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2017
永康汽车垫资
永康汽车垫资170—5293—1995龙女士,急客户之所急、向客户之所想、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秉承长期合作的理念,竭诚合作。
6月2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对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做报告。在金融审计方面,报告指出,从跟踪审计工行、农行等8家重点商业银行来看,信贷发放和资产管理中存在违规操作问题。
审计发现,8家银行的分支机构违规放贷和办理**业务175.37亿元。在资产质量管理中,有些分支机构采用不及时调整贷款分类、新旧贷款置换、兜底回购式转让等方式,使不良资产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同时,资金投向仍需进一步优化。8家商业银行2016年信贷规模增长8.9%,但与企业生产经营联系密切的贸易融资有所下降,涉农贷款下降3.27%。办理续贷时部分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要求先“还旧”再“借新”,贷款企业只得另行高息自筹资金过渡,延伸调查20家企业筹得过渡资金的年化利率平均27%。
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金融机构采取清收贷款、加固抵质押、完善手续等措施进行整改,修订制度和工作流程13项,处理处分70人。
临近“年中考”只剩一周时间,但原本因流动性趋紧预期和监管约束而走高的同业存单收益率,却在央行的“呵护”下出现了回落。北京商报记者从中国货币网看到,截至最近一个交易日(6月23日),同业存单收益率从两周前的高位有所回落,显示出银行跨季流动性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其中,对应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AAA+曲线,一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下滑至4.54%,该收益率曲线自今年4月开始,曾从3.8%一路上涨至6月12日的4.77%;对应股份制银行的AAA曲线,一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从6月12日的5.05%下降到4.63%,不过仍高于4月初的4.06%收益率水平;对应城商行和农商行的AA+曲线一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从6月12日的5.3%下降到4.85%,4月初时该收益率在4.2%之下。
同业存单收益率被看做是反映银行业流动性紧张程度的一面镜子,该收益率在近期出现“先升后降”,对于前半段表现,业内人士表示与市场资金面和监管约束有关。多家机构研报均指出,一方面,在去杠杆环境下,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存单利率也相应上升。另一方面,3月底至4月末,银监会密集**多份监管文件,同业存单的发行与投资是重要的监管对象。监管趋严下,银行已被动缩减存单规模。数据显示,5月同业存单净融资额-3112亿元,较上月下降5206.2亿元,且为自去年11月以来首次转负。
央行参事盛松成日前撰文指出,市场利率的上行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利率上升的空间已不大,流动性也不会再趋紧。从实际操作来看,自6月以来,央行也已通过MLF、逆回购等工具向主要商业银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取资金后积极向市场融出,资金分层传导顺畅,货币市场关键期限品种利率稳中有降。近日市场利率显示,资金面的紧张态势有所缓解。6月22日、23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多数下行。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高占军指出,除了央行“呵护”外,中小银行体系流动性有所缓和还与银行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有关。
上海银行H股上市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该行6月23日宣布,在当日召开的2016年股东大会上,通过了延长发行H股股票以及上市决议有效期的提案,拟延长至2017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日。据统计,从上海银行2011年提交H股上市提案以来,这已经是该行第五次延长提案有效期。
五度延期
上海银行的上市路走得一直不算顺利。十年前就错过了2007年第一波上市潮,虽然比其他城商行更早拿到首张跨区经营牌照,但扩张步伐已经远落后于早先上市的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直到2016年11月,上海银行才登陆A股。
与此同时,上海银行闯关H股的步伐也没有停下。上海银行2011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的提案》等与该行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相关的提案,但其后,上海银行在2012-2015年度股东大会,先后四次审议延长上市决议有效期。根据2015年股东大会决议,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的相关决议有效期延长至2017年5月28日。而在这一日期到来后,上海银行仍没有登陆H股,第五次延长了提案有效期。
对此,上海银行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是该行H股上市工作的一项常规程序。该行将根据资本市场的整体大环境、股东意愿以及经营发展需要等因素,决定是否继续以及何时推动H股的上市准备工作。
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介绍,从过往企业IPO来看,无论在A股或是H股上市,一般都会考虑市场环境和内在因素两方面。市场环境如果不好,企业觉得发行价格偏低的话,就会选择延期;从自身角度来看,则可能因为需要更新报表,或业绩数据不太好等情况选择延期。还有一种可能,是监管部门认为中间是不是会有需要澄清的问题。
资本渴求
