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ors Connect

有机肥,有机肥料官网 follow

@kc12112640

Followers0

Blogs552

Video0

Comments0

10-27-2016

土壤质地的分类及改良办法

 土壤质地不同,意味着土壤矿物质士粒的组成不同,可以说直接决定土壤肥力的高低,也决定土壤改良方法和农作物的种植。

    (一)砂质土壤
    这类土壤泛指与砂土性状相近的一类土壤,主要性状表现在:
    (1)砂粒含量高,颗粒粗,比表面积小,大孔隙数量多,故土壤通气透水性好,排水通畅,不易产生托水、内涝和上层滞水。
    (2)保水、持水、保肥性差,容易造成水肥流失。
    (3)土壤中原生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潜在养料含量少,有机物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4)壤升温和降温都很快,为热性士,对喜温作物,如花生、棉花、瓜类、块茎块根作物生长有利,但晚秋也容易造成霜冻。
    (5)耕性好,宜耕期长,耕后土壤松散、平整,无坷垃或土垡,耕作阻力小,耕后质量好。
    (6)土壤中毒害物质少。
    (7)发小苗,不发老苗,出苗快、齐、全。但因养分贫乏,容易造成作物中后期拖肥,早熟、早衰,适合种植花生、红薯、西瓜等块根、块茎类作物。
    这类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如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的山前平原以及各地河流两岸、滨海平原一带。

    (二)黏质土壤
    这类土壤中物理性黏粒的质量分数大于45%,包括黏土以及类似黏土性质的重壤土和部分中壤土。黏质土壤的主要性状如下:
    (1)颗粒细,孔隙小,通气透水不良,排水不畅,容易造成地表积水、滞水和内涝。
    (2)吸附能力强,吸水、持水、保水、保肥性能好。
    (3)以次生矿物为主,不仅本身养分含量高,而且吸附大量外来的养分离子,养分储量丰富,特别是K、Ca、Mg含量较多。
    (4)有机物质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5)土壤温度变化慢,早春气温低、土温不易回升,常常造成小麦返青晚,不利发苗,  故常把黏质土称为冷性上。
    (6)耕性差,耕作阻力大,耕作质量差,易起土坷垃或土垡,宜耕期也短。
    (7)由于大孔隙数量少,士壤经常处于还原性状态,容易积累一些有毒物质,危害作物的根系。
    (8)往往播种后出苗不全,出苗晚,长势弱,缺苗断垄现象严重,而到作物后期,水热条件合适,养分释放多,易出现徒长、贪青晚熟,俗称发老苗,不发小苗。小麦等禾谷类作物要求质地偏黏的土壤。

    (三)壤质土壤
    这类土壤在北方又称为二合土,其砂粒与黏粒的比例一般为6 :4左右,比较适中,大小孔隙比例分配较合理,故它兼有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克服了—者的不足之处,保水保肥,耕性好,土壤水、肥、气、热以及扎根条件协调,发小苗,又发老苗,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是农业上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
    这类土壤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河间平原以及河流两岸间冲积平原上。

    土壤质地的层次性
    由于成士母质本身的层次性和成土过程中物质的淋溶和淀积,以及人为耕作管理活动的影响,不仅表层(或耕层)土壤的质地有较大差别,在同一土壤上下层之间,土壤质地的粗细和厚度亦有很大差异,即土壤质地在土壤剖面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称为土壤质地面的层次性。
    成土母质为冲积物的土壤质地剖面层次复杂多样,有通体砂士型、通体黏土型、通体壤土型、上粗下细型(蒙金土)、上细下粗型、中间夹砂型和中间夹黏等类型。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表层土壤中的黏粒或细土粒随水向下移动,或因下层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使黏粒增多,致使上体下部在定深度黏粒增多,形成黏化层,导致上砂下黏的土壤质地剖面层次。经常不断的耕、耙、耱、中耕及农具的重压,也使土壤在耕层底下形成紧实的犁底层。
    不同的土层排列状况对土壤水分运动、养分保存或供给、根系下扎、耕性的好坏影响较大。一般以耕层为砂壤一轻壤,下层为中壤一重壤的土壤质地剖面层次构造较好(俗称为蒙金土),这样的层次排列具有托水托肥的优点,土壤通气透水,水、肥、气、热及扎根条件的调节能力强,耕作性状好,能为作物丰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评价土壤质好坏时,除了强调表层质地外,还应注意表层以下心土层和底土层的质地状况,有无障碍层次(如砾石层、砂礓层、黏土层、铁磐层、石膏层等)以及它们出现的深度和厚度。

    土壤质地的改良
    我国现有耕地中,因耕层过砂、过黏、夹砂、夹黏等土壤质地剖面层次构造不好,需要改良的中低产田面积很大,提高这些土壤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关系解决我国粮食的生产和供给。这些土壤的改良途径和措施,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循序渐进地进行。

    1、掺砂掺黏,客士调剂
    如果在砂土附近有黏上、胶泥土、河泥,可采用搬黏掺砂的办法;黏土附近有砂士、河沙,可采取搬砂压淤的办法,逐年客土改良,使之达到三泥七砂或四泥六砂的壤土范围。

    2、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
    如果砂土层下不深处有淤泥层,黏土层下不深处有砂土层,可以采用深翻或“大揭盖”,将黏、黏土层翻至表层,经耕、耙,使上下砂黏掺混,改变其土质。

    3、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
    洪水中所携带的淤泥是来自地表的肥沃土壤,养料丰富。将洪水有控制地引入农田,使淤泥沉积于砂土表层,既可增厚土层,改良质地,又能肥沃土壤,俗称“―年洪水三年肥”。“引洪漫砂”亦有改良黏质土的效果。

    4、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施入土壤中形成腐殖质,可增加砂土的黏结性,降低黏土的黏结性,促进土壤中团聚体的形成。大量施有机肥,不仅能增加土壤中的养分,而且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强其保水、保肥能力。因此施用有机肥对砂士或黏土都有改良作用。

    5、种树种草,培肥土壤
    种植耐瘠薄的草本植物,特别是豆科绿肥,如砂打旺、草木樨等,将其翻入土中既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同时由于绿肥扎根深,而且根系发达,能大大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通透性。在新开垦的土壤首先种植豆科作物,是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
 
    因地制宜,首先要了解土质地,这样才能选择适合的作物和改良办法。或者请看土壤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025 16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