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2017
无锡汽车垫资
无锡汽车垫资170-5293-1995龙小姐、外地车、按揭车都不押车,最快一小时放款
今晚,“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开幕式将在成都市华侨城大剧院举行。作为本届电影节序章,活动将以“文明之约”为核心理念,通过“文明——时间的礼物”、“电影——全球的共享”、“创新——世界的未来”三个篇章,分享和融通电影的精华,彰显五个金砖国家电影文化的新视野、新格局。
20:15,开幕式将在电影频道、四川卫视和成都电视台并机直播。
开幕式总导演段嵘,曾担纲多届北京卫视春晚的总导演,还担任了2016年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总导演。据段嵘介绍,开幕式节目创作秉持国际化视野,将中国传统经典艺术进行多元化的视觉包装,又融入举办地四川的艺术特色。开场节目《文明之约》将以光影为名片,向全世界传递时光的礼物;《青花中国风》肩上芭蕾唯美浪漫,诉说国韵情怀;《群英荟萃》把国粹京剧与特色川剧完美勾连,展开一幅大美画卷。而李玉刚与俄罗斯女歌手安瑞娜·德姆斯金混搭表演,联袂演绎一段跨越国界、语言、文化的视听传奇。
“金砖国家电影节是国际化的活动,又在四川举办,所以选了《康定情歌》。”段嵘还透露,在开场节目中,古蜀文明、峨眉山、熊猫等极具四川特色的文化元素将华丽亮相。
在开幕式上,导演陆川,著名演员周冬雨、韩庚、董子健,著名歌手李宇春等会担任本届电影节的“电影使者”,重磅推出本届电影节的10部参赛影片。作为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谢飞将和金砖国家的评委们一同亮相,见证金砖国家优秀电影走向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由贾樟柯等五位金砖国家导演共同完成的影片《时间去哪儿了?》跨越时间和空间全球首映,向世界展示金砖电影人的情怀和梦想。开幕式还将和大家分享参加金砖五国电影节展映的经典影片,在时间与文明的回响中,唤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仰望灿烂星空之际,开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
据了解,6月27日晚,本届电影节的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将在成都市东郊记忆演艺中心举行。闭幕式以“文明共享”为核心理念,通过“欢聚共享”、“光影追梦”、“相约未来”三个篇章,以电影和合作双线索,展现五国文明共享、文明共融的主题。闭幕式上将揭晓本届电影节六大奖项。电影人谢芳、雷恪生、张光北、郑恺等将出席闭幕式活动。
45家影院53块银幕,让近500部中外电影合理安排展映1500多场,负责上述排片工作的,是一位叫王佳彦的“大神”。
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各个板块中,电影展映单元无疑最受影迷欢迎,而在这一年一度观影狂欢的背后,是包括王佳彦在内一大批电影节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
通盘考虑各种因素和海量信息,排片是技术也是艺术
“我每天必是第一个来,静静的清晨有利于工作。我的任务就是让500多部中外电影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责任重于泰山,老夫不敢怠慢,此时唯我最大……”这是微博名“四眼老王”的王佳彦在电影节开幕前发的一条微博。
每年6月,负责影展排片工作的老王就会变成“网红”。有影迷天天刷他的微博,要求早点公布排片表;也有影迷跑来留言,呼吁增加放映场次。影迷们关注的这些环节,都属于王佳彦的工作范畴。
自2000年起,退休后的老王开始专门负责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排片工作,成为公认的排片“老法师”。在老王眼中,排片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是最简单的活,也是最复杂的活。“我追求完美,片子要排得漂亮,就得花心思。”王佳彦说。
一间普通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各种颜色标注的影厅信息表,老王坐在电脑前,一遍遍梳理表格中的排片信息。一个人到底要怎么排1500多场次,这绝非简单的填空游戏。首要原则是根据拷贝与放映设施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比如影厅大小、设备情况、地理位置等。其次,要排得更合理,就要考虑更多,“要注意周边影院的距离,影迷从这一场赶去下一场,时间够不够等问题。”
对一个电影节而言,排片还有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金爵奖参赛片的观众见面会安排在哪个影厅合适?一家影院的影片有没有相对平均与丰富而不是一天全放某一类电影?
