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2020
周扬青罗志祥狗血剧背后的爱情心理:鱼爱上飞鸟,越爱越陌生
周扬青显然不是典型的安全型,她与罗志祥维持了9年的伴侣关系,一厢情愿地迷信了罗志祥9年,这是比较明显的痴迷型依恋类型的行为模式。
文/唐映红
罗志祥与周扬青的“分手瓜”八卦,毫不意外地成为了热搜第一。
天下“分手瓜”的套路大体一致,一方终于按捺不住当街晒裤,另一方也脱裤晒来回应,一来一往,吃瓜群众性喜闻乐见,顺带着还能洗涤一下发霉的道德感,顺着周扬青的指控数落一把油腻中年男的渣行。
周扬青以受害者的面目先发长文,痛斥9年没有看透罗志祥这个渣男的本性。
从这条控诉文中,不难看到其中的一些端倪。周扬青与罗志祥在伴侣关系维系期间,达成了共识:不私下看对方的手机。说是共识,其实算是周扬青迁就了罗志祥。罗志祥不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给伴侣,而周扬青被说服了,达成共识。但是,偶然的机会,她翻看了他的手机,然后竟然发现一直以来他瞒着她有无数的桃花。
然后,就是吃瓜群众品尝到的“分手瓜”。沈阳性病医院:http://www.syxbjk024.com/沈阳看尖锐湿疣医院:http://www.024jkxb.com/
好了,抛开娱乐八卦的噱头,我来认真地梳理一下这枚“分手瓜”背后的爱情心理学和伦理学。
周扬青与罗志祥在依恋类型上是两类人。罗志祥有着“浪子”的天性,具有明显的疏离型依恋类型的特征;周扬青呢,相比而言,更偏向痴迷型依恋类型多一点。
在爱情关系中,其实不仅仅是爱情关系,所有的亲密关系中都与其中每个人的依恋类型高度相关。所谓“依恋类型",反映的就是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取向:是全身心投入,焚身以火;还是若即若离,天亮就分手。一个人具有怎样的依恋类型,可以追溯到他婴儿期与母亲的互动关系。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69年首先提出了依恋理论,用来解释儿童与母亲之间的母婴关系。
从生物学的角度,依恋是哺乳动物幼崽具有的本能天性。道理很简单,哺乳动物的幼崽必须要依赖母亲的哺乳来完成进一步的体外发育,所以就进化和发展出了依恋的本能天性。人类的婴儿也是如此,但是母亲与婴儿的互动模式不一样,就会促使婴儿发展出不同的依恋模式,称为依恋类型。简单地,可以把婴儿分化的依恋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矛盾焦虑型、回避型。罗志祥和周杨青这两个人在婴儿期都没有发展出典型的安全型来。
婴儿期形成的依恋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成人后的依恋类型,成人的依恋类型由四种,婴儿期的安全型发展为成人后的安全型;婴儿期的矛盾焦虑型发展为成人后的痴迷型;婴儿期的回避型发展为成人后的两种类型:恐惧型和疏离型。看吧,安全型就是一样的安全型,不安全型却有着不一样的不安全型。托尔斯泰怎么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算注脚吧。
何以判断罗志祥是疏离型呢?周扬青在控诉长文中说的如果属实,我个人认为大体属实,罗志祥有太多烂桃花,“几乎每一天”都会约炮,与身边的旗下女艺人甚至化妆师都会“有一腿”,典型的疏离型依恋者的行为模式。再举一个相似的名人,马丁·路德·金,也是有太多烂桃花,热衷于露水爱情的肉欲之欢,除了被社会规范所约束的婚姻伴侣或者爱情伴侣,他们不喜欢依赖上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上自己,最适合他们的关系就是 。
