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018
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行情一路看好
近年来,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间较大,特别是高质量的明清金铜佛像,尤其值得收藏投资。比投资价值,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更甚。不过,由于佛像收藏门槛较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建议新入行的藏家,先从近现代佛像工艺品入手,或对某一版块进行系统性收藏,切忌随波逐流,单纯以增值为目的,失了收藏本意
近年来,随着佛教圣地旅游市场的放开和一些以佛教题材为主的艺术品流入市场,无形之中刺激了人们对佛教艺术品收藏的兴趣和热情,而佛像拍卖也对佛教艺术品市场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日,在纽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座“西藏11/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以486.9万美元的成交价创下西藏雕塑拍卖世界纪录,引发界内强烈关注。
艺术品鉴定交易:小潘 同步)
无独有偶,《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口中获悉,今年开始,内地佛像拍卖结束了前两年价格持续下跌的局面再次升温,一些工艺精湛、存世量较少的明清佛像也让许多藏家们摩拳擦掌,热情高涨。佳士得拍卖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2015年春拍以来,内地佛像拍卖价格完全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据了解,明清之前的佛像多为高古佛像,即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多为藏传佛像。在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因为海内外藏家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据悉,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宫廷还设置了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其中,明清金铜佛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工艺,还是材质,都十分讲究,也具有观赏性。资料显示,明代时期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饱满、造型优美,艺术水平极高。到了清代,造像则继承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
上世纪90年代,海外各大拍卖公司逐年增加鎏鎏金佛像的拍卖数量和比例。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鎏金铜观音以132万港元成交;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鎏金佛座像的成交价为220万港元。
法国西南部城市波尔多12日下午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名亚洲收藏家以629.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530万元)的价格拍得三尊明代鎏金铜佛造像,刷新同类拍品成交价纪录。
“佛像”指释教造像。金铜佛像是用铜锻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汉传和藏传是其两大支柱。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期间的著作,以藏传佛像居多。
汉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办法,外型相对简略,形象宽厚温文,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
藏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外型以愤恨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2014年秋拍,鎏金铜佛像拍卖结果部分展示
一尊来自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旧藏的“帝释天鎏金铜佛像”以1311万元成交,成为全场成交价。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中原地区,迄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唐以前的佛像艺术价值高,但因存世有限,市场上非常罕见。明清的金铜佛像就构成了今天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明代铸造金铜佛像非常兴盛。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
也许谁也未曾想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宗教制品--佛像在当今不仅成了收藏品,还成为艺术市场上的新宠。在2006年香港,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破天荒地成交出了1.23亿港元的天价。
艺术品鉴定交易:小潘 同步)
佛像的起源与发展
佛像的材质有金、铜、石、玉、木、漆、陶瓷、泥塑等多种,其中以金铜佛造像最受人们欢迎。所谓金铜佛造像,一般指铜质鎏金的佛教造像,但实际未鎏金的铜佛像,也往往被收藏爱好者归入金铜造像的范围中。金铜佛造像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域与中原的僧侣交往频繁,许多西域佛像随着僧侣们的背囊抵达中土。现藏于日本东京永青文库的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的韩谦造鎏金铜佛坐像,就是南朝佛教造像的典型,它是目前所发现纪年最早的小型鎏金铜佛像。隋唐两朝,南北统一,国富民强,佛教造像也进入了成熟期。唐武宗“会昌灭法”及此后的五代战乱使佛教传播遭受挫折,佛像也随之走下坡路。宋代时期南方禅宗得到大力发展,宋代佛像注重于写实,其题材大多以罗汉与祖师为主,当时曾出现了大量的五百罗汉、三百罗汉、十八罗汉像等。
鉴别金铜佛造像的真伪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其次是看标识、坐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十分严谨,造像的标识、坐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金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这样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还是菩萨,而且还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萨;再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第四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最后,还可用嗅觉法进行鉴别。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他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所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做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芳香太浓,为行家所识破。
目前,国内不少收藏者在佛像收藏上常常陷入误区,他们把明清藏传鎏金佛像作为首选目标,而对我国早期汉传佛像的收藏价值则认识不足,以至于拍卖市场上常常出现明清佛像大热,而早期汉传佛像却乏人问津。其实早期汉传佛像里也不乏精品,比如南北朝、隋唐、辽代等,中国佛教造像的高峰期铸造的佛像,以及南诏、大理等地所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佛像。这类早期汉传佛像因问世较早和存世量少而具备了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相对而言,西方很多的佛像收藏家则更看重佛像本身所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藏品外观是否漂亮则在其次。从近年来美国纽约艺术品市场的成交情况来看,成交价高的中国佛像还是早期汉传佛像。艺术品鉴定交易:小潘 同步)