各种因素、海量信息,似乎无穷尽的排列组合和无法阻止的各种突发情况,所有这些,都需要王佳彦安排、权衡。也因此,这么多年来,电影节的排片,始终由王佳彦一人完成。不是人手不够,而在于这几乎是一项瞬息万变的工作,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如果多人同时在后台系统进行排片操作,倒更容易出现各种不可控制的偏差。
每年电影节,老王的排片表一公布,就意味着影迷一年一度的观影盛宴将开启。
经历20届上影节的发展变革,见证中国电影迎来黄金时代
6月11日,影迷们翘首期盼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首日。上午8点,电影节开启线上线下同时售票,到中午12点,有360多个展映场次的电影票已经售罄。
老王挺喜欢在现场和这些购票的影迷们交流,听听影迷们的诉求和喜好。“很多人和我打招呼,其实我也不认识他们,但我都尽可能回答大家的问题。影迷这个群体是很可爱的,很多时候,他们是专家,我要向他们学习。”
这是老王谦虚了。王佳彦一直在电影圈内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参与电影节筹备工作。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当年即获国务院批准。经过一年半的筹备,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3年10月举办,至今已是第二十届。今年68岁的王佳彦完完整整经历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展与变革。
“从第一届参加展映的8家影院到现在的45家影院,第一届辛辛苦苦找来167部影片,今年是从2000多部报名影片中精挑细选出498部影片。当年谁能想到,我们的电影节也能办得这么好。”王佳彦感慨。老王还记得,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是他和同事们在电影院的会议室里搭起来的。寥寥数个展台、几张桌椅,上影厂、北影厂、八一厂,还有唯一一家来自海外的片商。
第一届虽然市场不大、展映片不多,但圆了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电影节结束时,导演吴贻弓掉了眼泪。”王佳彦回忆。举办第二届时,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国际制片人协会评为A类电影节。
而老影迷们都还记得,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片带来的空前冲击。当时国内影院能看到的外国片寥寥无几,电影节一口气提供了数十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大片,甚至包括难得一见的欧洲艺术片。整整一年之后,由美国演员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才作为第一部进口大片正式进入中国影院。
20多年后,当时大力提倡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影节”的电影人们,包括孙道临、谢晋在内的不少人已离我们远去。而一届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陪伴着中国电影慢慢走出低谷,迎来电影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电影票,还需要手写片名。”老王感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进步,也是这个时代的进步。
希望让更多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好电影
这些年来,随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繁荣,老王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王佳彦笑称自己是“世界排片第一人”,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节有这么多影院参与展映,有这么多需要通盘考虑的排片因素。比如今年,他在10天时间里排映1500多场电影与观众见面,这样的难度和压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而这样的排片机会,也不是其他任何地方可以遇到的。
对世界各大电影节,老王有自己的看法。他去过很多电影节,包括戛纳、柏林、东京、夏威夷、蒙特利尔等,总觉得没有哪一个电影节在电影展映上做得比上海国际电影节更好。的确,如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全世界观影人数最多、放映场次最多的电影节。每年6月份的第三周,已经成为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影迷的节日,甚至吸引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影迷慕名而来。
这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色所在。与其他国际知名电影节相比,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注重专业、行业、产业的同时,更将自身定位为“市民的节日”“大众的节日”。每年,电影节都广开大门,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国而不仅仅是电影大国的影片报名参赛参展,让平日难得一见的各国风情通过银幕淋漓展现。而上海也一直保持着全国拥有影院数和银幕数最多的城市的地位。这座城市与电影节之间,正是一种“水涨船高”的互相成就。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发展所肩负起的一种责任。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本届电影节现场所表示的那样,“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有一种自然生成的效应,就是它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文化胸怀,以更加积极的合作态度来和世界各国优质电影资源进行合作,目的也是推动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
