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2019
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从不隐藏自己的攻击性
那些不会捍卫自己的人,
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主权?
那些总被当软柿子的人,
又是如何走入自毁和伤害别人的极端呢?
心理学上把试图释放攻击的动力,叫做攻击性。
这是一种人的本能。
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李军旗博士曾说过:“一个人的攻击性,如果不向外释放的话,就会转向攻击自己,没有第三个出口。”
当攻击性被认为是好的,被允许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学会如何合理地表达。
例如温和地拒绝别人、坚定地表达愤怒,合理地划清边界。
而当它被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不被允许的事情时,可能会有两个结果。
一个是转向自己。不断自我压抑和合理化,成了一个老好人和软柿子。边界不断被侵犯,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内心却直积压着负面的情绪。很多抑郁,就是这样产生了。
另一个结果,是不合理的释放,这将会带来巨大的摧毁或分裂。
之前看过一个很经典的电影《黑天鹅》。
女主角妮娜是个乖乖女。妈妈当年为了生下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并常常以这个理由干涉女儿的生活和决定,对她严加管控。她的表达是完全失效的。
小时候每次上芭蕾课前,她总哭着不愿进教室,但妈妈为了圆自己的芭蕾梦,一次次把她推进去;
有一次妈妈买了蛋糕,她开口说了一句现在不想吃,妈妈立马变了脸色,拿着蛋糕作势要往垃圾桶扔,吓得她赶紧道歉,立马一口口把蛋糕吞下去;
妈妈喜欢不时闯入她的房间,不让她的房门上锁,她需要隐私,但怕一说妈妈又变脸,不敢说。
直到竞选了芭蕾剧《黑天鹅》的主角,她的生活才发生了转折。
在这个剧里,她既要扮演优雅善良的白天鹅,又要扮演大胆火辣、敢爱敢恨的黑天鹅。
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很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问题:太乖、太假、不像是一个真实的人。始终没有释放自己的攻击性,跳不好黑天鹅。而不巧,她的竞争对手是一个敢于直面欲望、表达感受的人,所以她跳起黑天鹅非常有力量。在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之下,她为了找到黑天鹅的感觉,学着释放内心那股压抑太久的汹涌情绪。她开始表达自己。
在妈妈试图用放弃事业来绑架她时,她说:那份事业是 28 年前母亲自己放弃的,不必再提起;当妈妈再次进入她房间时,她关门夹住了妈妈的手,等妈妈痛得把手伸回去之后,她找了根棍子堵住了门;当妈妈觉得她最近太疯狂,帮她取消了《黑天鹅》的表演时,她告诉妈妈:她想去。在被阻止之后,她扭伤了妈妈的手,逃出那扇家门。
当压抑太久的攻击性一旦释放,便变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破坏力。她在表演前和竞争对手吵了一架,意外向竞争对手的肚子捅了一刀。等到了舞台结束,她看到自己血淋淋的肚子时,才发现那个充满攻击性的竞争对手,不过是自己分裂出的一个人格。
当一个人的攻击性从小被无限地压抑,他只能走向2个结局:
抑郁,或者摧毁。
若在这个轮回中,当他有幸觉察到一些不对劲,在往后的日子,他仍需要经历漫长的挫折和学习,才能成为活出不好惹的自己。
而最好的结果,是从小就能被允许释放自己。
曾有心理学家用一段优美的话,描述了攻击性流动的场景:
你攻击了我,而我带着爱容忍了你的攻击,还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
这意味着,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和允许,并经由我爱的目光,转化成了白色的生命力。
允许、接纳和理解,可以让带有破坏的攻击性,变成了积极的生命力。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女儿有一天发现自己心爱的梧桐树要被锯掉,她赶紧爬到树上迟迟不肯下来,一直在抗议。
但梧桐树是合法被砍,下面的工人不断发出警告:再不下来就直接锯树了。
爸爸担心女儿的安全,爬上了树,严肃地告诉她,他知道她很舍不得这棵树,但为了安全,她现在必须下来。
女儿最后不得不下了树,终日郁郁寡欢。
几天后,爸爸画了一幅梧桐树,放在她的房间里。女儿看到画之后非常惊喜,失落的内心有了新的寄托,悲伤的心情也逐渐缓解了。
爸爸的举动教会了她两件事情:
即使情绪再汹涌,也不能以自我伤害 / 伤害别人的方式去表达;
即使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也要去表达,起码情绪能被看到和释放。
在不舒服的时候,能站出来说,合理地争取权益,接受客观的不可得。
这可比简单的压抑和懂事,要健康多了。
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主权?
