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2017
余姚汽车垫资
余姚汽车垫资188—2284—0085刘小姐 微贷网押证不押车贷款累计放款超800亿。
作为A股成功闯关MSCI重要功臣,互联互通机制地位日益显著,这一周(6月19日至23日)活跃成交,实现6月首周南北双向净买入。在MSCI入选标的中,沪、股通重仓股涨幅居前居前,近四成标的获资金加速流入。另外,日前遭遇“监管排查”风波的万达、复星系部分公司也获互通资金小幅增持。
南北同步净买入
数据显示,本周延续了近期互通资金“北热南冷”局势,沪股通使用额度达26.63亿元,扭转上周互通资金流出,深股通额度使用则环比增长近3倍达到50.81亿元,相比通过沪、深市港股通南下资金额度使用61.75亿港元。
互通资金成交也比较活跃,南下资金净买入力度环比大幅增加,从而实现6月首次单周南北双向净买入。其中,沪市港股通从上周净卖出26亿港元变为净买入20.62亿港元,深市港股通也接近翻倍至21.05亿港元。
自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资金整体流向呈现“南热北冷”局面。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南北资金流量剪刀差有所收窄,特别是6月以来,北上资金回流趋势比较明显,已经连续三周周流入规模超过南下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资金总量方向逆转反映了此前A股纳入MSCI预期。
重仓股再加码
本次入围MSCI的222只个股中,本周内超过半数个股股价维持上扬,近4成个股持股比例增长,集中在家电、非银金融等板块,其中沪、深股通重仓股标的股价涨幅居前居前。
深股通持有海康威视比例最高,也是在MSCI标的个股中增持比例变动最大个股,截至6月23日持股比例达到6.92%。
深股通重仓标的的美的集团也在本周增持至5.76%,周内涨幅达13.88%,在MSCI标的中仅次于天茂集团。另外,威孚高科、东阿阿胶、青岛海尔、老板电器等也获深股通持续增持,且股价录得上涨。
沪股通持股比例最高的上海机场也再获增持,最新持股比例达到28.1%,期间股价上涨5.76%。方正证券增持变动幅度仅次于海康威视,最新比例达到17.98%。伊利股份、长江电力、贵州茅台等也获增持。
另外,北上资金小幅减持中金岭南、福耀玻璃、宇通客车、中信证券等。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朋友圈
22日传闻称银监会大型银行部紧急电话要求排查万达、复星等公司境外投资借款情况,万达系现股债双杀,后复星系午后急跌,而互通资金活跃成交,甚至趁机增持个股。
在排查风波当天,作为沪、深港股通标的,复星国际即获南下资金活跃成交约3.1亿港元,占该股当天成交总额近一半,其中净买入合计3073万港元,次日股价翻红收涨后再度登榜成交活跃股,港股通(深)净买入591.49万港元。
截至6月23日,港股复星医药持股比例增至9.57%,不过复星国际小幅下调至3.34%。
万达系中,北上资金持有万达电影本来不多,周内持股略降至0.62%,上市公司23日则公告控股股东万达投资拟未来3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金额不超10亿元。
不过,万达系朋友圈中,部分互通标的个股本周获北上资金增持,杉杉股份、华谊集团、中航资本、新华联和华策影视期间持股比例均增长;中国平安、中国中铁持股比例下降。上述个股中,除中国平安持股2.98%外,互通资金持股比例未超过1%。
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此前统计,参与万达商业私有化项目投资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了皇氏集团、国中水务、杉杉股份、工商银行,和中国中铁、中国平安、中航资本等“中字头”公司。
另外,作为万达集团影视制作业务的核心资产,万达影视拟被注入上市公司,不过,去年中止。万达影视股东名单中,泛海控股旗下泛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约6.72%,新华联的控股股东新华联控股和华策影视也均有持股。
自3月17日《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以下简称“3·17新规”)下发以来,曾经火爆异常的机构委外定制业务迅速冷却,但时隔3个月,随着市场对委外监管新规的逐渐适应,一度沉寂的委外定制业务似乎有卷土重来之势。