对王佳彦而言,这种多样化的宗旨,直接决定了他在这个数字化席卷而来的时代仍然坚持着胶片拷贝时代的排片特点,不重复场次、不重复时间、不重复地点,而不单单以大数据来决定影片排片多寡。很多人会问,你在一家电影院为什么不能多排一场?对此,老王总回答:希望让更多的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一部好的电影。
老王自己是影迷,年年给电影节排片,却从来不肯推荐影片。他总笑着说,“不推荐,不推荐。每个人喜好不同,审美不同,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电影。”
“来来来,发工资”、“下半个月的生活费有着落啦”……昨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水电职院”)食堂三楼创业园329室内挤满了学生,该校2016级毕业生、重庆智川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红岩正给在他公司兼职的学弟学妹们发工资。少则五六百、多则两三千,发工资的仪式,让学弟学妹们感受成就感,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创业的满足感。像李红岩这样创业的学生,在重庆水电职院还有很多,他们有想法,学校有政策,他们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正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还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能力。水电职院党委书记陈邦尚表示:“学院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动力,明确要求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在水电职院院长吴松看来,创新创业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更是为了学生自身发展,服务重庆的区域经济。
据水电职院副院长王顺克介绍,水电职院现有大学生创业园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并已成功入驻30个孵化项目和16个培育项目。正在加紧建设4800㎡的集科研、教研、训练、孵化于一体且功能齐全的众创空间,新园区将于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学院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线上线下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成立了覆盖全院三分之二学生的创新创业协会,每年遴选一批孵化项目和培育项目,学院组织专门教师指导学生创业项目,确保同学们的创业梦想能付诸实践。
设立专项资金培训创业导师 专业师资为创业护航
“创业过程中比较艰辛,一开始因为自己的经营不善导致公司开始亏空,是水利工程系梁老师用准备买房的钱私人垫资为公司度过难关;学院对我们进行公司经营方面的培训,学院和老师的帮助让我度过了几次创业过程中很大的挫折。”已经毕业的李红岩回忆起在校时期的创业经历时说。
据王顺克副院长介绍,学院主要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学院正着力打造以专业为特色,以行业为优势,集教学、培训、孵化为一体的创业示范基地。学院在2015年底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任小组长,统筹管理全院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聘请校内外有丰富创业工作经验的企业家,组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专家咨询和指导教师。
据了解,学院设立50万专项资金用于创业导师的专业培训。组建一支60人规模的由校内专职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和外聘导师组成的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并建立对应的聘任、考核和评价制度。学院去年安排20名教师赴北京培训,学院还聘请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创业导师。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直接挂钩相关指导老师、辅导员、教学系部的相应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
“这支专业的导师团队中80%人员实际参与了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工作。”王顺克副院长介绍。副教授常允艳老师指导的重庆拓达测绘有限责任公司已达成与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合作意向,完成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创业指导师胡远芬指导的“城口野生土蜂蜜”大学生创业项目,目前已注册经营并被城口政府纳入典型微企做宣传,年利润约50万元。
普适教育重点培养
专业教育促学生成长
四川广元小伙张恒,是水电职院水利系大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同系师兄创办的教育咨询公司里兼职,负责外联,主要是和客户对接,从大一到现在,便再没伸手向父母要生活费。据他介绍,刚上大学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十分腼腆的人,只要是跟陌生人说话就会脸红,现在就算是面对陌生人,也能侃侃而谈。他将自己的改变和成长归功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开展了覆盖全校的创新创业普适教育,并针对创业积极的学生开展创业骨干培训营,开展50人规模的创业精英培训班,旨在重点培训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电职院吴松院长介绍。学院每年投资不少于100万元与著名教育机构万学集团开展合作,辅助学院建设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互联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