那些总被当软柿子的人,
又是如何走入自毁和伤害别人的极端呢?
心理学上把试图释放攻击的动力,叫做攻击性。
这是一种人的本能。
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李军旗博士曾说过:“一个人的攻击性,如果不向外释放的话,就会转向攻击自己,没有第三个出口。”
当攻击性被认为是好的,被允许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学会如何合理地表达。
例如温和地拒绝别人、坚定地表达愤怒,合理地划清边界。
而当它被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不被允许的事情时,可能会有两个结果。
一个是转向自己。不断自我压抑和合理化,成了一个老好人和软柿子。边界不断被侵犯,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内心却直积压着负面的情绪。很多抑郁,就是这样产生了。
另一个结果,是不合理的释放,这将会带来巨大的摧毁或分裂。
之前看过一个很经典的电影《黑天鹅》。
女主角妮娜是个乖乖女。妈妈当年为了生下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并常常以这个理由干涉女儿的生活和决定,对她严加管控。她的表达是完全失效的。
小时候每次上芭蕾课前,她总哭着不愿进教室,但妈妈为了圆自己的芭蕾梦,一次次把她推进去;
有一次妈妈买了蛋糕,她开口说了一句现在不想吃,妈妈立马变了脸色,拿着蛋糕作势要往垃圾桶扔,吓得她赶紧道歉,立马一口口把蛋糕吞下去;
妈妈喜欢不时闯入她的房间,不让她的房门上锁,她需要隐私,但怕一说妈妈又变脸,不敢说。
直到竞选了芭蕾剧《黑天鹅》的主角,她的生活才发生了转折。
在这个剧里,她既要扮演优雅善良的白天鹅,又要扮演大胆火辣、敢爱敢恨的黑天鹅。
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很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问题:太乖、太假、不像是一个真实的人。始终没有释放自己的攻击性,跳不好黑天鹅。而不巧,她的竞争对手是一个敢于直面欲望、表达感受的人,所以她跳起黑天鹅非常有力量。在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之下,她为了找到黑天鹅的感觉,学着释放内心那股压抑太久的汹涌情绪。她开始表达自己。
在妈妈试图用放弃事业来绑架她时,她说:那份事业是 28 年前母亲自己放弃的,不必再提起;当妈妈再次进入她房间时,她关门夹住了妈妈的手,等妈妈痛得把手伸回去之后,她找了根棍子堵住了门;当妈妈觉得她最近太疯狂,帮她取消了《黑天鹅》的表演时,她告诉妈妈:她想去。在被阻止之后,她扭伤了妈妈的手,逃出那扇家门。
当压抑太久的攻击性一旦释放,便变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破坏力。她在表演前和竞争对手吵了一架,意外向竞争对手的肚子捅了一刀。等到了舞台结束,她看到自己血淋淋的肚子时,才发现那个充满攻击性的竞争对手,不过是自己分裂出的一个人格。
当一个人的攻击性从小被无限地压抑,他只能走向2个结局:
抑郁,或者摧毁。
若在这个轮回中,当他有幸觉察到一些不对劲,在往后的日子,他仍需要经历漫长的挫折和学习,才能成为活出不好惹的自己。
而最好的结果,是从小就能被允许释放自己。
曾有心理学家用一段优美的话,描述了攻击性流动的场景:
你攻击了我,而我带着爱容忍了你的攻击,还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
这意味着,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和允许,并经由我爱的目光,转化成了白色的生命力。
允许、接纳和理解,可以让带有破坏的攻击性,变成了积极的生命力。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女儿有一天发现自己心爱的梧桐树要被锯掉,她赶紧爬到树上迟迟不肯下来,一直在抗议。
但梧桐树是合法被砍,下面的工人不断发出警告:再不下来就直接锯树了。
爸爸担心女儿的安全,爬上了树,严肃地告诉她,他知道她很舍不得这棵树,但为了安全,她现在必须下来。
女儿最后不得不下了树,终日郁郁寡欢。
几天后,爸爸画了一幅梧桐树,放在她的房间里。女儿看到画之后非常惊喜,失落的内心有了新的寄托,悲伤的心情也逐渐缓解了。
爸爸的举动教会了她两件事情:
即使情绪再汹涌,也不能以自我伤害 / 伤害别人的方式去表达;
即使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也要去表达,起码情绪能被看到和释放。
在不舒服的时候,能站出来说,合理地争取权益,接受客观的不可得。
这可比简单的压抑和懂事,要健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