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2017
天津汽车抵押贷款利息低
天津汽车抵押贷款利息低182-6886-6020张经理\押证不押车,不看征信,费用透明,借期灵活,微贷网押证不押车贷款全国400多个城市办理押证不押车贷款。
当前,陕西省正处于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面临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科技创新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研发投入明显加大,科技产出成果丰硕,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为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陕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列全国第8位。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393.17亿元,比2011年增加143.82亿元,增长57.7%,2011年-2015年年均增长12.1%。2015年陕西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8%,比2011年提高0.19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连续3年超过2%。
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保持较高水平。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的本质特征,而经费投入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在“两创”战略的实施和带动下,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的投入逐渐加大。2015年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76.89亿元,比2011年增加29.94亿元,年均增长13.1%。2015年,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4.04%,仍保持在4%以上的水平,高于全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87%的水平,远远高于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87%的水平,也高于陕西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18%的水平,说明陕西的高技术企业研发活动非常活跃。
截至2016年底,陕西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7个,比2011年增加3个。2016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162.45亿元,比2011年增加1391.99亿元,年均增长12.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96.64亿元,比2011年增加1564.76亿元,年均增长17.8%;实现利润总额192.58亿元,年均增长17.4%;出口总额为118.84亿美元,年均增长27.9%。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汇聚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并容易产生新业态、新模式而成为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险资投资实体经济的渠道持续拓宽。保监会近日印发《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投资重大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大工程。下一步,保监会将继续完善监管政策,进一步疏通保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政策措施频出
《通知》明确了保险资金通过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投资重大工程的支持政策,包括优化增信安排和提高注册效率。
在优化增信安排方面,债权投资计划投资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重大工程,且偿债主体具有AAA级长期信用级别的,可免于信用增级。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水利、能源、交通以及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投资规模大,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在项目论证、立项和审批等阶段,相关部门已进行严格评估和规范,投资风险可控。适度优化增信安排,可在不增加实质性风险的同时,简化投资流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有效投资。
在提高注册效率方面,债权投资计划投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军民融合、《中国制造2025》、河北雄安新区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工程的,注册机构建立专门的业务受理及注册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保监会表示,这将满足重大工程融资时间紧、效率要求高的需求。
保监会近期围绕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多项政策措施:发布《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批复同意中国人保扩大支农支小融资业务试点规模,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
险资持续发力
中国保险业管理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保险资金持续扩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协会共注册41项债权、股权投资计划,合计注册规模1191.32亿元,同比增长73.02%。这些投资计划主要涉及交通、能源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类行业,全面覆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棚户区改造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
自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至今年3月底,保险资金共投入6260.04亿元;自2014年9月长江经济带规划**至今年3月底,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共投入1844.08亿元;自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领通过至今年3月底,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投入903.42亿元;自2013年7月国务院提出棚户区改造至今年3月底,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共投向2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合计投入1041.06亿元。
同时,保险资金积极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截至3月底,共有20家保险专业管理机构注册的200项债权投资计划投向清洁交通、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等多个绿色产业领域,累计注册规模达5506.25亿元,占债权投资计划累计注册规模的39.20%。
理财产品销售“双录”(录音、录像)规定的实施,不仅强调了“卖者有责”,也突出了“买者自负”。
根据要求,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北京范围内全部商业银行在销售产品前,均需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按照程序和规定为投资者介绍产品。只要是在银行购买的每一笔产品,都有录音录像,一旦产生纠纷能够有法可依。另据媒体报道,3月30日,监管部门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的通知》(47号文),为规范银行自有理财及代销业务行为,有效治理误导销售、私售“飞单”等问题,决定对银行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部分银行网点借网银销售规避了“双录”环节。此外,风险测评本是理财产品销售的第一道风控,多家银行却在执行中流于形式。