据了解,学院还专门设置创新创业培训学院,主要负责全院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拓展训练、负责组织年度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遴选孵化园培训项目,创办运行“创客沙龙·半月谈”论坛,目前已经举办33期创客沙龙。 不仅课上教授创新创业知识,课下的创新创业社团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模拟和实战的机会。学院成立了覆盖全院三分之二学生的创新创业协会,广泛吸收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或创新创业爱好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讲坛、创新创业辅导培训,积极搭建各类对话交流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
投资700万建设众创空间
专项资金服务创客团队
目前,水电职院已拥有创业示范基地与众创空间融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初具规模,基地内各类办公桌椅、电脑等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将逐渐完善,并已有22个入驻项目完成工商注册。
咖啡书屋、创业体验区、路演厅、创业街、跳蚤市场……一站式服务功能齐全,这是水电职院目前投资700多万元正在建设的众创空间,共计4800平米,多要素构成的富有水文化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即将在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
“学院将创新创业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保证足额及时到位,作为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专门设置每年100万元扶持基金,并设立30万办公经费。每个入驻孵化园的创业项目每年将给予2万元的帮扶基金。”水电职院学工部部长陈卫国表示。
据陈部长介绍,近年来,学校借助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项目来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学校每年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激发学生广泛开展项目立项训练。2015年7月,由该校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以“城口县野生土蜂蜜销售项目”参加“中国创翼”(2015)青年创业创新大赛,荣获“银翼”奖。2015年7月,学院招生就业处和院团委共同推出的创业项目“孟家湾土蜂蜜”顺利通过初赛、复赛,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西南片区总决赛。2016年6月,该校创业团队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中获得2个金奖,三个铜奖的佳绩。该校建筑工程系在读大三学生盛书苇众筹40万办稻草节,接待了超过2万名游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闲来无事,读书看报,无意间看见这样一则充满哲理的笑话:说一个年轻人搭出租车去外地出差,一路上非常不顺,接连遇到好几个红灯,眼看就要到目的地了,却又遇上红灯,而且长达90秒的等候,年轻人不免牢骚满腹地责骂道:“唉,今天真是倒霉透顶了,一路红灯,老是最后一名差一步!”这时,旁边的老司机淡然一笑道:“小伙子,我觉得一点也不倒霉,老天很公平,你要这样想,今天这一路上,绿灯亮起时我们总是第一个走啊!”听完老司机的话,让人堵塞拥挤的心不由猛地明亮宽敞了起来,想必小伙子心里的怨气也会削减不少,而能脱口而出如此睿智的回答,如果不是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豁达,又岂能顿悟?
这,就是生活的智慧。老司机只是稍微让思维转了个弯,便让黯淡的生活有了另一番明媚的景象。
一个朋友,“元旦”假期来我所在的城市游玩,电话里,他信誓旦旦地告诉我说火车下午六点到,于是,我五点半就赶往火车站接人,可是紧等慢等,都六点半了火车也没到,我焦急得直跺脚,心里烦躁极了,最后,火车竟晚点了整整一个小时。看见朋友风尘仆仆地从出站口走出来,我正准备先骂几句牢骚话替他解气呢,哪知,朋友却兴奋地寒暄道:“呵呵,这次又赚铁道部便宜了,只掏了8个小时的钱却坐了9个小时的火车。”我一愣,半晌,才平静下来。
说实话,我很钦佩这个朋友,羡慕他有如此乐观的心态,只是机智地让思维转了个弯,不仅使自己一路的舟车劳顿消失无遗,也使我这个接车人心中的怨愤减轻不少。
翌日,陪这位朋友去市里最繁华的钟鼓楼广场转悠。由于是节假日,游人很多,各商家卖场也是乘机大肆做宣传,走了不到100米,手中便塞满了五花八门的促销广告单,正寻思着找个垃圾桶把废纸扔了,冷不防发现前面路旁正放着两个敞口的**袋,里面装满了杂物,遂把手中的广告单页丢了进去。本以为这是广场环卫部门临时准备的应急垃圾桶,猛然发现旁边一个农民工模样的中年男人对我点头致谢——原来,这是一个拾荒人的“智慧创举”。
惊叹之余,不免赞赏起他来:同样是捡垃圾,在别的拾荒者四处奔波甚至躬身伸手去掏肮脏垃圾桶的时候,他却巧妙地让思维转了个弯,变被动为主动,收获亦比别人多得多。
说实话,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常见的小事,可是由于事情的主人公让思维转了一个弯,给生活加入了智慧,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也使我们这些局外人有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悟。
我们常常感叹压力太大,生活很累;喟叹命运对自己不济,社会对自己不公,殊不知,有时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我们能给生活加入智慧,让思维转个弯,便能柳暗花明,获得另一番蔚蓝的天空。
至今都很喜欢这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它很好地诠释了思维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人生大势,成败与否,在乎一心。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思维和理念来决定自己的生活状态,并诠释将来的成功、失败或者命运。
一直以来,我以为美丽的东西当如花之玫瑰,马之赤兔,人之西施,却不曾想到,原来,生活的智慧也能如此美丽动人!
