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ors Connect

1meeting follow

@kk11925402

Followers0

Blogs2

Video0

Comments0

12-14-2015

陈雪梅:苍桑岁月,戏梦人生

陈雪梅,国家二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导演协会会员、浙江戏剧家协会会员。1946年出生于金华,1959年入江山婺剧团训练班学习,曾任江山市婺剧团团长、江山戏剧协会主席、衢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从事艺术工作50余年。由她编排的《江郎须女》《仙桃恋》《桃花湾的娘儿们》等节目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屡获大奖。
听陈雪梅讲述她的戏梦人生,总会产生一种错觉——她似乎停留在了那个属于她的年岁里,不再年轻也不再老去,也不被流行的情绪传染和影响。你看她每天头面整洁地出去买菜或者听曲,转身回到戏里,她又立刻成了那个英姿飒爽的穆桂英,熟悉的戏文信手拈来——看她七步走场,唱腔一板一眼字正腔圆;水袖轻扬,身段一颦一笑仍可窥见当年风华。
光阴流转,陈雪梅始终保持着一颗初涉戏剧时的虔诚之心;岁月沧桑,她用执着守望着每一场戏与梦的始终。背负着梦想与荣光,谱写着每一个属于她的璀璨时刻。
1946年冬天的一个清晨,陈雪梅出生于金华婺城区的一个殷实人家。她的父亲抱着怀里粉雕玉琢的小娃娃,望着窗外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中那株怒放的红梅树说:“就给她取名为“雪梅”吧。”梅花凌寒而开,没想到这个名字竟成了此后陈雪梅在戏曲艺术道路上的预言。 
陈雪梅的父母都是戏迷,父亲爱听京剧,母亲则是越剧的忠实拥趸。每个周末,父母都会带她去剧院看戏。当别的孩子都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看戏时,陈雪梅却喜欢踮着脚尖趴在舞台前看。“这样看得最清楚,也听得最清楚。”陈雪梅说:“我天生就向往舞台,就连去小卖部帮我妈打瓶酱油,我也是一手握着酱油瓶,另一只手都不忘学着戏里演员的样子翘着兰花指,踏着小碎步去的。”看那京腔黄梅,水袖三千,红尘百戏,在陈雪梅看来,无异于是一个说不尽的大千世界。
1959年,13岁的陈雪梅进入父亲所在的文具厂当学徒,当时带她的师傅特别喜欢京剧,平时有空就哼上两句。在童年的陈雪梅听来,那些咿咿呀呀千回百转的唱腔好听极了,也令她无比着迷。听得多了,陈雪梅自己也学会了跟着唱,清清亮亮的嗓子,让她的师傅惊喜地发觉,这孩子天生是块唱戏的料。不久,师傅带着陈雪梅去了金华京剧团,在那里,陈雪梅的一段《苏三起解》让京剧团的演员们大赞“这孩子天生是块唱戏的料”,从此,她学戏的兴趣就更浓了。几个月后,陈雪梅听说江山婺剧团要在金华招人,她立刻就赶去面试,没想到居然考上了。


就这样,16岁的陈雪梅独自一人来到江山婺剧团训练班,正式接受戏曲培训,从此拉开了她的戏曲人生序幕。
“在训练班的日子,应该是学习生涯中最快乐无忧的时光了。当时,江山婺剧团的训练班一共有10个男生、8个女生,我们戏称为‘十八罗汉’。”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到江山正式接受戏曲培训的日子,陈雪梅眼角的每一道沟壑里都盛满了笑意:“我现在已经70岁了,还会倒立、翻跟头,这跟那时候基本功练得好有很大关系。”到了训练班,终于能够学到自己喜欢的戏曲,陈雪梅的学习劲头更高了,唱、念、做、打一样也不落下,春夏秋冬,日复一日挥汗如雨地练习。