上周,百亿定制基金再现江湖,分别有一只100亿和60亿规模的疑似委外定制发起式基金成立,引发市场关注。而近期一些中小公司也开始大手笔增加注册资本,同时定开委外基金也陆续密集申报或实施变更注册。种种迹象标明,受到严格监管的委外定制业务开始有反弹回升势头,下半年单一机构超50%的定制基金有望迎来密集发行。
百亿定制基金再现
公开信息显示,上周有20余只新基金募集成立,合计募集资金规模达到275亿元,创出“3·17新规”以来单周募集资金新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再现一只百亿新基金,即6月21日成立的中银丰实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基金,成立规模达100.1亿元,而最近一只百亿新基金成立是在3月17日成立的招商招享纯债基金。上周成立规模第二的新基金同样来自中银基金,即6月23日成立的中银丰和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基金,成立规模为60.1亿元。
根据“3·17新规”的要求,新设基金拟允许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者超过50%的,应当封闭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定期开放周期不得低于3个月),并采取发起式基金形式,而且此类产品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
记者查看中银丰实和中银丰和两只基金的成立情况,比较符合新规关于单一机构持有份额超50%的要求,两只基金都采用了定期开放发起式基金的形式运作,均在基金合同中披露基金单一投资者持有份额可达到或超过50%,不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中银丰实认购人户数为2户,管理人认购1000万元,其余100亿元来自单一机构;而中银丰和基金认购人户数同样为2户,管理人认购1000万元,管理人股东认购60亿元。两只基金都是典型的机构定制基金。
根据记者统计,自“3·17新规”之后,陆续有多只疑似机构定制基金成立,只是一些疑似委外基金成立规模为整数、持有人户数刚超过200人,很可能采取了拼单模式规避“3·17新规”。而首只变更注册为定开发起式的定制基金当属光大保德信尊盈半年定开债基金,该基金成立规模35亿元,认购人户数为2户,管理人认购1000万元,其余资金由单一机构认购。
从日前启动的“2017北京新能源汽车促销节”上了解到,今年1至5月北京电动汽车上牌量大约在2.2万辆左右,月度保持在6000辆左右。按照今年5.1万个新能源指标计算,本市仍有约3万个新能源汽车指标持有者观望,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2017北京新能源汽车促销节”由市商务委主办,北京东方广场有限公司、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协办,北京商报社承办,活动在北京东方广场和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同步展开,持续到7月2日,集结了20个品牌、近40款纯电动车,让消费者以更加优惠的价格买到新能源汽车。
据介绍,促销节共汇集了近40款纯电动车,包括北汽新能源EV160、比亚迪秦e5、长安新逸动EV、知豆D2等主流车型。不仅有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参与,更有互联网造车企业入驻,让消费者感受别样“黑科技”。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均安排了专人推介产品,消费者可以试乘试驾。
“本市新能源汽车拥有量约为13万辆,其中老百姓购买成为主流,每增加10辆车中,有7辆车是私人购买。本市已建设8万台充电桩,其中1.4万台是公共充电桩。”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在促销节启动仪式上说。
“亲爱的乘客,此刻北京正被暴雨包围,我们知道您现在的出行需求很迫切,雨天行车不易,请您耐心等候车主”“雨后出门透透气,坐快车享快乐周末”。
最近一周,北京经历了几天阴雨后,在周末迎来晴天。滴滴出行App的提示变化,或像人们的心情写照一般,经历雨过天晴。