上海银行已经在A股上市,募资超过百亿元,为何还要继续闯关H股?一位券商分析师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很多银行股都是A+H,这可能是出于战略考虑。也有研究人员分析称,还想继续上市,应该是仍有资本压力,存在融资需求。
事实上,上海银行对资本的渴望其实一直较为强烈,资本充足率曾是它的软肋。上海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2013年末分别为11.94%和9.3%,该两项指标均低于银监会公布的2013年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2.19%和9.95%,在经过几轮定向增发和A股上市之后有所上升。
对于净资本是否仍有压力的猜测,上海银行回应称,去年该行A股上市融资额106.7亿元,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上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48%,较2016年末提高0.31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截至2017年3月31日,已上市A股商业银行中,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41%,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1%。
不过,在分析人士看来,对于一家刚刚上市不久,正急于扩张业务规模的城商行来说,资本金补充工作显得更为严峻。另一方面,今年央行把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广义信贷增速成为新监管体系的核心指标,从而影响央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中小银行在MPA考核中所面临的调整压力更为突出。
在此情况下,多家上市中小银行甚至大行,已经或计划通过优先股、可转债或者二级资本债券等渠道募集资本。上海银行也不例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海银行正在筹备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债券和优先股发行工作,2016年度股东大会也审议通过了相关内容。其中,该行拟发优先股数量不超过2亿股(含),募集金额不超过200亿元;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200亿元(含)。
对此,上海银行表示,盈利留存、公开发行上市、优先股以及二级资本债等都是该行补充资本金的方式。后续该行将根据业务发展,择机选择适当的资本工具补充资本,保持稳健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以有效支持各项业务发展,提升该行综合竞争力。
部分业绩指标下滑
虽然在去年成功实施A股IPO,也依然难掩上海银行存在的一些问题。据该行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1.8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6.55%,增速较去年末的10.04%有所下滑。6.55%这一水平,也低于城商行净利润的平均增速。
国金证券分析师刘志平介绍,一季度五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利润增速分别是1.67%、4.68%、9.11%和7.71%。另据统计,在25家A股上市银行中,一季度净利润增速在10%以上的有6家,最高的贵阳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达到19.56%。
此外,上海银行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0.65元,比去年同期的0.67元降低2.99%。资产质量情况有所好转,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下滑0.02个百分点至1.15%,2013-2015年,该行不良率曾三年连升。
对于部分业绩指标的下滑,上海银行表示,从市场情况看,受去年底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上升,以及监管政策影响下规模增长放缓等因素综合影响,国内银行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速普遍回落,上市银行平均是负增长。面对复杂的外部经营形势,一些中小银行主动谋求转型,调整结构,打造特色,力争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也会阶段性影响营业收入增速。
关于每股收益下滑,上海银行解释称,该行去年11月成功上市,首次公开发行6.0045亿股,募集资金到位后对普通股股东即期回报产生一定的摊薄影响,因此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同比略有降低。“本次资本补充后,上海银行将通过有效配置资本资源,从而实现合理的资本回报水平。”该行相关人士表示。
近日从市招商局获悉,今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盯目标任务,奋力追赶超越,各项任务指标均超过时序进度。截至 5月底,全市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649个。实现到位资金492.61亿元,省际到位资金35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1%、23.12%。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主导产业、聚焦创新发展、聚焦追赶超越抓招商,持续提升“招商季”活动成果。4月1日,我市“工业招商季”活动拉开序幕,市上成立能源化工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13个招商工作组开展产业招商,由“专业组”带队跑,各县区(开发区)积极与招商工作组联动,合力开展招商,着力落实一批工业项目。在2017丝博会暨第21届西洽会上,各县区围绕产业布展位、参会议、见客商、谈项目,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招商引资答卷,全市在丝博会上签约项目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创历史新高。其中,高新区签约19个项目,实现合同引资232亿元;千阳县主打绿色牌,吸引了16个项目成功签约,投资额为46.4亿元;麟游县发挥资源优势,集中签约15个项目,实现引资66.67亿元。