1963年,江山婺剧团应邀去上海演出,待了2个多月时间。大家早上练功,下午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演出结束后,他们就一起去看其他剧团表演——黄梅戏、越剧、昆曲、木偶戏等轮流上演,陈雪梅就把她认为好的剧中台词一一记下来,她回到宿舍反复钻研学唱。“对我来说,每次看戏都是一种积累,平时如果有了什么想法,也记到本子上,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至今。”
在那个年代,戏曲对于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无异于像过年一样热闹隆重。陈雪梅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出生在冬天,却特别怕冷,而剧团下乡演出,却往往大多选在年关的时候。“那时候真叫一个苦。我们下乡演出时,男同学负责抬装满了道具和服装的箱子,女同学就负责挑铺盖,几十里的山路走下来,脚底全是水泡。有一次,也是一个雪天,我们在雪地里连续走了三四个小时,走到村子里的时候被子都冻成冰坨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被体温一暖,被子里的水滴滴答答就淌出来,冻得我们牙齿咯咯打架。”即使如此,也没有击退陈雪梅爱唱戏的热情。
但无忧无虑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文革”来临后,陈雪梅被调往常山越剧团任演员,一待就是10年。1979年4月,陈雪梅调回江山婺剧团,为了跟上剧团进度,她像上足了发条般拼命看新剧本、学曲子、背台词、学唱腔,一天两场下乡演出。由于劳累过度,就在那一年8月,陈雪梅被检查出声带水肿,不能登台演戏了。


若说青春美好,谁言从未失意?对于一名戏曲演员而言,声带受损所带来的伤痛无法言喻。在将近半年时间里,陈雪梅都无法从这种低落的情绪中走出,她在家赋闲了一段时间,学着天天烧菜做饭,“没意思透了。”陈雪梅直言,自己“吃得了演戏的苦,却吃不了买菜做饭的苦。”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戏曲艺术,在舞台上一呆就是几十年。本着这份对戏曲的热爱,她开始把脑海中那些对戏剧的理解和想象诉诸实践,从一名婺剧演员摇身一变成了戏剧导演,将自己对戏曲事业的热爱从台前搬到了幕后。
1981年,经过在省艺术学校导演进修班一年的进修后,陈雪梅回到江山婺剧团担任导演、副团长。担任导演后,陈雪梅对戏曲进行了创新,她编导的很多作品陆续在省市获奖。 
1983年,由陈雪梅执导的《三请梨花》,在金华地区“三并举”会演中获导演一等奖;1985年,陈雪梅执导《碧血芳魂》,首次在剧中设立了“台中台”(舞台中间搭建另外的小舞台),该剧在省戏剧节会演中获导演奖;1987年,她执导的《桃花湾的娘儿们》,获省戏剧节会演导演二等奖;1991年,《仙桃恋》参加省现代戏会演,获导演二等奖,在省里引起轰动。我省著名编剧胡小孩,当场拿出一个剧本让陈雪梅编排。现任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的顾天高,也对陈雪梅非常赞赏。1996年,陈雪梅进行创新,执导的《江郎与须女》,在表演风格上融入歌舞,在省婺剧会演上,导演、编剧、舞美、灯光等都获得了一等奖,在全省戏剧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1999年,退休后的陈雪梅也闲不住,她又一次地开始“转型”,在老年大学里当起了老师,还负责编写了一套少儿表演教材。2013年,一场“婺剧进校园”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陈雪梅执导了剧目《江郎与须女》的少儿版,大胆地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到传统的婺剧中,丰富了观看形式,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在岁月面前,陈雪梅的眼中依旧闪耀着属于少女的光彩。她说,人虽然老了,但心态不能老:“对待生活我们不应该苟且,即使是一个人,也要好好过好每一天。”她开设的戏曲和话剧班,每一个学生到最后都成了她的朋友;尽管居室狭小,她却仍在并不宽敞的阳台上辟出了一块姹紫嫣红开遍的小花园;自己学会上网订票,独自坐几个小时的火车去苏州,就为看一场白先勇的《牡丹亭》……


“想得太多或者太复杂,事情往往就做不好。”陈雪梅如是说。又或许,天真是一个艺术家最珍贵的品质。一生风雪打马而过,在这条辗转曲折的戏曲人生路上,陈雪梅仿佛还是当年那个趴在戏台前努力踮着脚尖,想要离梦想更近一点的小女孩,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平淡专注,心若赤子。
http://blog.csdn.net/yihuiwang1meeting

©2025 16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