不过,深夜、高峰期、恶劣天气等特殊场景下的出行,似乎总是伴有“插曲”。作家六六近日发文称,自己和朋友使用滴滴乘车经常遇到加价,因为不加价时基本不需要用车,她把这种调价称为“瞎眼价格”。
滴滴方面,调取六六反馈的专车订单信息后则回应称,当时附近的空车严重供不应求,致使订单触发动态调价,拥堵导致时长费增加。动态调价加价的费用100%归司机所有,该机制意在鼓励司机克服拥堵、恶劣天气等困难出车。
经济学教授王福重从经济学角度肯定了这一机制的合理性。他表示,需求和供给都是价格的函数,受价格左右。当用车需求过大,涨价是一种正当的市场行为,否则不能解决迫切优先乘车的难题。
一个城市的出行,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目前网约车市场受政策影响,供给总量受限,尤以一线城市的缺口突出。
回想起曾经只能靠路边招手、打电话叫车的日子,网约车为市民提供了一种新的出行选择,尽管眼下难以完全满足全天候和特殊情况的出行需求,大众仍应对此多一份耐心与理解。
深夜、高峰期、坏天气出行多点理解
上周五(6月23日)晚6点多钟,晚高峰遇上北京下雨,当记者打开滴滴出行App准备叫车时,自动出现了一则弹窗通知,内容是暴雨天气给乘客的紧急出行提示。
当时看到这一弹窗内容,心里几乎咯噔了一下,想着怕是很难打到车了吧?但当记者抱着“试过再说”的心态叫车后,一分钟内便有司机接单然后致电确认上车位置。
等待车辆到达的几分钟里,记者随手点开弹窗提示后,发现除了写有“雨天行车不易,请您耐心等候车主”的温馨提醒,滴滴还给乘客支招如何通过共享低碳出行——“选择快车拼车、顺风车,一辆车坐更多人。风雨里共乘,让更多人都能回家。”此外,还实用地附上了快车拼车攻略。
众所周知,从最早只有出租车一种选择发展到现在,滴滴上已经有多种出行方式同时提供。选择变多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行需要、价格接受度等因素,自由选择不同定位的服务。并且,不论严寒酷暑还是恶劣天气,都可以提前在室内叫车。
多种出行方式中,专快车类服务,堪称提倡C2C分享经济模式的典型。然而就在近期,滴滴的专快车服务因动态调价机制引发讨论。事情的起因是,作家六六近日在其微博,发出了一篇标题为《滴滴这种流氓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的文章。
六六称,自己“背着大包打车回家,因只有3.8公里,(专车)无车接单。深夜的街头,孤立无援,咬牙跺脚扫了一辆小黄车上路,骑20多分钟到家,锻炼又省钱。”
她还提到,自己和朋友最近使用滴滴乘车经常遇到加价,甚至将这种加价称为“瞎眼价格”——下雨天加价、上下班高峰加价、近路加价、附近打车人多加价,并称“它不加价的时候,基本是你根本不需要车的时候。”
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也有乘客认为,碰上深夜、高峰期、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不管叫车的时效、价格甚至是结果是否称心,都需要多一点点耐心与理解。
特殊情况下的需求,即便换一个场景,也要有所取舍。就像深夜买东西,最近的超市已经关门,只能改为寻找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这种时候,距离、价格都已抵不过急需要买到的需求迫切。
经济学家解读网约车动态调价合理性
六六的这一发声,也得到了滴滴方面的回应。
“我们尝试还原当时订单的具体情况,核查文中的截图信息,发现订单的时间正值出行早高峰,系统预测总行程需花费42分钟,其中拥堵32分钟。当时发单附近半径3公里内共有289人通过滴滴叫车,对应的空车仅有56辆,属于严重的供不应求(上海本身也是全国运力最紧缺的一线城市),致使订单触发了动态调价,拥堵导致时长费增加。”
回应六六时,滴滴方面通过微博同时表示,由于之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没有和大家说明白为什么会发生动态调价,什么时候会发生动调,以及动调的钱都去哪儿了,希望借此机会一并说明。
其中的关键信息包括:动态调价是希望鼓励司机们克服拥堵、恶劣天气等困难接送乘客,补偿司机师傅的辛苦和可能额外担负的损失。并且,考虑到司机和乘客都在移动中,对匹配的时效性要求极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除了精准的调度算法,更需要市场调节的机制。
“在供需严重失衡时,动态调价可以最大化满足出行需求,平衡乘客和司机的权益。”这点随即得到了经济学专家的认可。