周扬青呢?她显然不是典型的安全型,她与罗志祥维持了9年的伴侣关系,一厢情愿地迷信了罗志祥9年,这是比较明显的痴迷型依恋类型的行为模式。换句话说,她根本就不了解她的爱人,她与他之间始终是隔阂的,越爱越陌生,直到她的迷信被戳破,被无可挽回地戳破。安全型的女生不可能这么傻乎乎一厢情愿地迷信一个男人9年。
另一方面,当街晒裤也是痴迷型女生最可能的反应方式。她们在面临亲密关系危机时,会毅然决然地选择极端的或者激烈的方式来平息内心波澜起伏的强烈情绪,安全型女生更可能云淡风轻;恐惧型女生更可能蜷缩在一隅独自流泪;疏离型女生,与罗志祥倒是珠联璧合。
以上,是“分手瓜”里的爱情心理学。
接下来,再八一八爱情伦理学。
周扬青与罗志祥之间的伴侣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她全身心地投入,一厢情愿地迷信;而他却藏着掖着,虚与委蛇。这里面必然有欺骗,有谎言,有嫉妒。伴侣关系是两个人的心理契约,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伴侣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知情的基础之上。
人们在衡量和评价伴侣关系时,往往会被一些浮华的东西所迷惑,容貌、财富、志趣、门户等等,对人性中幽微的更本质的一些因素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其实,维系伴侣关系比浮华因素更重要的是性特质维度的一些因素,除了前面述及的依恋类型,还有性取向维度、性别认同维度、性欲维度等等。
性取向不展开说,中国社会有数以千万计的“同妻”,她们被误导嫁给了男***。罗志祥和周扬青没有反映出这个维度的任何问题。
性别认同维度也不展开说,金星老师通过手术改变自己的出生性别,她是很幸运能建立稳定伴侣关系的一个例子。罗志祥和周扬青之间也没有反映出这个维度的任何问题。
但是,两个人在性欲维度上大概率是不匹配的。不同的成年个体在与生俱来的性欲维度上是不同的,从几乎没有性欲反应的无性恋(asexual),到性欲反应超强的性欲亢进(hypersexual),中间还包括了其他一些类型,如微性欲(graysexual)、半性欲(demisexual),等等。越倾向于无性恋的人,越能在伴侣关系中保持“忠诚”,越不可能“出轨”;相对地,越是倾向于性欲亢进的人,越是在伴侣关系中难以保持“忠诚”,越是高概率“出轨”。
罗志祥是不是处于倾向性欲亢进一端?周扬青是不是处于倾向无性恋一端?性欲对每个人都是高度隐私特质,外人无法得知。但问题是,如果伴侣双方性欲悬殊,应该怎么办?迁就性欲少的一方?还是迁就性欲强的一方?
更进一步的,爱情关系对于不同性欲维度的人来说,对于不同依恋类型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期待和满足。越是倾向无性恋的一端,越是在伴侣关系中就能得到完全而充分的性满足(本来就要的不多);越是倾向性欲亢进的一端,越是在伴侣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甚至起码的满足。越是倾向于痴迷型依恋类型,越是在伴侣关系中全身心地投入,并且越是渴望和苛求对方也全身心地投入;越是倾向于疏离型依恋类型,越是在伴侣关系中保持越多的隐私和不受干扰的空间。
痛斥罗志祥“渣”很解气,可是,用“渣”来解释这两个娱乐人物的“分手瓜”,实在太朴素了。人性的幽微阴暗,人际的爱恨情仇,哪有这么一语概之的轻松。罗志祥与周扬青在伴侣关系中都对彼此的距离敏感,可是各自敏感的方向却截然相反。她的敏感是不能有“间”,不能容忍罗志祥有自己的秘密;他的敏感是不能“无间”,不能容忍自己失去自由的隐私空间。
问题在于,这是每个人不同的天性特质,周扬青和罗志祥,一个是鱼,一个是飞鸟,越爱越陌生。罗志祥可能更适合开放式的伴侣关系,或者他根本就不需要亲密的伴侣关系;周扬青可能更适合紧密的伴侣关系,或者理想中相濡以沫的伴侣关系。鱼困于大海,飞鸟翱翔在天空,谁应该迁就谁?