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我市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全力跟踪服务,实行领导包抓工作机制和“保姆式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千方百计为项目落地、开工、投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加强招商项目考核,加快签约项目建设进度。在新开工工业项目中,投资 50亿元的甲醇二期项目、投资23.4亿元的宝二电机组优化改造项目、投资20亿元的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全域生态化加工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截至5月底,我市新开工项目 355个,新增到位资金198.95亿元,其中 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
市招商局相关同志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明确方向、高点定位,围绕重点领域有的放矢,结合区域产业优势,有机整合各种资源,争取在下半年取得大的突破;加强外资项目的对接、洽谈以及引进认定;力促丝博会已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力争使每一个签约项目成功落地,尽快开工建设,为全市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央行营管部主任周学东近日撰文指出,从2017年1月开始,央行营管部在MPA评估中进一步突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加入个人购房贷款增长这一因子,对北京地区全部银行严控个人购房贷款新增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并将全年调控目标确定为25%左右的合理水平。
今年以来,京城楼市在重重调控政策的打压下迅速降温,与此同时,购房者发现贷款越来越难了:放款时间一拖再拖,客户经理永远都是“没额度”三个字。事实上,这正是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在北京地区的实践结果,房地产信贷调控效果已经逐步显现。
揭秘
今年新增个人房贷占比不超过25%
上月底,央行营管部主任周学东在央行主管的半月刊《中国金融》2017年第11期上撰文透露了“天机”:针对2016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北京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态势,从2017年1月开始,央行营管部在MPA评估中进一步突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加入个人购房贷款增长这一因子,对北京地区全部银行严控个人购房贷款新增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并将全年调控目标确定为25%左右的合理水平。
“尽管货币政策调总量、信贷政策调结构,但从北京等一、二线房地产热点城市的情况看,结构问题更为突出。可以说,管不住房地产信贷增长,就管不住货币总量。”周学东在文章中表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纳入MPA评估范畴,大大增强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有效性。以北京为例,从今年第一季度起,我们将房地产信贷调控引入MPA后,对北京地区个人购房贷款实施严格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
周学东称,随着“3·17”新政及后续调控措施的实施,预计今年第二季度这一比重还会继续回落,全年控制在25%左右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这也为抑制投机炒房、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创造了稳健中性的货币环境。预计全年北京地区个人购房贷款新增额将比上年减少1000亿元。显然,这为北京房地产调控创造了审慎合理的货币环境。
现状
个人房贷新增额占比大幅下降
周学东指出,从实施情况看,2017年第一季度新增个人购房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从2016年第四季度67.4%大幅回落到2017年第一季度的36.1%,回落约31个百分点。特别是作为北京地区房贷主力的几家银行更为明显:工商银行北京分行降至24%,建设银行北京分行降至29%,中国银行北京分行降至15%,农业银行北京分行降至35%,招商银行北京分行降至23%。2017年1~4月,北京地区个人购房贷款新增占比进一步降至29%。
根据央行营管部最新披露的数据,5月份,个人房贷新增额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比重还在继续下降。5月末,北京市金融机构本外币房地产贷款(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等)余额15559.3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降至2016年9月水平。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9235.8亿元,同比增速自2016年11月的历史高点(42.6%)回落至35.9%,增速逐月回落。同时,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大幅下降。5月末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907.6亿元,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比重为28%,较2017年第一季度(37.6%)和2016年全年(47%)分别下降9.3个、18.7个百分点,占比趋于合理。
关注
首套房贷平均首付比例升至39%
除了占比,个人住房贷款月度新增额也在整体下降。剔除资产证券化等因素影响,1-5月个人住房贷款实际月度新增额分别为217.7亿元、197.6亿元、144.2亿元、158.9、154.1亿元,仍处较高水平。