经济学教授王福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集中出行是形成早晚高峰的主因。高峰期,如果价格不上调必然造成出行拥挤,直接表现就是打车难、等待久。因此,说到底,打不到车,是低价或者与其他时段同样的价格导致的。一个常识是,需求和供给都是价格的函数,受价格左右。
那么在用车需求过大,不可能全部满足的情况下,让谁打到车,让谁暂时打不到车,由什么决定?王福重分析称,市场的办法是提高价格。因为价格一旦提高,出行需求不太急迫或认为价格超出预期的乘客,就会选择暂时不出行或者改选其他方式。剩下的就是愿意接受提高价格的人,这部分乘客认为,即使价格提高,打车依然值,或者比其他工具要好。换言之,如果依然拥挤,等待时间长,价格将继续提高,直到供求大体相等。这就是价格机制,市场作用的方式。
网约车总量受限感觉重回打车难?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方面强调,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动态调价加价的费用100%归司机所有,该平台分文不取。为了在引导运力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乘客的成本,其还对专快车动态加价都做了双重封顶:一是专快车加价不超过50%(即动调不超过1.5倍);二是最终加价金额,专车不超过59元,快车不超过29元。
王福重则提出,涨价的收益归滴滴司机,固然是有道理的,可以提高司机出车的积极性。否则,考虑到天气不好时的出行风险和高峰堵车,不满意的不仅是乘客还有司机。不过,即使收益不全归司机,甚至不归司机,这种涨价也是正当的市场行为,因为不涨价,就不能解决谁优先乘车的难题,这是根本问题所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亨利·费伯(Henry S. Farber)2015年的一项研究亦显示,下雨天难打车是市场供需不平衡带来的。
他收集了2009年到2013年期间,纽约8800名出租车司机的载客数据,将样本和中央公园每小时的降雨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下雨天出租车司机的每小时收入并没有显著增加,因为出租车乘客的单位乘车时间上升了4.8%,每小时的行车距离下降了2.4%,与晴天相比,单位时间内路上的出租车下降了7.1%。
不过,即便明确了在特定的出行期,动态调价符合市场经济原理、有其合理性。作为一名普通乘客,最关心的仍是,打车难问题到底有无解决办法?
关于这点,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目前网约车市场存在供给总量受限的症结,尤以一线城市的缺口大。
究其原因,早在网约车地方细则相继公布后,业内便预计,从业人员减少、车辆准入门槛抬高,必然推高成本,使得网约车平台无法为大众提供便利、实惠的移动出行服务,老百姓将重新面对打车难、打车贵的局面,供给减少而导致涨价不可避免。
某种程度上,六六口中近期在上海用滴滴叫车的“不顺”经历,便是这种连锁反应的体现。从乘客角度讲,可能没有了解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当自己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与心理预期有落差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情绪的宣泄。
满足多样化出行靠各方努力
有经常使用滴滴的乘客评论,网约车带给她的三大出行改变:一、还没出门就约上司机,算好时间,几乎每次都是自己和司机同时到小区门口,双方都节省大量时间;二、远在千里之外,就能帮年迈的爷爷奶奶打车,来去方便且放心;三、一次出远门参加考试,到的时候很晚了,打车打不到,不过加了几十块就有车过来了,解决了大问题。
记者也了解到,在网约车新政的要求下,大量不符合新政规定的车辆都不得已被很多平台清退,在供给减少的前提下,滴滴们一直不停地摸索和尝试,如何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体验,鼓励人们错峰出行,减轻高峰时段用车压力。
人的心情都有好有坏,何况天气和路况。一个小插曲是,“雨后出门透透气,坐快车享快乐周末”——北京连续几天的阴雨过后,打开滴滴出行App又有了新提示。