吃瓜群众热衷的噱头,恰恰就是飞鸟与鱼的分合与撕咬,而不会对两条鱼的寂寂厮守感兴趣,也不会对两只飞鸟的寞寞浪迹而动容。
最后,我把齐豫的这首《飞鸟与鱼》送给津津乐道罗志祥和周扬青分手瓜的吃瓜群众,尘埃落定后,同样的故事还会一遍又一遍的轮回,发生在不同的绯闻男女主角身上,发生在不同的场合情境之中。
文/唐映红
罗志祥与周扬青的“分手瓜”八卦,毫不意外地成为了热搜第一。
天下“分手瓜”的套路大体一致,一方终于按捺不住当街晒裤,另一方也脱裤晒来回应,一来一往,吃瓜群众性喜闻乐见,顺带着还能洗涤一下发霉的道德感,顺着周扬青的指控数落一把油腻中年男的渣行。
周扬青以受害者的面目先发长文,痛斥9年没有看透罗志祥这个渣男的本性。
从这条控诉文中,不难看到其中的一些端倪。周扬青与罗志祥在伴侣关系维系期间,达成了共识:不私下看对方的手机。说是共识,其实算是周扬青迁就了罗志祥。罗志祥不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给伴侣,而周扬青被说服了,达成共识。但是,偶然的机会,她翻看了他的手机,然后竟然发现一直以来他瞒着她有无数的桃花。
然后,就是吃瓜群众品尝到的“分手瓜”。沈阳性病医院:http://www.syxbjk024.com/沈阳看尖锐湿疣医院:http://www.024jkxb.com/
好了,抛开娱乐八卦的噱头,我来认真地梳理一下这枚“分手瓜”背后的爱情心理学和伦理学。
周扬青与罗志祥在依恋类型上是两类人。罗志祥有着“浪子”的天性,具有明显的疏离型依恋类型的特征;周扬青呢,相比而言,更偏向痴迷型依恋类型多一点。
在爱情关系中,其实不仅仅是爱情关系,所有的亲密关系中都与其中每个人的依恋类型高度相关。所谓“依恋类型",反映的就是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取向:是全身心投入,焚身以火;还是若即若离,天亮就分手。一个人具有怎样的依恋类型,可以追溯到他婴儿期与母亲的互动关系。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69年首先提出了依恋理论,用来解释儿童与母亲之间的母婴关系。
从生物学的角度,依恋是哺乳动物幼崽具有的本能天性。道理很简单,哺乳动物的幼崽必须要依赖母亲的哺乳来完成进一步的体外发育,所以就进化和发展出了依恋的本能天性。人类的婴儿也是如此,但是母亲与婴儿的互动模式不一样,就会促使婴儿发展出不同的依恋模式,称为依恋类型。简单地,可以把婴儿分化的依恋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矛盾焦虑型、回避型。罗志祥和周杨青这两个人在婴儿期都没有发展出典型的安全型来。
婴儿期形成的依恋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成人后的依恋类型,成人的依恋类型由四种,婴儿期的安全型发展为成人后的安全型;婴儿期的矛盾焦虑型发展为成人后的痴迷型;婴儿期的回避型发展为成人后的两种类型:恐惧型和疏离型。看吧,安全型就是一样的安全型,不安全型却有着不一样的不安全型。托尔斯泰怎么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算注脚吧。
何以判断罗志祥是疏离型呢?周扬青在控诉长文中说的如果属实,我个人认为大体属实,罗志祥有太多烂桃花,“几乎每一天”都会约炮,与身边的旗下女艺人甚至化妆师都会“有一腿”,典型的疏离型依恋者的行为模式。再举一个相似的名人,马丁·路德·金,也是有太多烂桃花,热衷于露水爱情的肉欲之欢,除了被社会规范所约束的婚姻伴侣或者爱情伴侣,他们不喜欢依赖上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上自己,最适合他们的关系就是 。
周扬青呢?她显然不是典型的安全型,她与罗志祥维持了9年的伴侣关系,一厢情愿地迷信了罗志祥9年,这是比较明显的痴迷型依恋类型的行为模式。换句话说,她根本就不了解她的爱人,她与他之间始终是隔阂的,越爱越陌生,直到她的迷信被戳破,被无可挽回地戳破。安全型的女生不可能这么傻乎乎一厢情愿地迷信一个男人9年。