今晚,“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开幕式将在成都市华侨城大剧院举行。作为本届电影节序章,活动将以“文明之约”为核心理念,通过“文明——时间的礼物”、“电影——全球的共享”、“创新——世界的未来”三个篇章,分享和融通电影的精华,彰显五个金砖国家电影文化的新视野、新格局。
20:15,开幕式将在电影频道、四川卫视和成都电视台并机直播。
开幕式总导演段嵘,曾担纲多届北京卫视春晚的总导演,还担任了2016年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总导演。据段嵘介绍,开幕式节目创作秉持国际化视野,将中国传统经典艺术进行多元化的视觉包装,又融入举办地四川的艺术特色。开场节目《文明之约》将以光影为名片,向全世界传递时光的礼物;《青花中国风》肩上芭蕾唯美浪漫,诉说国韵情怀;《群英荟萃》把国粹京剧与特色川剧完美勾连,展开一幅大美画卷。而李玉刚与俄罗斯女歌手安瑞娜·德姆斯金混搭表演,联袂演绎一段跨越国界、语言、文化的视听传奇。
“金砖国家电影节是国际化的活动,又在四川举办,所以选了《康定情歌》。”段嵘还透露,在开场节目中,古蜀文明、峨眉山、熊猫等极具四川特色的文化元素将华丽亮相。
在开幕式上,导演陆川,著名演员周冬雨、韩庚、董子健,著名歌手李宇春等会担任本届电影节的“电影使者”,重磅推出本届电影节的10部参赛影片。作为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谢飞将和金砖国家的评委们一同亮相,见证金砖国家优秀电影走向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由贾樟柯等五位金砖国家导演共同完成的影片《时间去哪儿了?》跨越时间和空间全球首映,向世界展示金砖电影人的情怀和梦想。开幕式还将和大家分享参加金砖五国电影节展映的经典影片,在时间与文明的回响中,唤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仰望灿烂星空之际,开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
据了解,6月27日晚,本届电影节的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将在成都市东郊记忆演艺中心举行。闭幕式以“文明共享”为核心理念,通过“欢聚共享”、“光影追梦”、“相约未来”三个篇章,以电影和合作双线索,展现五国文明共享、文明共融的主题。闭幕式上将揭晓本届电影节六大奖项。电影人谢芳、雷恪生、张光北、郑恺等将出席闭幕式活动。
45家影院53块银幕,让近500部中外电影合理安排展映1500多场,负责上述排片工作的,是一位叫王佳彦的“大神”。
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各个板块中,电影展映单元无疑最受影迷欢迎,而在这一年一度观影狂欢的背后,是包括王佳彦在内一大批电影节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
通盘考虑各种因素和海量信息,排片是技术也是艺术
“我每天必是第一个来,静静的清晨有利于工作。我的任务就是让500多部中外电影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责任重于泰山,老夫不敢怠慢,此时唯我最大……”这是微博名“四眼老王”的王佳彦在电影节开幕前发的一条微博。
每年6月,负责影展排片工作的老王就会变成“网红”。有影迷天天刷他的微博,要求早点公布排片表;也有影迷跑来留言,呼吁增加放映场次。影迷们关注的这些环节,都属于王佳彦的工作范畴。
自2000年起,退休后的老王开始专门负责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排片工作,成为公认的排片“老法师”。在老王眼中,排片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是最简单的活,也是最复杂的活。“我追求完美,片子要排得漂亮,就得花心思。”王佳彦说。
一间普通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各种颜色标注的影厅信息表,老王坐在电脑前,一遍遍梳理表格中的排片信息。一个人到底要怎么排1500多场次,这绝非简单的填空游戏。首要原则是根据拷贝与放映设施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比如影厅大小、设备情况、地理位置等。其次,要排得更合理,就要考虑更多,“要注意周边影院的距离,影迷从这一场赶去下一场,时间够不够等问题。”
对一个电影节而言,排片还有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金爵奖参赛片的观众见面会安排在哪个影厅合适?一家影院的影片有没有相对平均与丰富而不是一天全放某一类电影?
