下资金净买入力度环比大幅增加,从而实现6月首次单周南北双向净买入。其中,沪市港股通从上周净卖出26亿港元变为净买入20.62亿港元,深市港股通也接近翻倍至21.05亿港元。
北上资金加速流入大白马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
北上资金加速流入大白马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
自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资金整体流向呈现“南热北冷”局面。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南北资金流量剪刀差有所收窄,特别是6月以来,北上资金回流趋势比较明显,已经连续三周周流入规模超过南下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资金总量方向逆转反映了此前A股纳入MSCI预期。
重仓股再加码
本次入围MSCI的222只个股中,本周内超过半数个股股价维持上扬,近4成个股持股比例增长,集中在家电、非银金融等板块,其中沪、深股通重仓股标的股价涨幅居前居前。
深股通持有海康威视比例最高,也是在MSCI标的个股中增持比例变动最大个股,截至6月23日持股比例达到6.92%。
深股通重仓标的的美的集团也在本周增持至5.76%,周内涨幅达13.88%,在MSCI标的中仅次于天茂集团。另外,威孚高科、东阿阿胶、青岛海尔、老板电器等也获深股通持续增持,且股价录得上涨。
沪股通持股比例最高的上海机场也再获增持,最新持股比例达到28.1%,期间股价上涨5.76%。方正证券增持变动幅度仅次于海康威视,最新比例达到17.98%。伊利股份、长江电力、贵州茅台等也获增持。
北上资金加速流入大白马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
另外,北上资金小幅减持中金岭南、福耀玻璃、宇通客车、中信证券等。
北上资金加速流入大白马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朋友圈
22日传闻称银监会大型银行部紧急电话要求排查万达、复星等公司境外投资借款情况,万达系现股债双杀,后复星系午后急跌,而互通资金活跃成交,甚至趁机增持个股。
在排查风波当天,作为沪、深港股通标的,复星国际即获南下资金活跃成交约3.1亿港元,占该股当天成交总额近一半,其中净买入合计3073万港元,次日股价翻红收涨后再度登榜成交活跃股,港股通(深)净买入591.49万港元。
截至6月23日,港股复星医药持股比例增至9.57%,不过复星国际小幅下调至3.34%。
万达系中,北上资金持有万达电影本来不多,周内持股略降至0.62%,上市公司23日则公告控股股东万达投资拟未来3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金额不超10亿元。
不过,万达系朋友圈中,部分互通标的个股本周获北上资金增持,杉杉股份、华谊集团、中航资本、新华联和华策影视期间持股比例均增长;中国平安、中国中铁持股比例下降。上述个股中,除中国平安持股2.98%外,互通资金持股比例未超过1%。
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此前统计,参与万达商业私有化项目投资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了皇氏集团、国中水务、杉杉股份、工商银行,和中国中铁、中国平安、中航资本等“中字头”公司。
另外,作为万达集团影视制作业务的核心资产,万达影视拟被注入上市公司,不过,去年中止。万达影视股东名单中,泛海控股旗下泛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约6.72%,新华联的控股股东新华联控股和华策影视也均有持股。
近日,瑶海区检察院结合检察工作实际,研究**了《服务“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的十二条意见》,就如何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服务保障瑶海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此举受到瑶海区委和区政府的肯定。
这“十二条意见”从五个层面定位了瑶海区院服务“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一是工作思路更加明确。该院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聚焦一个目标,倡导一个引领,抓好六项建设”的“1116”工作新思路,即检察工作要始终围绕服务“东部新中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条主线来开展;始终聚焦“争先创优”这个目标来推动;始终以打造瑶海品质检察来引领;着力建设以业务建设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保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检察工作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服务内容更加精准。该院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参与辖区内火车站、汽车站、安徽大市场等重点区域治安问题整治;**服务非公经济的措施,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发展;参与老工业区改造及企业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惩防“东部新中心”建设中发生的贪腐、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着力打造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检务新机制。三是着力打击各类犯罪,净化社会环境。四是严厉打击危害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保护人民合法权益。五是主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着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
去年以来,一批登陆港股的内地金融机构频频遭受冷遇,众多银行上市不久即告破发,广州农商银行能否摆脱港股中资金融股破发的魔咒尚未可知
6月20日,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农商银行”)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这是继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之后,又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农商行,也是广东省(不含深圳)首家上市的地方法人银行。
此次广州农商银行面向全球投资者发售了近16亿股,每股定价5.1港元,募集资金净额超过70亿港元,这也是今年港股市场规模第二的IPO,仅次于国泰君安。
