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ors Connect

烧迈 follow

@ks12442332

Followers0

Blogs29

Video0

Comments0

12-17-2019

希望重视,中国下一个诺贝尔领奖要等多长时间?

我国出现过很多科学家,比如邓稼先先生、钱学森先生、杨振宁先生、程开甲先生等这些大人物都是被世人铭记于心的科学家。


而中国能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科学家在其中贡献的往往比其他行业多得多,这些科学家在为祖国燃烧生命、默默奉献着,却极少人能够关注到。


这让我不仅想到林俊德先生,他是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中国全部的核试验,他都在内。林俊德先生的一生对他而言,就是贡献自己,为国家效劳。


75岁的他在死亡前的27天里,坚持佩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感觉不到痛似的,坐在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电脑,一下下地滑动着鼠标。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想的就是把工作做完,整理好自己负责的成千上万个文件,想着能够看完自己亲爱的学生们写的论文。


他说:不要强迫,我的时间有限,你们不要打扰我,让我专心干点工作!
一分一秒的时间,他为国家做出的奉献是值得敬仰的,可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或许是最后一刻的那一张照片。






再者就是中国“天眼之父”、“人民科学家”的南仁东先生,他开创了建造巨型电望远镜的新模式,突破了世界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直径望远镜,为国家科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3年的时间里,南仁东先生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他年轻时的朴素想法变成了现在的国家重器,FAST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经过20年的努力,让他这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






每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是值得人民惦记,值得敬仰、崇拜的人物。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很少去关注到他们呢,换句话来说就是总是在最后一刻才知道有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这或许就是诺贝尔奖少有华人的原因。


我之所以介绍这两位人物,是想把一个可能成为我国重大原创的实验抛出来,以引起有关专家和部门的注意。小编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贴子:“这将会得诺贝尔奖吗?”。帖主在2018年发表了一篇SCI论文:Gravitational-magnetic-electric field interaction。文中提出,可以用强磁场或电场操控引力场。帖主认为,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成果。但是,这一成果需要实验验证,并且设计了实验。


SCI论文是经过了经过严格审稿的,这说明帖主的结论有很大可能是正确的。相关的实验都很简单,而现在的实验设备条件也很完善。那么,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是否重视,就关系到了科研环境的问题了。


这一实验或许有不成功的可能,但只要坚持初心,对每一个探索者给与足够的重视,总有一天能取得成功。希望这一世纪能够看到更多华人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数风流人物看今朝!

©2025 16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