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2018
自发性多汗症中西医分别诠释的病理
自发性多汗症是指多为病因不明的,除生理情况以外出现的异常出汗过多的一类疾病。临床上可见于神经系统某些器质性疾病、神经症、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等所致局限性及全身性多汗症,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先天性多汗症(多局限于腋、手掌、跖部,皮肤常处于湿冷状态)及各种内科疾病(如病毒、细菌感染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产后、手术、大出血等)所致全身汗液分泌过多情况。本病临床特征为阵发性、局限性多汗或泛发性、全身性或偏侧性及两侧对称性多汗,汗液分泌量不定,并有随气候、运动、情绪等因素加剧的特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年男性为多见。本病属中医“汗证”范畴。但天气炎热、室温偏高、渴饮热汤、劳动奔走、衣被过厚及情绪激动等原因所引起的出汗,为生理现象,不属本文论述范围。 目前西医对本病多采取对症治疗,口服抗胆碱能药物,但易产生诸如口干、尿潴留、青光眼等一系列副作用,而疗效不满意。亦有应用交感神经切除术等外科治疗者,为创伤性治疗,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而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对汗证的生理及病理的论述,历代文献已对汗证各方面有了丰富的认识,针对汗证不同的病因病机,因证施治,可取得很好疗效,且副作用小,是中医药治疗本病所存在的巨大优势。
西医病因病理
人体 全身体表除了黏膜以外,均有汗腺的分布,汗腺主要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面部发汗受交感神经颈上神经节所支配,而上、下肢及躯干的发汗受颈下神经节、胸节及腰节的支配,而发汗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丘脑下部、延脑及脊髓。自发性多汗症为非生理状态下的出汗异常增多,病因多数不明。神经系统的某些器质性疾病,如丘脑、内囊、纹状体,脑干等部位出现损害时,多表现为偏身多汗,某些偏头痛、脑炎后遗症患者也可见偏身汗出增多;小脑、延髓、脊髓、神经节、神经干等处的损伤、炎症及交感神经系统的疾病,可引起全身性或局限性多汗;间脑性癫痫患者出现多汗为阵发性;炎症、肿瘤或动脉瘤刺激一侧颈交感神经节,可引起头部一侧汗多;神经症患者出现全身或一侧多汗,则是由于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失衡,或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性所致;先天性多汗者,多汗部位主要局限于腋部、手掌、足跖等处,且此处皮肤湿冷,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见于一些遗传性综合征,如Spanlang-Tappeiner综合征、Riley-Day综合征等。另外多种内科疾病也有促使全身汗液分泌过多的情况,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肢端肥大症、肥胖症、铅及砷的慢性中毒、结核病、伤寒等均可出现全身性多汗症状。中医病因病机
汗为心之液,是由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的,而汗出多少又与卫气的开阖作用密切相关。故导致汗液外泄失常出现多汗,主要有如下病因:肺卫不固素体阳气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等病,耗伤肺气,而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亏虚,肌表疏松,卫表不固,腠理开泄而汗出异常。营卫不和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周,卫外失司,致汗液外泄失常。湿热内蕴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致肺胃湿热内蕴,邪热熏蒸,迫汗外泄而致汗出增多。偏湿热者,由于湿热遏伏于里,阳气不达于外,主要可致头汗;而以肺胃热盛为主者,由于胃主四肢,则以手足或腋下汗出为多。阴虚火旺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致肾水不足,阴精亏虚,则虚火内生,迫津外泄而汗多。肝郁血瘀情志失调,尤其是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或湿热等邪蕴遏于内,气血受阻,久则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同,津液运行受阻,而旁达外泄,成为局部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