营管部数据还显示,首套住房贷款平均首付比例、利率水平有所提高,首套房贷占比下降。从2016年12月开始,辖区内银行首套住房贷款实际执行的加权平均利率从基准利率的0.86倍逐步提高至2017年5月的0.9倍;首套房贷平均首付比例从2016年6月的34.6%回升至2017年5月的39.0%;在严格执行首套房贷认定标准的政策作用下,首套房贷笔数占比由2016年12月份的95.2%降至2017年5月的89.5%。
影响
银行资金流向其他领域
对房地产领域投放的贷款减少,银行资金自然会流向其他领域。营管部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显著加大。5月末,全市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本外币贷款(主要为企业贷款)余额46593.6亿元,比年初增加2263.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128.8亿元,为近三年同期最高增幅,反映出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在房地产贷款增长持续回落的同时,辖区内银行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脱虚向实”效果显现。5月末,北京市中资银行高新技术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不含**融资,下同)3232.8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较4月提高6.1个百分点;1-5月累计发放1788.5亿元,同比增长34.6%,增速较4月提高8.3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424.1亿元,同比增长32.2%;1-5月累计发放644亿元,同比增长37.9%。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信贷需求旺盛,贷款大幅增长,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聚焦
北京个人房贷今年还剩多少额度
北京青年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去年全年北京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6059.4亿元,按照周学东提供的数据,其中47%都是个人住房贷款,也就是2847.92亿元。按照周学东的预计,今年要比去年减少1000亿元,也就是今年全年新增的个人住房贷款大约是1848亿元。
前5个月,北京各银行已经发放了907亿个人住房贷款,那么也就是说,接下来的7个月还剩下941亿元左右的贷款额度。
按照25%的占比计算,北京地区今年全年新增的人民币贷款应该是7392亿元,今年5月末,北京地区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9873.5亿元,相比去年12月末的56618.9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3254.6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剩下7个月新增的人民币贷款额度为4137.4亿元,用941除以这个数字,得到的比例为22.74%。也就是,今年后7个月个人房贷新增额占全部人民币新增贷款的比重不能超过22.74%。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年占比不超过25%的既定目标。
6月2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对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做报告。在金融审计方面,报告指出,从跟踪审计工行、农行等8家重点商业银行来看,信贷发放和资产管理中存在违规操作问题。
审计发现,8家银行的分支机构违规放贷和办理**业务175.37亿元。在资产质量管理中,有些分支机构采用不及时调整贷款分类、新旧贷款置换、兜底回购式转让等方式,使不良资产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同时,资金投向仍需进一步优化。8家商业银行2016年信贷规模增长8.9%,但与企业生产经营联系密切的贸易融资有所下降,涉农贷款下降3.27%。办理续贷时部分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要求先“还旧”再“借新”,贷款企业只得另行高息自筹资金过渡,延伸调查20家企业筹得过渡资金的年化利率平均27%。
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金融机构采取清收贷款、加固抵质押、完善手续等措施进行整改,修订制度和工作流程13项,处理处分70人。
临近“年中考”只剩一周时间,但原本因流动性趋紧预期和监管约束而走高的同业存单收益率,却在央行的“呵护”下出现了回落。北京商报记者从中国货币网看到,截至最近一个交易日(6月23日),同业存单收益率从两周前的高位有所回落,显示出银行跨季流动性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其中,对应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AAA+曲线,一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下滑至4.54%,该收益率曲线自今年4月开始,曾从3.8%一路上涨至6月12日的4.77%;对应股份制银行的AAA曲线,一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从6月12日的5.05%下降到4.63%,不过仍高于4月初的4.06%收益率水平;对应城商行和农商行的AA+曲线一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从6月12日的5.3%下降到4.85%,4月初时该收益率在4.2%之下。
同业存单收益率被看做是反映银行业流动性紧张程度的一面镜子,该收益率在近期出现“先升后降”,对于前半段表现,业内人士表示与市场资金面和监管约束有关。多家机构研报均指出,一方面,在去杠杆环境下,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存单利率也相应上升。另一方面,3月底至4月末,银监会密集**多份监管文件,同业存单的发行与投资是重要的监管对象。监管趋严下,银行已被动缩减存单规模。数据显示,5月同业存单净融资额-3112亿元,较上月下降5206.2亿元,且为自去年11月以来首次转负。