回想起曾经打车,除了路边招手就是打电话,如今不出门,动动手指就能提前叫好车,其实已是一种质变。而从服务效率和体验的进一步升级,只凭出行平台的努力远不够,少不了的司机和乘客的共同理解与配合。
作为A股成功闯关MSCI重要功臣,互联互通机制地位日益显著,这一周(6月19日至23日)活跃成交,实现6月首周南北双向净买入。在MSCI入选标的中,沪、股通重仓股涨幅居前居前,近四成标的获资金加速流入。另外,日前遭遇“监管排查”风波的万达、复星系部分公司也获互通资金小幅增持。
南北同步净买入
数据显示,本周延续了近期互通资金“北热南冷”局势,沪股通使用额度达26.63亿元,扭转上周互通资金流出,深股通额度使用则环比增长近3倍达到50.81亿元,相比通过沪、深市港股通南下资金额度使用61.75亿港元。
互通资金成交也比较活跃,南下资金净买入力度环比大幅增加,从而实现6月首次单周南北双向净买入。其中,沪市港股通从上周净卖出26亿港元变为净买入20.62亿港元,深市港股通也接近翻倍至21.05亿港元。
自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资金整体流向呈现“南热北冷”局面。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南北资金流量剪刀差有所收窄,特别是6月以来,北上资金回流趋势比较明显,已经连续三周周流入规模超过南下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资金总量方向逆转反映了此前A股纳入MSCI预期。
重仓股再加码
本次入围MSCI的222只个股中,本周内超过半数个股股价维持上扬,近4成个股持股比例增长,集中在家电、非银金融等板块,其中沪、深股通重仓股标的股价涨幅居前居前。
深股通持有海康威视比例最高,也是在MSCI标的个股中增持比例变动最大个股,截至6月23日持股比例达到6.92%。
深股通重仓标的的美的集团也在本周增持至5.76%,周内涨幅达13.88%,在MSCI标的中仅次于天茂集团。另外,威孚高科、东阿阿胶、青岛海尔、老板电器等也获深股通持续增持,且股价录得上涨。
沪股通持股比例最高的上海机场也再获增持,最新持股比例达到28.1%,期间股价上涨5.76%。方正证券增持变动幅度仅次于海康威视,最新比例达到17.98%。伊利股份、长江电力、贵州茅台等也获增持。
另外,北上资金小幅减持中金岭南、福耀玻璃、宇通客车、中信证券等。
力挺复星增援万达朋友圈
22日传闻称银监会大型银行部紧急电话要求排查万达、复星等公司境外投资借款情况,万达系现股债双杀,后复星系午后急跌,而互通资金活跃成交,甚至趁机增持个股。
在排查风波当天,作为沪、深港股通标的,复星国际即获南下资金活跃成交约3.1亿港元,占该股当天成交总额近一半,其中净买入合计3073万港元,次日股价翻红收涨后再度登榜成交活跃股,港股通(深)净买入591.49万港元。
截至6月23日,港股复星医药持股比例增至9.57%,不过复星国际小幅下调至3.34%。
万达系中,北上资金持有万达电影本来不多,周内持股略降至0.62%,上市公司23日则公告控股股东万达投资拟未来3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金额不超10亿元。
不过,万达系朋友圈中,部分互通标的个股本周获北上资金增持,杉杉股份、华谊集团、中航资本、新华联和华策影视期间持股比例均增长;中国平安、中国中铁持股比例下降。上述个股中,除中国平安持股2.98%外,互通资金持股比例未超过1%。
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此前统计,参与万达商业私有化项目投资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了皇氏集团、国中水务、杉杉股份、工商银行,和中国中铁、中国平安、中航资本等“中字头”公司。
另外,作为万达集团影视制作业务的核心资产,万达影视拟被注入上市公司,不过,去年中止。万达影视股东名单中,泛海控股旗下泛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约6.72%,新华联的控股股东新华联控股和华策影视也均有持股。
自3月17日《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以下简称“3·17新规”)下发以来,曾经火爆异常的机构委外定制业务迅速冷却,但时隔3个月,随着市场对委外监管新规的逐渐适应,一度沉寂的委外定制业务似乎有卷土重来之势。