各种因素、海量信息,似乎无穷尽的排列组合和无法阻止的各种突发情况,所有这些,都需要王佳彦安排、权衡。也因此,这么多年来,电影节的排片,始终由王佳彦一人完成。不是人手不够,而在于这几乎是一项瞬息万变的工作,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如果多人同时在后台系统进行排片操作,倒更容易出现各种不可控制的偏差。
每年电影节,老王的排片表一公布,就意味着影迷一年一度的观影盛宴将开启。
经历20届上影节的发展变革,见证中国电影迎来黄金时代
6月11日,影迷们翘首期盼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首日。上午8点,电影节开启线上线下同时售票,到中午12点,有360多个展映场次的电影票已经售罄。
老王挺喜欢在现场和这些购票的影迷们交流,听听影迷们的诉求和喜好。“很多人和我打招呼,其实我也不认识他们,但我都尽可能回答大家的问题。影迷这个群体是很可爱的,很多时候,他们是专家,我要向他们学习。”
这是老王谦虚了。王佳彦一直在电影圈内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参与电影节筹备工作。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当年即获国务院批准。经过一年半的筹备,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3年10月举办,至今已是第二十届。今年68岁的王佳彦完完整整经历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展与变革。
“从第一届参加展映的8家影院到现在的45家影院,第一届辛辛苦苦找来167部影片,今年是从2000多部报名影片中精挑细选出498部影片。当年谁能想到,我们的电影节也能办得这么好。”王佳彦感慨。老王还记得,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是他和同事们在电影院的会议室里搭起来的。寥寥数个展台、几张桌椅,上影厂、北影厂、八一厂,还有唯一一家来自海外的片商。
第一届虽然市场不大、展映片不多,但圆了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电影节结束时,导演吴贻弓掉了眼泪。”王佳彦回忆。举办第二届时,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国际制片人协会评为A类电影节。
而老影迷们都还记得,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片带来的空前冲击。当时国内影院能看到的外国片寥寥无几,电影节一口气提供了数十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大片,甚至包括难得一见的欧洲艺术片。整整一年之后,由美国演员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才作为第一部进口大片正式进入中国影院。
20多年后,当时大力提倡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影节”的电影人们,包括孙道临、谢晋在内的不少人已离我们远去。而一届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陪伴着中国电影慢慢走出低谷,迎来电影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电影票,还需要手写片名。”老王感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进步,也是这个时代的进步。
希望让更多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好电影
这些年来,随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繁荣,老王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王佳彦笑称自己是“世界排片第一人”,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节有这么多影院参与展映,有这么多需要通盘考虑的排片因素。比如今年,他在10天时间里排映1500多场电影与观众见面,这样的难度和压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而这样的排片机会,也不是其他任何地方可以遇到的。
对世界各大电影节,老王有自己的看法。他去过很多电影节,包括戛纳、柏林、东京、夏威夷、蒙特利尔等,总觉得没有哪一个电影节在电影展映上做得比上海国际电影节更好。的确,如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全世界观影人数最多、放映场次最多的电影节。每年6月份的第三周,已经成为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影迷的节日,甚至吸引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影迷慕名而来。
这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色所在。与其他国际知名电影节相比,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注重专业、行业、产业的同时,更将自身定位为“市民的节日”“大众的节日”。每年,电影节都广开大门,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国而不仅仅是电影大国的影片报名参赛参展,让平日难得一见的各国风情通过银幕淋漓展现。而上海也一直保持着全国拥有影院数和银幕数最多的城市的地位。这座城市与电影节之间,正是一种“水涨船高”的互相成就。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发展所肩负起的一种责任。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本届电影节现场所表示的那样,“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有一种自然生成的效应,就是它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文化胸怀,以更加积极的合作态度来和世界各国优质电影资源进行合作,目的也是推动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
对王佳彦而言,这种多样化的宗旨,直接决定了他在这个数字化席卷而来的时代仍然坚持着胶片拷贝时代的排片特点,不重复场次、不重复时间、不重复地点,而不单单以大数据来决定影片排片多寡。很多人会问,你在一家电影院为什么不能多排一场?对此,老王总回答:希望让更多的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一部好的电影。
老王自己是影迷,年年给电影节排片,却从来不肯推荐影片。他总笑着说,“不推荐,不推荐。每个人喜好不同,审美不同,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电影。”