央行参事盛松成日前撰文指出,市场利率的上行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利率上升的空间已不大,流动性也不会再趋紧。从实际操作来看,自6月以来,央行也已通过MLF、逆回购等工具向主要商业银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取资金后积极向市场融出,资金分层传导顺畅,货币市场关键期限品种利率稳中有降。近日市场利率显示,资金面的紧张态势有所缓解。6月22日、23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多数下行。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高占军指出,除了央行“呵护”外,中小银行体系流动性有所缓和还与银行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有关。
上海银行H股上市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该行6月23日宣布,在当日召开的2016年股东大会上,通过了延长发行H股股票以及上市决议有效期的提案,拟延长至2017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日。据统计,从上海银行2011年提交H股上市提案以来,这已经是该行第五次延长提案有效期。
五度延期
上海银行的上市路走得一直不算顺利。十年前就错过了2007年第一波上市潮,虽然比其他城商行更早拿到首张跨区经营牌照,但扩张步伐已经远落后于早先上市的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直到2016年11月,上海银行才登陆A股。
与此同时,上海银行闯关H股的步伐也没有停下。上海银行2011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的提案》等与该行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相关的提案,但其后,上海银行在2012-2015年度股东大会,先后四次审议延长上市决议有效期。根据2015年股东大会决议,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的相关决议有效期延长至2017年5月28日。而在这一日期到来后,上海银行仍没有登陆H股,第五次延长了提案有效期。
对此,上海银行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是该行H股上市工作的一项常规程序。该行将根据资本市场的整体大环境、股东意愿以及经营发展需要等因素,决定是否继续以及何时推动H股的上市准备工作。
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介绍,从过往企业IPO来看,无论在A股或是H股上市,一般都会考虑市场环境和内在因素两方面。市场环境如果不好,企业觉得发行价格偏低的话,就会选择延期;从自身角度来看,则可能因为需要更新报表,或业绩数据不太好等情况选择延期。还有一种可能,是监管部门认为中间是不是会有需要澄清的问题。
资本渴求
上海银行已经在A股上市,募资超过百亿元,为何还要继续闯关H股?一位券商分析师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很多银行股都是A+H,这可能是出于战略考虑。也有研究人员分析称,还想继续上市,应该是仍有资本压力,存在融资需求。
事实上,上海银行对资本的渴望其实一直较为强烈,资本充足率曾是它的软肋。上海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2013年末分别为11.94%和9.3%,该两项指标均低于银监会公布的2013年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2.19%和9.95%,在经过几轮定向增发和A股上市之后有所上升。
对于净资本是否仍有压力的猜测,上海银行回应称,去年该行A股上市融资额106.7亿元,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上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48%,较2016年末提高0.31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截至2017年3月31日,已上市A股商业银行中,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41%,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1%。
不过,在分析人士看来,对于一家刚刚上市不久,正急于扩张业务规模的城商行来说,资本金补充工作显得更为严峻。另一方面,今年央行把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广义信贷增速成为新监管体系的核心指标,从而影响央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中小银行在MPA考核中所面临的调整压力更为突出。
在此情况下,多家上市中小银行甚至大行,已经或计划通过优先股、可转债或者二级资本债券等渠道募集资本。上海银行也不例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海银行正在筹备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债券和优先股发行工作,2016年度股东大会也审议通过了相关内容。其中,该行拟发优先股数量不超过2亿股(含),募集金额不超过200亿元;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200亿元(含)。
对此,上海银行表示,盈利留存、公开发行上市、优先股以及二级资本债等都是该行补充资本金的方式。后续该行将根据业务发展,择机选择适当的资本工具补充资本,保持稳健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以有效支持各项业务发展,提升该行综合竞争力。
部分业绩指标下滑
虽然在去年成功实施A股IPO,也依然难掩上海银行存在的一些问题。据该行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1.8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6.55%,增速较去年末的10.04%有所下滑。6.55%这一水平,也低于城商行净利润的平均增速。
国金证券分析师刘志平介绍,一季度五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利润增速分别是1.67%、4.68%、9.11%和7.71%。另据统计,在25家A股上市银行中,一季度净利润增速在10%以上的有6家,最高的贵阳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达到19.56%。