上市交易首日,广州农商银行开盘价为5.12港元,最高价为5.14港元,收盘为5.11港元。从盘面来看,并没有复制部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首日即告破发的现象。但是,纵观内地城商行、农商行在港股市场中的遭遇,破发魔咒带来的种种压力,恐怕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影随形。
亟须“补血”
资料显示,2009年底,广州农商银行在广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改制成立。在成立之初,广州农商银行便表达出上市意愿,当时更倾向于在A股上市。不过,受制于股东人数以及排队时间等因素,最终还是选择在H股上市。
今年1月初,广州农商银行披露了赴港IPO招股说明书,认为此次上市将使其资本充足率得到很大提高。该行董事长、执行董事王继康也在上市仪式上表示,广州农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于上市后得到改善。
受制于整体金融环境的影响,广州农商银行2016年资产规模增速放缓。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总资产达6609.51亿元,同比增长13.41%。相较于2015年24.9%的资产增长,2016年这一增幅有所下降。规模急剧扩张的背后是净利润的增长乏力,广州农商银行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的净利润分别为54.81亿元、50亿元和51.06亿元。
在资产质量方面,广州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连续五年呈现上升趋势。2011至2016年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59%、0.71%、0.90%、1.54%、1.80%、1.81%。截至2016年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74%,而此前在港股上市的农商行——重庆农商银行和九台农商银行,两者数据分别为0.96%及1.41%,相比之下广州农商银行明显更高。对于不良贷款率的增加,该行表示,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放缓造成部分借款人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恶化。
从资本充足指标来看,上市“补血”对于广州农商银行十分必要。该行2016年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16%、9.92%和9.90%,均低于2015年的相关数据。并且自2013年实行新规以来,该行各项资本充足指标整体就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态势,补充资本金的需求非常迫切,谋求上市成为“补血”的捷径。根据广州农商银行的招股说明书,该行所募集的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以支持业务持续增长。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实体经济还未全面复苏,对银行业而言,不论是业绩还是资产质量都很难出现大的提升,现在赴港上市对于广州农商银行来说,不仅可以提升知名度,在今后的竞争中保持优势,而且也有助于支撑未来的区域性发展和扩张,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遭受冷遇
登陆港股市场对内地金融机构而言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很多时候反而会增添新的困扰。
去年以来,一批登陆港股的内地金融机构频频遭受冷遇。浙商银行、天津银行、中信建投和东方证券等均在上市首日即告破发,招商证券、光大证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国泰君安也在上市不久后破发。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广州农商银行能否摆脱港股中资金融股破发的魔咒?
事实上,在破发魔咒应验之前,广州农商银行已经延续了内地银行在港发行认购不足的尴尬。招股结果显示,该行发行15.83亿股H股,发售价定为5.1港元,为招股价4.99港元至5.27港元的下限范围,集资净额71.63亿港元。其公开发售部分未获足额认购,公开发售部分合计共收到1553份有效申请,认购5330万股,而原计划公开发售1.19亿股,认购比为45%;至于国际发售部分,该行表示获得适度超额认购。
谈及认购不足的原因,王继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是宣传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就是香港股民对农村商业银行认识不足。他同时强调,国际配售部分获超额认购显示出市场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他坦言,公司来港上市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国际银行,并预期中间业务会持续上升。
从交易情况来看,广州农商银行并没有像一些赴港上市的内地金融机构那样,上市首日就出现破发的情况。挂牌首日,广州农商银行股价开盘报5.12港元,全日维持窄幅震荡的走势,盘中最高曾见5.14港元,收市报5.11港元,仅较发行价5.1港元高出0.01港元;共成交2248万股,涉及资金1.15亿港元。
然而次日,该股的活跃度却出现骤降,盘中还一度破发。当日仅成交1495万港元,相比首日的1.15亿港元,不足一个零头,盘中一度打穿5.1港元的发行价,最低跌至5.08元,不过尾盘有所回升,最终以5.11港元结束一日行情。
对于广州农商银行在港股登场亮相的表现,王继康表示:“股票能否上涨要看股市环境,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广州农商行在业绩与经营方面都有优势,随着在香港立足,将会有更多的财务表现和产品创新,香港投资人会看好的。”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剧变,宏观经济低迷,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加速,企业信贷需求萎缩,银行不良贷款攀升,银行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再加上广州农商银行此前披露的数据并不理想,其在港股市场中遭受冷遇也就不难理解了。
业内人士指出,港股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类似于广州农商银行的企业很多,可供选择的中资银行标的也很多,这类企业并没有稀缺性,对于散户投资者的吸引力并不大,因此很难获得高溢价。目前来看,赴港上市的内地城商行、农商行普遍面临估值偏低的压力,破发更是家常便饭。广州农商银行能否得到港股投资者的认可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