上周,百亿定制基金再现江湖,分别有一只100亿和60亿规模的疑似委外定制发起式基金成立,引发市场关注。而近期一些中小公司也开始大手笔增加注册资本,同时定开委外基金也陆续密集申报或实施变更注册。种种迹象标明,受到严格监管的委外定制业务开始有反弹回升势头,下半年单一机构超50%的定制基金有望迎来密集发行。
百亿定制基金再现
公开信息显示,上周有20余只新基金募集成立,合计募集资金规模达到275亿元,创出“3·17新规”以来单周募集资金新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再现一只百亿新基金,即6月21日成立的中银丰实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基金,成立规模达100.1亿元,而最近一只百亿新基金成立是在3月17日成立的招商招享纯债基金。上周成立规模第二的新基金同样来自中银基金,即6月23日成立的中银丰和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基金,成立规模为60.1亿元。
根据“3·17新规”的要求,新设基金拟允许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者超过50%的,应当封闭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定期开放周期不得低于3个月),并采取发起式基金形式,而且此类产品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
记者查看中银丰实和中银丰和两只基金的成立情况,比较符合新规关于单一机构持有份额超50%的要求,两只基金都采用了定期开放发起式基金的形式运作,均在基金合同中披露基金单一投资者持有份额可达到或超过50%,不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中银丰实认购人户数为2户,管理人认购1000万元,其余100亿元来自单一机构;而中银丰和基金认购人户数同样为2户,管理人认购1000万元,管理人股东认购60亿元。两只基金都是典型的机构定制基金。
根据记者统计,自“3·17新规”之后,陆续有多只疑似机构定制基金成立,只是一些疑似委外基金成立规模为整数、持有人户数刚超过200人,很可能采取了拼单模式规避“3·17新规”。而首只变更注册为定开发起式的定制基金当属光大保德信尊盈半年定开债基金,该基金成立规模35亿元,认购人户数为2户,管理人认购1000万元,其余资金由单一机构认购。
从日前启动的“2017北京新能源汽车促销节”上了解到,今年1至5月北京电动汽车上牌量大约在2.2万辆左右,月度保持在6000辆左右。按照今年5.1万个新能源指标计算,本市仍有约3万个新能源汽车指标持有者观望,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2017北京新能源汽车促销节”由市商务委主办,北京东方广场有限公司、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协办,北京商报社承办,活动在北京东方广场和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同步展开,持续到7月2日,集结了20个品牌、近40款纯电动车,让消费者以更加优惠的价格买到新能源汽车。
据介绍,促销节共汇集了近40款纯电动车,包括北汽新能源EV160、比亚迪秦e5、长安新逸动EV、知豆D2等主流车型。不仅有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参与,更有互联网造车企业入驻,让消费者感受别样“黑科技”。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均安排了专人推介产品,消费者可以试乘试驾。
“本市新能源汽车拥有量约为13万辆,其中老百姓购买成为主流,每增加10辆车中,有7辆车是私人购买。本市已建设8万台充电桩,其中1.4万台是公共充电桩。”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在促销节启动仪式上说。
“亲爱的乘客,此刻北京正被暴雨包围,我们知道您现在的出行需求很迫切,雨天行车不易,请您耐心等候车主”“雨后出门透透气,坐快车享快乐周末”。
最近一周,北京经历了几天阴雨后,在周末迎来晴天。滴滴出行App的提示变化,或像人们的心情写照一般,经历雨过天晴。
不过,深夜、高峰期、恶劣天气等特殊场景下的出行,似乎总是伴有“插曲”。作家六六近日发文称,自己和朋友使用滴滴乘车经常遇到加价,因为不加价时基本不需要用车,她把这种调价称为“瞎眼价格”。