此外,上海银行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0.65元,比去年同期的0.67元降低2.99%。资产质量情况有所好转,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下滑0.02个百分点至1.15%,2013-2015年,该行不良率曾三年连升。
对于部分业绩指标的下滑,上海银行表示,从市场情况看,受去年底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上升,以及监管政策影响下规模增长放缓等因素综合影响,国内银行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速普遍回落,上市银行平均是负增长。面对复杂的外部经营形势,一些中小银行主动谋求转型,调整结构,打造特色,力争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也会阶段性影响营业收入增速。
关于每股收益下滑,上海银行解释称,该行去年11月成功上市,首次公开发行6.0045亿股,募集资金到位后对普通股股东即期回报产生一定的摊薄影响,因此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同比略有降低。“本次资本补充后,上海银行将通过有效配置资本资源,从而实现合理的资本回报水平。”该行相关人士表示。
近日从市招商局获悉,今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盯目标任务,奋力追赶超越,各项任务指标均超过时序进度。截至 5月底,全市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649个。实现到位资金492.61亿元,省际到位资金35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1%、23.12%。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主导产业、聚焦创新发展、聚焦追赶超越抓招商,持续提升“招商季”活动成果。4月1日,我市“工业招商季”活动拉开序幕,市上成立能源化工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13个招商工作组开展产业招商,由“专业组”带队跑,各县区(开发区)积极与招商工作组联动,合力开展招商,着力落实一批工业项目。在2017丝博会暨第21届西洽会上,各县区围绕产业布展位、参会议、见客商、谈项目,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招商引资答卷,全市在丝博会上签约项目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创历史新高。其中,高新区签约19个项目,实现合同引资232亿元;千阳县主打绿色牌,吸引了16个项目成功签约,投资额为46.4亿元;麟游县发挥资源优势,集中签约15个项目,实现引资66.67亿元。
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我市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全力跟踪服务,实行领导包抓工作机制和“保姆式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千方百计为项目落地、开工、投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加强招商项目考核,加快签约项目建设进度。在新开工工业项目中,投资 50亿元的甲醇二期项目、投资23.4亿元的宝二电机组优化改造项目、投资20亿元的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全域生态化加工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截至5月底,我市新开工项目 355个,新增到位资金198.95亿元,其中 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
市招商局相关同志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明确方向、高点定位,围绕重点领域有的放矢,结合区域产业优势,有机整合各种资源,争取在下半年取得大的突破;加强外资项目的对接、洽谈以及引进认定;力促丝博会已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力争使每一个签约项目成功落地,尽快开工建设,为全市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央行营管部主任周学东近日撰文指出,从2017年1月开始,央行营管部在MPA评估中进一步突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加入个人购房贷款增长这一因子,对北京地区全部银行严控个人购房贷款新增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并将全年调控目标确定为25%左右的合理水平。
今年以来,京城楼市在重重调控政策的打压下迅速降温,与此同时,购房者发现贷款越来越难了:放款时间一拖再拖,客户经理永远都是“没额度”三个字。事实上,这正是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在北京地区的实践结果,房地产信贷调控效果已经逐步显现。
揭秘
今年新增个人房贷占比不超过25%
上月底,央行营管部主任周学东在央行主管的半月刊《中国金融》2017年第11期上撰文透露了“天机”:针对2016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北京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态势,从2017年1月开始,央行营管部在MPA评估中进一步突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加入个人购房贷款增长这一因子,对北京地区全部银行严控个人购房贷款新增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并将全年调控目标确定为25%左右的合理水平。