为避免“双录”柜台变身网银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多数银行在网点销售理财产品时都已进行录音录像。但是,“双录”只针对网点现场购买理财产品。
去年下半年,北京银监局发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北京银行(8.530, -0.07, -0.81%)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辖区内的银行营业网点设立理财销售专区,提示投资风险,并将所有金融产品信息收录于网站,供消费者查询。该《意见》还明确规定,银行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要严格区分,销售过程要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本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在某国有大行网点咨询理财产品,该行理财经理推荐了一款万能险产品,期限较长,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8%。理财经理要求记者通过手机银行或者网银购买,由于避免了柜台购买,销售人员也并没有提示记者进行录音录像。
此外,按照相关监管规定,各银行在执行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要求对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客户实行柜台面签。本报记者正好是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本应该到银行柜台通过双录进行风险评估,但是由于是通过手机银行购买此款产品,该行的理财经理只让记者直接在手机上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风险评估,并且表示:“不需要去柜台进行风险测评,直接在手机上进行,随便选,没什么影响。”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其他银行发现,对于首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银行大多要求本人必须要到柜台做风险评估,并且实行“双录”。但也有理财经理表示:“一般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风险级别较低,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发行的常规产品较多。并且没有规定说要一定实行‘双录’,能不录就不录,这样省事。”
客户经理亲自指导 风险测评随意写
早在2011年,银监会就**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该在客户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前在本行网点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虽然各银行都执行了此项要求,但在具体地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使得风险评估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看起来规范严谨的风险评估程序,在实际执行中却过于随意。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虽然客户只能按照风险测评结果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但是客户并不一定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理财经理甚至指导客户随意填写。
本报记者就经历了一次“风险测评随意写”。由于本报记者购买的此款产品为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某国有行网点的柜员直接告知记者,“您全都选C、D就可以了,要不然买不了该产品”。记者按照柜员的提示,最后获得了“稳健型”评级结果。而此后记者又走访多个银行网点并按照真实情况填写风险测评问卷,却都获得“谨慎型”的评级结果,自然无法购买券商集合理财产品。
某城商行的理财经理表示,“风险评估其实作用并不大,但是按照规定首次购买前都要做。做风险评估时最好选择看起来承受力更高的选项,这样能确保买产品时不受限制。”
不仅是银行工作人员,一些受访的投资者对于风险评估也不太重视。“我们也不懂,银行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能买理财产品就行”,一位六十多岁的大爷告诉本报记者。1、核心观点:
从理财的存续情况来看,2016年同业占比迅猛增加至20.61%,较2015年上升7.84个百分点。从理财的发行方来看,五大行占比萎缩,股份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增加迅猛,表明股份行和城商行在负债端通过同业理财同业存单进行主动负债做大规模。从投资方向来看,债券和非标上升(部分间接进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两高一剩领域),货币和存款下降,表明股份行和城商行在资产端通过加杠杆、加久期、降信用进行套利。2016年债券占据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份额达43.76%,非标债权、存款和货币市场工具分别占17.49%、16.62%及13.14%。在新监管环境下,理财和同业负债优势下降,未来银行理财增量资金增速可能放缓,表外回到表内是大势所趋,存量理财资金面临穿透监管、一一对应的挑战。影子银行系统资产负债表收缩可能导致融资量缩价涨,经济二次探底,影子体系货币创造消失导致对债券和非标的配置资金减少。
当前以及未来所谓的金融去杠杆是“影子央行+影子银行”货币创造体系纳入监管的过程。2014年以来资金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是房地产金融过度繁荣和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2016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脱虚向实的问题,关键是推动供给侧改革提升实体经济回报率,否则即使金融杠杆去掉,资金也未必回流实体经济,而是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
2、从理财的存续情况来看,2016年高增但放缓,同业占比迅猛增加至20.61%,较2015年上升7.84个百分点。
1)从总体上来看,2016年存续品只数增速较大但存续资金增速相对较少,且今年增速主要依赖上半年的快速发展。2017年理财存续只数共7.42万只,较去年净增长1.33万,增长21.8%,前值10.7%;存续金额为29.05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5.55万亿元,增幅为23.63%,前值56.5%。
2)非保本理财占比上升,未来难持续大幅增长。此次理财报告首次界定只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截至2016年底,非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23.11万亿元,占比79.56%,上升5.39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保本类理财产品算为银行负债需缴纳准备金,而非保本产品无需缴纳,因此收益更高。但在未来监管趋严的形势下,非保本类理财产品难保持继续大幅上涨趋势。
3)从结构上来看,银行同业类产品连续两年迅猛增加,这也是未来监管的重点。个人类理财产品依然占据绝大部分比重,下降速度相较2015年有所减慢。与此同时机构类理财产品增长速度也较为稳定。2015-2016年,一般个人类产品存续余额分别为11.64万亿元、13.46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49.53%、46.33%,下降3.2个百分点;机构专属类产品存续余额分别为7.20万亿元、7.5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0.64%、25.88%,下降4.76个百分点;私人银行类产品存续余额分别为1.66万亿元、2.08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06%、7.18%,上升0.12个百分点;银行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分别为3.00万亿元、5.99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12.77%、20.61%,上升7.84个百分点。
