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2020
“健康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http://www.64long.com
摘要: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出具有“大健康”意识、服务制药产业能力强、创新创业特征突出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构建了“1234”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该套培养模式以培养“健康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为导向,以植物药、菌物药研制为培养特色,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三个融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打造“四个平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实施该人才培养体系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大健康意识逐渐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得到锻炼,就业显著提高。 关键词:健康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的重大发展战略,这对中国整个制药产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1-2],对制药产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3]。为了培养能够深刻把握健康中国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医药健康产业的新型制药工程人才,笔者根据近10年的一线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经验,构建了一套基于“健康中国”发展导向的“1234”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即“一个导向、两个特色、三个融合、四个平台”,具体见图1。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培养“健康型”制药工程人才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医药产 业对“健康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培养一大批能够深刻领会“健康中国”精神实质、服务医药产业能力强、创新创业特征突出的制药工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4-5]。因此,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方向制定上,要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为导向,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及我院办学基础,明确培养目标为培养“健康型”制药工程人才。 2体现菌物药和植物药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办学,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办学。而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缓解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顺利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国家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发展思路。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地理位置、学科优势、人才特点、周边产业发展特点以及自然资源优势,特提出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突出两个特色,即创新创业特色及菌物药、植物药特色,也就是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大健康意识、创新创业特征突出、熟悉菌物药、植物药生产及深加工相关知识、能切实服务于食药用真菌产业和中药产业发展、为“健康中国”做出积极贡献的制药工程特色人才。 3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的转变 在制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中,融入“健康中国”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枯燥、单调、不连贯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与企业的用人标准更加贴合的考核方式,形成了“三个融入”的教育教学体系,具体见图2。 3.1融入健康理念的理论教学体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号召全体中国人都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积极贡献,最终推动实现共享全民健康的成果。”作为与健康产业密切相关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理应成为践行“健康中国”方针的先行者。因此,在整个制药工程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大健康理念。比如在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不但要讲述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大类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更要讲授四大类营养物质的营养功用和维持四大类营养物质代谢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最终要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养成维持自身四大营养物质平衡的习惯。再如,在专业课药剂学理论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药物制剂基本理论及基本工艺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药物剂型在不同类型疾病防治过程中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学会针对一些常见的疾病采用不同剂型的治疗药物。培养学生逐步积累丰富的医药保健知识,使健康发展理念入脑入心,便于其日后践行“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建设策略,进入制药企业能够迅速成为行家里手,进入社区能够成为健康宣传大使。 3.2融入科普、科研、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 传统的实践教学中,设计的实验实训内容大多数是制药过程中的某一单个的环节,如生产、质量检测等环节,这些实践教学内容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与生产实践严重脱钩[6],一方面很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很难把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融入到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对药品的产前、产中及产后很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把专业教师的科普、科研项目及科技服务融入实践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一、大二期间,让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普传播类项目,比如中药、食药用真菌资源调查等,使其充分了解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来源于大自然,激发其建立环保意识,为自觉践行“全社会共建健康环境”奠定基础。大三期间,让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其求真探索的科研精神和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四期间,让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技服务,与专业教师一起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服务制药产业的能力,最终实现了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http://www.64long.com/xueshupingtai/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