近年来,随着佛教圣地旅游市场的放开和一些以佛教题材为主的艺术品流入市场,无形之中刺激了人们对佛教艺术品收藏的兴趣和热情,而佛像拍卖也对佛教艺术品市场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日,在纽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座“西藏11/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以486.9万美元的成交价创下西藏雕塑拍卖世界纪录,引发界内强烈关注。
艺术品鉴定交易:小潘 同步)
无独有偶,《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口中获悉,今年开始,内地佛像拍卖结束了前两年价格持续下跌的局面再次升温,一些工艺精湛、存世量较少的明清佛像也让许多藏家们摩拳擦掌,热情高涨。佳士得拍卖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2015年春拍以来,内地佛像拍卖价格完全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据了解,明清之前的佛像多为高古佛像,即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多为藏传佛像。在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因为海内外藏家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据悉,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宫廷还设置了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其中,明清金铜佛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工艺,还是材质,都十分讲究,也具有观赏性。资料显示,明代时期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饱满、造型优美,艺术水平极高。到了清代,造像则继承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
上世纪90年代,海外各大拍卖公司逐年增加鎏鎏金佛像的拍卖数量和比例。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鎏金铜观音以132万港元成交;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鎏金佛座像的成交价为220万港元。
法国西南部城市波尔多12日下午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名亚洲收藏家以629.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530万元)的价格拍得三尊明代鎏金铜佛造像,刷新同类拍品成交价纪录。
“佛像”指释教造像。金铜佛像是用铜锻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汉传和藏传是其两大支柱。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期间的著作,以藏传佛像居多。
汉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办法,外型相对简略,形象宽厚温文,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
藏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外型以愤恨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2014年秋拍,鎏金铜佛像拍卖结果部分展示
一尊来自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旧藏的“帝释天鎏金铜佛像”以1311万元成交,成为全场成交价。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中原地区,迄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唐以前的佛像艺术价值高,但因存世有限,市场上非常罕见。明清的金铜佛像就构成了今天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明代铸造金铜佛像非常兴盛。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
也许谁也未曾想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宗教制品--佛像在当今不仅成了收藏品,还成为艺术市场上的新宠。在2006年香港,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破天荒地成交出了1.23亿港元的天价。
艺术品鉴定交易:小潘 同步)
佛像的起源与发展
佛像的材质有金、铜、石、玉、木、漆、陶瓷、泥塑等多种,其中以金铜佛造像最受人们欢迎。所谓金铜佛造像,一般指铜质鎏金的佛教造像,但实际未鎏金的铜佛像,也往往被收藏爱好者归入金铜造像的范围中。金铜佛造像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域与中原的僧侣交往频繁,许多西域佛像随着僧侣们的背囊抵达中土。现藏于日本东京永青文库的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的韩谦造鎏金铜佛坐像,就是南朝佛教造像的典型,它是目前所发现纪年最早的小型鎏金铜佛像。隋唐两朝,南北统一,国富民强,佛教造像也进入了成熟期。唐武宗“会昌灭法”及此后的五代战乱使佛教传播遭受挫折,佛像也随之走下坡路。宋代时期南方禅宗得到大力发展,宋代佛像注重于写实,其题材大多以罗汉与祖师为主,当时曾出现了大量的五百罗汉、三百罗汉、十八罗汉像等。
鉴别金铜佛造像的真伪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其次是看标识、坐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十分严谨,造像的标识、坐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金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这样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还是菩萨,而且还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萨;再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第四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最后,还可用嗅觉法进行鉴别。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他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所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做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芳香太浓,为行家所识破。
目前,国内不少收藏者在佛像收藏上常常陷入误区,他们把明清藏传鎏金佛像作为首选目标,而对我国早期汉传佛像的收藏价值则认识不足,以至于拍卖市场上常常出现明清佛像大热,而早期汉传佛像却乏人问津。其实早期汉传佛像里也不乏精品,比如南北朝、隋唐、辽代等,中国佛教造像的高峰期铸造的佛像,以及南诏、大理等地所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佛像。这类早期汉传佛像因问世较早和存世量少而具备了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相对而言,西方很多的佛像收藏家则更看重佛像本身所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藏品外观是否漂亮则在其次。从近年来美国纽约艺术品市场的成交情况来看,成交价高的中国佛像还是早期汉传佛像。艺术品鉴定交易:小潘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