当前,陕西省正处于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面临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科技创新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研发投入明显加大,科技产出成果丰硕,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为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陕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列全国第8位。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393.17亿元,比2011年增加143.82亿元,增长57.7%,2011年-2015年年均增长12.1%。2015年陕西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8%,比2011年提高0.19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连续3年超过2%。
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保持较高水平。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的本质特征,而经费投入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在“两创”战略的实施和带动下,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的投入逐渐加大。2015年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76.89亿元,比2011年增加29.94亿元,年均增长13.1%。2015年,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4.04%,仍保持在4%以上的水平,高于全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87%的水平,远远高于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87%的水平,也高于陕西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18%的水平,说明陕西的高技术企业研发活动非常活跃。
截至2016年底,陕西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7个,比2011年增加3个。2016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162.45亿元,比2011年增加1391.99亿元,年均增长12.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96.64亿元,比2011年增加1564.76亿元,年均增长17.8%;实现利润总额192.58亿元,年均增长17.4%;出口总额为118.84亿美元,年均增长27.9%。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汇聚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并容易产生新业态、新模式而成为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险资投资实体经济的渠道持续拓宽。保监会近日印发《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投资重大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大工程。下一步,保监会将继续完善监管政策,进一步疏通保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政策措施频出
《通知》明确了保险资金通过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投资重大工程的支持政策,包括优化增信安排和提高注册效率。
在优化增信安排方面,债权投资计划投资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重大工程,且偿债主体具有AAA级长期信用级别的,可免于信用增级。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水利、能源、交通以及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投资规模大,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在项目论证、立项和审批等阶段,相关部门已进行严格评估和规范,投资风险可控。适度优化增信安排,可在不增加实质性风险的同时,简化投资流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有效投资。
在提高注册效率方面,债权投资计划投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军民融合、《中国制造2025》、河北雄安新区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工程的,注册机构建立专门的业务受理及注册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保监会表示,这将满足重大工程融资时间紧、效率要求高的需求。
保监会近期围绕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多项政策措施:发布《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批复同意中国人保扩大支农支小融资业务试点规模,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
险资持续发力
中国保险业管理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保险资金持续扩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协会共注册41项债权、股权投资计划,合计注册规模1191.32亿元,同比增长73.02%。这些投资计划主要涉及交通、能源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类行业,全面覆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棚户区改造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
自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至今年3月底,保险资金共投入6260.04亿元;自2014年9月长江经济带规划**至今年3月底,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共投入1844.08亿元;自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领通过至今年3月底,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投入903.42亿元;自2013年7月国务院提出棚户区改造至今年3月底,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共投向2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合计投入1041.06亿元。
同时,保险资金积极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截至3月底,共有20家保险专业管理机构注册的200项债权投资计划投向清洁交通、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等多个绿色产业领域,累计注册规模达5506.25亿元,占债权投资计划累计注册规模的39.20%。
理财产品销售“双录”(录音、录像)规定的实施,不仅强调了“卖者有责”,也突出了“买者自负”。
根据要求,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北京范围内全部商业银行在销售产品前,均需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按照程序和规定为投资者介绍产品。只要是在银行购买的每一笔产品,都有录音录像,一旦产生纠纷能够有法可依。另据媒体报道,3月30日,监管部门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的通知》(47号文),为规范银行自有理财及代销业务行为,有效治理误导销售、私售“飞单”等问题,决定对银行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部分银行网点借网银销售规避了“双录”环节。此外,风险测评本是理财产品销售的第一道风控,多家银行却在执行中流于形式。
