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2020
主题词巧解主旨观点题
中公陕西事业单位招聘网(http://sa.zgsydw.com/)为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言语理解与表达之主题词巧解主旨观点题。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
众所周知,言语理解在考试中一般考察三大题型,即选词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几大题型中相对较难的是选词填空,相对容易得分的是片段阅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片段阅读那些事。
从近几年考试来看,片段阅读在考试中少则十几个,多则二十个,足以看出它的重要性,而片段阅读常考的题型也比较多,有主旨观点题、标题添加题、道理启示题、文意推断题、承接叙述题、细节判断和细节查找题等题型,其中,主旨观点题又是重中之重,把握好了主旨观点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如何才能把握住主旨观点呢?中公教育辅导专家把主旨观点题分成三部分知识点展开讲解。具体是要掌握三大能力,首先,要学会主题词筛选能力;其次,行文脉络分析能力;最后,选项分析能力。今天我们就以其中一个能力,即主题词筛选能力为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识点。
先看例题:
例1.法国人谈起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文学,总忍不住用一种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在法国人眼里,喜欢大仲马还算有些品味,毕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个**手》,小仲马有什么呢?只不过写了一个交际花而已,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喜欢《茶花女》,显而易见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B.对文学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位
C.评价文学作品要结合其诞生的时代背景
D.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文学审美观存在区别
解析:文段开篇介绍中国人心中的法国文学,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紧接着开始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态度,那是因为“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喜欢《茶花女》,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然后继续分析,《茶花女》其实不是中国人对其态度的不尊重,而是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最后总结性的说到““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说明整个文段是围绕着:评价《茶花女》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展开的。通过这个分析可以锁定正确答案A项。
当然,分析完这个文段后,会发现《茶花女》是整个文段重点论述的对象,并且多次出现,故《茶花女》成为整个题目的核心词,也就是我们讲的主题词,而纵观四个选项,也只有A项提到《茶花女》,并且A项说的“《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也符合题干描述,B、C、D三项均脱离主题词。故本题答案选择A项。
例2.人类很早就只知道城墙的防御效果,古往今来,不知上演过多少隔墙而战的攻防战役。蒙古人开始征战世界时,善于野战的游牧骑兵团对攻城战束手无策。但蒙古人善于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攻城的战术,并将各地的攻城武器集中起来综合使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固若金汤的城池都被摧毁了。欧洲当时那些较薄的城墙,根本不能抵御蒙古人的攻击,特别是蒙古人开始使用多种威力巨大的火器,更具破坏性。从此以后,由于火炮的火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蒙古兵团是怎样征服欧洲的
B.城墙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
C.火器是如何在攻城战中发挥作用的
D.蒙古的游牧兵团是如何调整战术的
解析:整个文段首先介绍城墙的防御效果,接下来说明城墙受到了蒙古人的破坏,最后说明城墙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都在围绕着“城墙”这个词语展开描述,故本题的核心在于“城墙”,纵观四个选项,只有B项提到城墙,并且B项描述的退出历史舞台也符合题干描述,A项正确,反观其他几项,均脱离主题词,排除,故本题答案选择A项。
例3.北极海域浮冰面积逐渐减小,总计缩小达20%左右,使北极熊难以在浮冰上长久立足,加之某些国家队海豹大量捕杀,使本来就不多的北京海豹越来越少,北极熊更难在浮冰上捕食海豹。我们来到北极斯匹慈卑尔岛西北海岸北纬80度附近一海湾时,惊讶地拍摄了北极熊捕鱼的全过程,我们看到北极熊改变了以捕食海豹为生和“不下水”的习性开始跳下冰冷的海水抓鱼为食。这段文字充分说明( )
A.北极环境日益恶劣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聪明的物种更难适应环境
D.环境变化改变了北极熊的生活习惯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受南极浮冰面积缩小的影响,北极熊在浮冰上难立足,加上某些国家的捕杀,北极熊更难在浮冰上生活,然后用拍摄的情景说明,北极熊改变了生活习惯,开始跳水捕鱼,通过文段的分析可知,北极熊是整个文段重点论述的对象,即为我们所说的主题词,纵观四个选项,仅有D项提到“北极熊”,且受环境的影响北极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也符合题干,故本题选择D项。
综上,一个文段如果能够找到主题词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甚至快速选出正确答案,所以要选会选择主题词。如何筛选出主题词呢?我们给出两点建议:第一,找高频词,即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第二,关键句陈述对象,即找到关键句子的核心词汇即可。此外,为保证正确率,各位还得注意几个事项:①高频词可能不只有一个;②高频词不一定是主题词;③主题词可能不出现在选项里;④主题词不一定是原词,可能发生同义转述。
练一练
例4.儒家学说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与物质生活的享乐,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上的品德,这样的苦行也是幸福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人们如何提升个人美德