“尽管货币政策调总量、信贷政策调结构,但从北京等一、二线房地产热点城市的情况看,结构问题更为突出。可以说,管不住房地产信贷增长,就管不住货币总量。”周学东在文章中表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纳入MPA评估范畴,大大增强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有效性。以北京为例,从今年第一季度起,我们将房地产信贷调控引入MPA后,对北京地区个人购房贷款实施严格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
周学东称,随着“3·17”新政及后续调控措施的实施,预计今年第二季度这一比重还会继续回落,全年控制在25%左右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这也为抑制投机炒房、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创造了稳健中性的货币环境。预计全年北京地区个人购房贷款新增额将比上年减少1000亿元。显然,这为北京房地产调控创造了审慎合理的货币环境。
现状
个人房贷新增额占比大幅下降
周学东指出,从实施情况看,2017年第一季度新增个人购房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从2016年第四季度67.4%大幅回落到2017年第一季度的36.1%,回落约31个百分点。特别是作为北京地区房贷主力的几家银行更为明显:工商银行北京分行降至24%,建设银行北京分行降至29%,中国银行北京分行降至15%,农业银行北京分行降至35%,招商银行北京分行降至23%。2017年1~4月,北京地区个人购房贷款新增占比进一步降至29%。
根据央行营管部最新披露的数据,5月份,个人房贷新增额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比重还在继续下降。5月末,北京市金融机构本外币房地产贷款(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等)余额15559.3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降至2016年9月水平。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9235.8亿元,同比增速自2016年11月的历史高点(42.6%)回落至35.9%,增速逐月回落。同时,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大幅下降。5月末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907.6亿元,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比重为28%,较2017年第一季度(37.6%)和2016年全年(47%)分别下降9.3个、18.7个百分点,占比趋于合理。
关注
首套房贷平均首付比例升至39%
除了占比,个人住房贷款月度新增额也在整体下降。剔除资产证券化等因素影响,1-5月个人住房贷款实际月度新增额分别为217.7亿元、197.6亿元、144.2亿元、158.9、154.1亿元,仍处较高水平。
营管部数据还显示,首套住房贷款平均首付比例、利率水平有所提高,首套房贷占比下降。从2016年12月开始,辖区内银行首套住房贷款实际执行的加权平均利率从基准利率的0.86倍逐步提高至2017年5月的0.9倍;首套房贷平均首付比例从2016年6月的34.6%回升至2017年5月的39.0%;在严格执行首套房贷认定标准的政策作用下,首套房贷笔数占比由2016年12月份的95.2%降至2017年5月的89.5%。
影响
银行资金流向其他领域
对房地产领域投放的贷款减少,银行资金自然会流向其他领域。营管部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显著加大。5月末,全市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本外币贷款(主要为企业贷款)余额46593.6亿元,比年初增加2263.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128.8亿元,为近三年同期最高增幅,反映出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在房地产贷款增长持续回落的同时,辖区内银行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脱虚向实”效果显现。5月末,北京市中资银行高新技术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不含**融资,下同)3232.8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较4月提高6.1个百分点;1-5月累计发放1788.5亿元,同比增长34.6%,增速较4月提高8.3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424.1亿元,同比增长32.2%;1-5月累计发放644亿元,同比增长37.9%。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信贷需求旺盛,贷款大幅增长,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聚焦
北京个人房贷今年还剩多少额度
北京青年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去年全年北京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6059.4亿元,按照周学东提供的数据,其中47%都是个人住房贷款,也就是2847.92亿元。按照周学东的预计,今年要比去年减少1000亿元,也就是今年全年新增的个人住房贷款大约是1848亿元。
前5个月,北京各银行已经发放了907亿个人住房贷款,那么也就是说,接下来的7个月还剩下941亿元左右的贷款额度。
按照25%的占比计算,北京地区今年全年新增的人民币贷款应该是7392亿元,今年5月末,北京地区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9873.5亿元,相比去年12月末的56618.9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3254.6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剩下7个月新增的人民币贷款额度为4137.4亿元,用941除以这个数字,得到的比例为22.74%。也就是,今年后7个月个人房贷新增额占全部人民币新增贷款的比重不能超过22.74%。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年占比不超过25%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