滴滴方面,调取六六反馈的专车订单信息后则回应称,当时附近的空车严重供不应求,致使订单触发动态调价,拥堵导致时长费增加。动态调价加价的费用100%归司机所有,该机制意在鼓励司机克服拥堵、恶劣天气等困难出车。
经济学教授王福重从经济学角度肯定了这一机制的合理性。他表示,需求和供给都是价格的函数,受价格左右。当用车需求过大,涨价是一种正当的市场行为,否则不能解决迫切优先乘车的难题。
一个城市的出行,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目前网约车市场受政策影响,供给总量受限,尤以一线城市的缺口突出。
回想起曾经只能靠路边招手、打电话叫车的日子,网约车为市民提供了一种新的出行选择,尽管眼下难以完全满足全天候和特殊情况的出行需求,大众仍应对此多一份耐心与理解。
深夜、高峰期、坏天气出行多点理解
上周五(6月23日)晚6点多钟,晚高峰遇上北京下雨,当记者打开滴滴出行App准备叫车时,自动出现了一则弹窗通知,内容是暴雨天气给乘客的紧急出行提示。
当时看到这一弹窗内容,心里几乎咯噔了一下,想着怕是很难打到车了吧?但当记者抱着“试过再说”的心态叫车后,一分钟内便有司机接单然后致电确认上车位置。
等待车辆到达的几分钟里,记者随手点开弹窗提示后,发现除了写有“雨天行车不易,请您耐心等候车主”的温馨提醒,滴滴还给乘客支招如何通过共享低碳出行——“选择快车拼车、顺风车,一辆车坐更多人。风雨里共乘,让更多人都能回家。”此外,还实用地附上了快车拼车攻略。
众所周知,从最早只有出租车一种选择发展到现在,滴滴上已经有多种出行方式同时提供。选择变多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行需要、价格接受度等因素,自由选择不同定位的服务。并且,不论严寒酷暑还是恶劣天气,都可以提前在室内叫车。
多种出行方式中,专快车类服务,堪称提倡C2C分享经济模式的典型。然而就在近期,滴滴的专快车服务因动态调价机制引发讨论。事情的起因是,作家六六近日在其微博,发出了一篇标题为《滴滴这种流氓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的文章。
六六称,自己“背着大包打车回家,因只有3.8公里,(专车)无车接单。深夜的街头,孤立无援,咬牙跺脚扫了一辆小黄车上路,骑20多分钟到家,锻炼又省钱。”
她还提到,自己和朋友最近使用滴滴乘车经常遇到加价,甚至将这种加价称为“瞎眼价格”——下雨天加价、上下班高峰加价、近路加价、附近打车人多加价,并称“它不加价的时候,基本是你根本不需要车的时候。”
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也有乘客认为,碰上深夜、高峰期、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不管叫车的时效、价格甚至是结果是否称心,都需要多一点点耐心与理解。
特殊情况下的需求,即便换一个场景,也要有所取舍。就像深夜买东西,最近的超市已经关门,只能改为寻找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这种时候,距离、价格都已抵不过急需要买到的需求迫切。
经济学家解读网约车动态调价合理性
六六的这一发声,也得到了滴滴方面的回应。
“我们尝试还原当时订单的具体情况,核查文中的截图信息,发现订单的时间正值出行早高峰,系统预测总行程需花费42分钟,其中拥堵32分钟。当时发单附近半径3公里内共有289人通过滴滴叫车,对应的空车仅有56辆,属于严重的供不应求(上海本身也是全国运力最紧缺的一线城市),致使订单触发了动态调价,拥堵导致时长费增加。”
回应六六时,滴滴方面通过微博同时表示,由于之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没有和大家说明白为什么会发生动态调价,什么时候会发生动调,以及动调的钱都去哪儿了,希望借此机会一并说明。
其中的关键信息包括:动态调价是希望鼓励司机们克服拥堵、恶劣天气等困难接送乘客,补偿司机师傅的辛苦和可能额外担负的损失。并且,考虑到司机和乘客都在移动中,对匹配的时效性要求极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除了精准的调度算法,更需要市场调节的机制。
“在供需严重失衡时,动态调价可以最大化满足出行需求,平衡乘客和司机的权益。”这点随即得到了经济学专家的认可。
经济学教授王福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集中出行是形成早晚高峰的主因。高峰期,如果价格不上调必然造成出行拥挤,直接表现就是打车难、等待久。因此,说到底,打不到车,是低价或者与其他时段同样的价格导致的。一个常识是,需求和供给都是价格的函数,受价格左右。