为避免“双录”柜台变身网银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多数银行在网点销售理财产品时都已进行录音录像。但是,“双录”只针对网点现场购买理财产品。
去年下半年,北京银监局发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北京银行(8.530, -0.07, -0.81%)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辖区内的银行营业网点设立理财销售专区,提示投资风险,并将所有金融产品信息收录于网站,供消费者查询。该《意见》还明确规定,银行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要严格区分,销售过程要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本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在某国有大行网点咨询理财产品,该行理财经理推荐了一款万能险产品,期限较长,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8%。理财经理要求记者通过手机银行或者网银购买,由于避免了柜台购买,销售人员也并没有提示记者进行录音录像。
此外,按照相关监管规定,各银行在执行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要求对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客户实行柜台面签。本报记者正好是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本应该到银行柜台通过双录进行风险评估,但是由于是通过手机银行购买此款产品,该行的理财经理只让记者直接在手机上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风险评估,并且表示:“不需要去柜台进行风险测评,直接在手机上进行,随便选,没什么影响。”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其他银行发现,对于首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银行大多要求本人必须要到柜台做风险评估,并且实行“双录”。但也有理财经理表示:“一般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风险级别较低,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发行的常规产品较多。并且没有规定说要一定实行‘双录’,能不录就不录,这样省事。”
客户经理亲自指导 风险测评随意写
早在2011年,银监会就**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该在客户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前在本行网点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虽然各银行都执行了此项要求,但在具体地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使得风险评估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看起来规范严谨的风险评估程序,在实际执行中却过于随意。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虽然客户只能按照风险测评结果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但是客户并不一定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理财经理甚至指导客户随意填写。
本报记者就经历了一次“风险测评随意写”。由于本报记者购买的此款产品为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某国有行网点的柜员直接告知记者,“您全都选C、D就可以了,要不然买不了该产品”。记者按照柜员的提示,最后获得了“稳健型”评级结果。而此后记者又走访多个银行网点并按照真实情况填写风险测评问卷,却都获得“谨慎型”的评级结果,自然无法购买券商集合理财产品。
某城商行的理财经理表示,“风险评估其实作用并不大,但是按照规定首次购买前都要做。做风险评估时最好选择看起来承受力更高的选项,这样能确保买产品时不受限制。”
不仅是银行工作人员,一些受访的投资者对于风险评估也不太重视。“我们也不懂,银行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能买理财产品就行”,一位六十多岁的大爷告诉本报记者。1、核心观点:
从理财的存续情况来看,2016年同业占比迅猛增加至20.61%,较2015年上升7.84个百分点。从理财的发行方来看,五大行占比萎缩,股份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增加迅猛,表明股份行和城商行在负债端通过同业理财同业存单进行主动负债做大规模。从投资方向来看,债券和非标上升(部分间接进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两高一剩领域),货币和存款下降,表明股份行和城商行在资产端通过加杠杆、加久期、降信用进行套利。2016年债券占据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份额达43.76%,非标债权、存款和货币市场工具分别占17.49%、16.62%及13.14%。在新监管环境下,理财和同业负债优势下降,未来银行理财增量资金增速可能放缓,表外回到表内是大势所趋,存量理财资金面临穿透监管、一一对应的挑战。影子银行系统资产负债表收缩可能导致融资量缩价涨,经济二次探底,影子体系货币创造消失导致对债券和非标的配置资金减少。
当前以及未来所谓的金融去杠杆是“影子央行+影子银行”货币创造体系纳入监管的过程。2014年以来资金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是房地产金融过度繁荣和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2016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脱虚向实的问题,关键是推动供给侧改革提升实体经济回报率,否则即使金融杠杆去掉,资金也未必回流实体经济,而是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
2、从理财的存续情况来看,2016年高增但放缓,同业占比迅猛增加至20.61%,较2015年上升7.84个百分点。
1)从总体上来看,2016年存续品只数增速较大但存续资金增速相对较少,且今年增速主要依赖上半年的快速发展。2017年理财存续只数共7.42万只,较去年净增长1.33万,增长21.8%,前值10.7%;存续金额为29.05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5.55万亿元,增幅为23.63%,前值56.5%。
2)非保本理财占比上升,未来难持续大幅增长。此次理财报告首次界定只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截至2016年底,非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23.11万亿元,占比79.56%,上升5.39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保本类理财产品算为银行负债需缴纳准备金,而非保本产品无需缴纳,因此收益更高。但在未来监管趋严的形势下,非保本类理财产品难保持继续大幅上涨趋势。
3)从结构上来看,银行同业类产品连续两年迅猛增加,这也是未来监管的重点。个人类理财产品依然占据绝大部分比重,下降速度相较2015年有所减慢。与此同时机构类理财产品增长速度也较为稳定。2015-2016年,一般个人类产品存续余额分别为11.64万亿元、13.46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49.53%、46.33%,下降3.2个百分点;机构专属类产品存续余额分别为7.20万亿元、7.5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0.64%、25.88%,下降4.76个百分点;私人银行类产品存续余额分别为1.66万亿元、2.08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06%、7.18%,上升0.12个百分点;银行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分别为3.00万亿元、5.99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12.77%、20.61%,上升7.8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