另一方面,当街晒裤也是痴迷型女生最可能的反应方式。她们在面临亲密关系危机时,会毅然决然地选择极端的或者激烈的方式来平息内心波澜起伏的强烈情绪,安全型女生更可能云淡风轻;恐惧型女生更可能蜷缩在一隅独自流泪;疏离型女生,与罗志祥倒是珠联璧合。
以上,是“分手瓜”里的爱情心理学。
接下来,再八一八爱情伦理学。
周扬青与罗志祥之间的伴侣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她全身心地投入,一厢情愿地迷信;而他却藏着掖着,虚与委蛇。这里面必然有欺骗,有谎言,有嫉妒。伴侣关系是两个人的心理契约,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伴侣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知情的基础之上。
人们在衡量和评价伴侣关系时,往往会被一些浮华的东西所迷惑,容貌、财富、志趣、门户等等,对人性中幽微的更本质的一些因素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其实,维系伴侣关系比浮华因素更重要的是性特质维度的一些因素,除了前面述及的依恋类型,还有性取向维度、性别认同维度、性欲维度等等。
性取向不展开说,中国社会有数以千万计的“同妻”,她们被误导嫁给了男***。罗志祥和周扬青没有反映出这个维度的任何问题。
性别认同维度也不展开说,金星老师通过手术改变自己的出生性别,她是很幸运能建立稳定伴侣关系的一个例子。罗志祥和周扬青之间也没有反映出这个维度的任何问题。
但是,两个人在性欲维度上大概率是不匹配的。不同的成年个体在与生俱来的性欲维度上是不同的,从几乎没有性欲反应的无性恋(asexual),到性欲反应超强的性欲亢进(hypersexual),中间还包括了其他一些类型,如微性欲(graysexual)、半性欲(demisexual),等等。越倾向于无性恋的人,越能在伴侣关系中保持“忠诚”,越不可能“出轨”;相对地,越是倾向于性欲亢进的人,越是在伴侣关系中难以保持“忠诚”,越是高概率“出轨”。
罗志祥是不是处于倾向性欲亢进一端?周扬青是不是处于倾向无性恋一端?性欲对每个人都是高度隐私特质,外人无法得知。但问题是,如果伴侣双方性欲悬殊,应该怎么办?迁就性欲少的一方?还是迁就性欲强的一方?
更进一步的,爱情关系对于不同性欲维度的人来说,对于不同依恋类型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期待和满足。越是倾向无性恋的一端,越是在伴侣关系中就能得到完全而充分的性满足(本来就要的不多);越是倾向性欲亢进的一端,越是在伴侣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甚至起码的满足。越是倾向于痴迷型依恋类型,越是在伴侣关系中全身心地投入,并且越是渴望和苛求对方也全身心地投入;越是倾向于疏离型依恋类型,越是在伴侣关系中保持越多的隐私和不受干扰的空间。
痛斥罗志祥“渣”很解气,可是,用“渣”来解释这两个娱乐人物的“分手瓜”,实在太朴素了。人性的幽微阴暗,人际的爱恨情仇,哪有这么一语概之的轻松。罗志祥与周扬青在伴侣关系中都对彼此的距离敏感,可是各自敏感的方向却截然相反。她的敏感是不能有“间”,不能容忍罗志祥有自己的秘密;他的敏感是不能“无间”,不能容忍自己失去自由的隐私空间。
问题在于,这是每个人不同的天性特质,周扬青和罗志祥,一个是鱼,一个是飞鸟,越爱越陌生。罗志祥可能更适合开放式的伴侣关系,或者他根本就不需要亲密的伴侣关系;周扬青可能更适合紧密的伴侣关系,或者理想中相濡以沫的伴侣关系。鱼困于大海,飞鸟翱翔在天空,谁应该迁就谁?
吃瓜群众热衷的噱头,恰恰就是飞鸟与鱼的分合与撕咬,而不会对两条鱼的寂寂厮守感兴趣,也不会对两只飞鸟的寞寞浪迹而动容。
最后,我把齐豫的这首《飞鸟与鱼》送给津津乐道罗志祥和周扬青分手瓜的吃瓜群众,尘埃落定后,同样的故事还会一遍又一遍的轮回,发生在不同的绯闻男女主角身上,发生在不同的场合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