那么在用车需求过大,不可能全部满足的情况下,让谁打到车,让谁暂时打不到车,由什么决定?王福重分析称,市场的办法是提高价格。因为价格一旦提高,出行需求不太急迫或认为价格超出预期的乘客,就会选择暂时不出行或者改选其他方式。剩下的就是愿意接受提高价格的人,这部分乘客认为,即使价格提高,打车依然值,或者比其他工具要好。换言之,如果依然拥挤,等待时间长,价格将继续提高,直到供求大体相等。这就是价格机制,市场作用的方式。
网约车总量受限感觉重回打车难?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方面强调,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动态调价加价的费用100%归司机所有,该平台分文不取。为了在引导运力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乘客的成本,其还对专快车动态加价都做了双重封顶:一是专快车加价不超过50%(即动调不超过1.5倍);二是最终加价金额,专车不超过59元,快车不超过29元。
王福重则提出,涨价的收益归滴滴司机,固然是有道理的,可以提高司机出车的积极性。否则,考虑到天气不好时的出行风险和高峰堵车,不满意的不仅是乘客还有司机。不过,即使收益不全归司机,甚至不归司机,这种涨价也是正当的市场行为,因为不涨价,就不能解决谁优先乘车的难题,这是根本问题所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亨利·费伯(Henry S. Farber)2015年的一项研究亦显示,下雨天难打车是市场供需不平衡带来的。
他收集了2009年到2013年期间,纽约8800名出租车司机的载客数据,将样本和中央公园每小时的降雨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下雨天出租车司机的每小时收入并没有显著增加,因为出租车乘客的单位乘车时间上升了4.8%,每小时的行车距离下降了2.4%,与晴天相比,单位时间内路上的出租车下降了7.1%。
不过,即便明确了在特定的出行期,动态调价符合市场经济原理、有其合理性。作为一名普通乘客,最关心的仍是,打车难问题到底有无解决办法?
关于这点,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目前网约车市场存在供给总量受限的症结,尤以一线城市的缺口大。
究其原因,早在网约车地方细则相继公布后,业内便预计,从业人员减少、车辆准入门槛抬高,必然推高成本,使得网约车平台无法为大众提供便利、实惠的移动出行服务,老百姓将重新面对打车难、打车贵的局面,供给减少而导致涨价不可避免。
某种程度上,六六口中近期在上海用滴滴叫车的“不顺”经历,便是这种连锁反应的体现。从乘客角度讲,可能没有了解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当自己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与心理预期有落差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情绪的宣泄。
满足多样化出行靠各方努力
有经常使用滴滴的乘客评论,网约车带给她的三大出行改变:一、还没出门就约上司机,算好时间,几乎每次都是自己和司机同时到小区门口,双方都节省大量时间;二、远在千里之外,就能帮年迈的爷爷奶奶打车,来去方便且放心;三、一次出远门参加考试,到的时候很晚了,打车打不到,不过加了几十块就有车过来了,解决了大问题。
记者也了解到,在网约车新政的要求下,大量不符合新政规定的车辆都不得已被很多平台清退,在供给减少的前提下,滴滴们一直不停地摸索和尝试,如何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体验,鼓励人们错峰出行,减轻高峰时段用车压力。
人的心情都有好有坏,何况天气和路况。一个小插曲是,“雨后出门透透气,坐快车享快乐周末”——北京连续几天的阴雨过后,打开滴滴出行App又有了新提示。
回想起曾经打车,除了路边招手就是打电话,如今不出门,动动手指就能提前叫好车,其实已是一种质变。而从服务效率和体验的进一步升级,只凭出行平台的努力远不够,少不了的司机和乘客的共同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