B.拥有美德是幸福的前提
C.幸福如何在善行中体现
D.美德与幸福的相互关系
答案:B
众所周知,言语理解在考试中一般考察三大题型,即选词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几大题型中相对较难的是选词填空,相对容易得分的是片段阅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片段阅读那些事。
从近几年考试来看,片段阅读在考试中少则十几个,多则二十个,足以看出它的重要性,而片段阅读常考的题型也比较多,有主旨观点题、标题添加题、道理启示题、文意推断题、承接叙述题、细节判断和细节查找题等题型,其中,主旨观点题又是重中之重,把握好了主旨观点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如何才能把握住主旨观点呢?中公教育辅导专家把主旨观点题分成三部分知识点展开讲解。具体是要掌握三大能力,首先,要学会主题词筛选能力;其次,行文脉络分析能力;最后,选项分析能力。今天我们就以其中一个能力,即主题词筛选能力为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识点。
先看例题:
例1.法国人谈起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文学,总忍不住用一种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在法国人眼里,喜欢大仲马还算有些品味,毕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个**手》,小仲马有什么呢?只不过写了一个交际花而已,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喜欢《茶花女》,显而易见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B.对文学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位
C.评价文学作品要结合其诞生的时代背景
D.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文学审美观存在区别
解析:文段开篇介绍中国人心中的法国文学,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紧接着开始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态度,那是因为“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喜欢《茶花女》,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然后继续分析,《茶花女》其实不是中国人对其态度的不尊重,而是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最后总结性的说到““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说明整个文段是围绕着:评价《茶花女》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展开的。通过这个分析可以锁定正确答案A项。
当然,分析完这个文段后,会发现《茶花女》是整个文段重点论述的对象,并且多次出现,故《茶花女》成为整个题目的核心词,也就是我们讲的主题词,而纵观四个选项,也只有A项提到《茶花女》,并且A项说的“《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也符合题干描述,B、C、D三项均脱离主题词。故本题答案选择A项。
例2.人类很早就只知道城墙的防御效果,古往今来,不知上演过多少隔墙而战的攻防战役。蒙古人开始征战世界时,善于野战的游牧骑兵团对攻城战束手无策。但蒙古人善于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攻城的战术,并将各地的攻城武器集中起来综合使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固若金汤的城池都被摧毁了。欧洲当时那些较薄的城墙,根本不能抵御蒙古人的攻击,特别是蒙古人开始使用多种威力巨大的火器,更具破坏性。从此以后,由于火炮的火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蒙古兵团是怎样征服欧洲的
B.城墙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
C.火器是如何在攻城战中发挥作用的
D.蒙古的游牧兵团是如何调整战术的
解析:整个文段首先介绍城墙的防御效果,接下来说明城墙受到了蒙古人的破坏,最后说明城墙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都在围绕着“城墙”这个词语展开描述,故本题的核心在于“城墙”,纵观四个选项,只有B项提到城墙,并且B项描述的退出历史舞台也符合题干描述,A项正确,反观其他几项,均脱离主题词,排除,故本题答案选择A项。
例3.北极海域浮冰面积逐渐减小,总计缩小达20%左右,使北极熊难以在浮冰上长久立足,加之某些国家队海豹大量捕杀,使本来就不多的北京海豹越来越少,北极熊更难在浮冰上捕食海豹。我们来到北极斯匹慈卑尔岛西北海岸北纬80度附近一海湾时,惊讶地拍摄了北极熊捕鱼的全过程,我们看到北极熊改变了以捕食海豹为生和“不下水”的习性开始跳下冰冷的海水抓鱼为食。这段文字充分说明( )
A.北极环境日益恶劣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聪明的物种更难适应环境
D.环境变化改变了北极熊的生活习惯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受南极浮冰面积缩小的影响,北极熊在浮冰上难立足,加上某些国家的捕杀,北极熊更难在浮冰上生活,然后用拍摄的情景说明,北极熊改变了生活习惯,开始跳水捕鱼,通过文段的分析可知,北极熊是整个文段重点论述的对象,即为我们所说的主题词,纵观四个选项,仅有D项提到“北极熊”,且受环境的影响北极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也符合题干,故本题选择D项。
综上,一个文段如果能够找到主题词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甚至快速选出正确答案,所以要选会选择主题词。如何筛选出主题词呢?我们给出两点建议:第一,找高频词,即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第二,关键句陈述对象,即找到关键句子的核心词汇即可。此外,为保证正确率,各位还得注意几个事项:①高频词可能不只有一个;②高频词不一定是主题词;③主题词可能不出现在选项里;④主题词不一定是原词,可能发生同义转述。
练一练
例4.儒家学说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与物质生活的享乐,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上的品德,这样的苦行也是幸福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人们如何提升个人美德
B.拥有美德是幸福的前提
C.幸福如何在善行中体现
D.美德与幸福的相互关系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