“来来来,发工资”、“下半个月的生活费有着落啦”……昨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水电职院”)食堂三楼创业园329室内挤满了学生,该校2016级毕业生、重庆智川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红岩正给在他公司兼职的学弟学妹们发工资。少则五六百、多则两三千,发工资的仪式,让学弟学妹们感受成就感,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创业的满足感。像李红岩这样创业的学生,在重庆水电职院还有很多,他们有想法,学校有政策,他们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正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还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能力。水电职院党委书记陈邦尚表示:“学院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动力,明确要求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在水电职院院长吴松看来,创新创业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更是为了学生自身发展,服务重庆的区域经济。
据水电职院副院长王顺克介绍,水电职院现有大学生创业园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并已成功入驻30个孵化项目和16个培育项目。正在加紧建设4800㎡的集科研、教研、训练、孵化于一体且功能齐全的众创空间,新园区将于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学院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线上线下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成立了覆盖全院三分之二学生的创新创业协会,每年遴选一批孵化项目和培育项目,学院组织专门教师指导学生创业项目,确保同学们的创业梦想能付诸实践。
设立专项资金培训创业导师 专业师资为创业护航
“创业过程中比较艰辛,一开始因为自己的经营不善导致公司开始亏空,是水利工程系梁老师用准备买房的钱私人垫资为公司度过难关;学院对我们进行公司经营方面的培训,学院和老师的帮助让我度过了几次创业过程中很大的挫折。”已经毕业的李红岩回忆起在校时期的创业经历时说。
据王顺克副院长介绍,学院主要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学院正着力打造以专业为特色,以行业为优势,集教学、培训、孵化为一体的创业示范基地。学院在2015年底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任小组长,统筹管理全院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聘请校内外有丰富创业工作经验的企业家,组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专家咨询和指导教师。
据了解,学院设立50万专项资金用于创业导师的专业培训。组建一支60人规模的由校内专职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和外聘导师组成的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并建立对应的聘任、考核和评价制度。学院去年安排20名教师赴北京培训,学院还聘请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创业导师。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直接挂钩相关指导老师、辅导员、教学系部的相应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
“这支专业的导师团队中80%人员实际参与了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工作。”王顺克副院长介绍。副教授常允艳老师指导的重庆拓达测绘有限责任公司已达成与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合作意向,完成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创业指导师胡远芬指导的“城口野生土蜂蜜”大学生创业项目,目前已注册经营并被城口政府纳入典型微企做宣传,年利润约50万元。
普适教育重点培养
专业教育促学生成长
四川广元小伙张恒,是水电职院水利系大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同系师兄创办的教育咨询公司里兼职,负责外联,主要是和客户对接,从大一到现在,便再没伸手向父母要生活费。据他介绍,刚上大学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十分腼腆的人,只要是跟陌生人说话就会脸红,现在就算是面对陌生人,也能侃侃而谈。他将自己的改变和成长归功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开展了覆盖全校的创新创业普适教育,并针对创业积极的学生开展创业骨干培训营,开展50人规模的创业精英培训班,旨在重点培训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电职院吴松院长介绍。学院每年投资不少于100万元与著名教育机构万学集团开展合作,辅助学院建设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互联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
据了解,学院还专门设置创新创业培训学院,主要负责全院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拓展训练、负责组织年度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遴选孵化园培训项目,创办运行“创客沙龙·半月谈”论坛,目前已经举办33期创客沙龙。 不仅课上教授创新创业知识,课下的创新创业社团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模拟和实战的机会。学院成立了覆盖全院三分之二学生的创新创业协会,广泛吸收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或创新创业爱好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讲坛、创新创业辅导培训,积极搭建各类对话交流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
投资700万建设众创空间
专项资金服务创客团队
目前,水电职院已拥有创业示范基地与众创空间融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初具规模,基地内各类办公桌椅、电脑等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将逐渐完善,并已有22个入驻项目完成工商注册。
咖啡书屋、创业体验区、路演厅、创业街、跳蚤市场……一站式服务功能齐全,这是水电职院目前投资700多万元正在建设的众创空间,共计4800平米,多要素构成的富有水文化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即将在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
“学院将创新创业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保证足额及时到位,作为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专门设置每年100万元扶持基金,并设立30万办公经费。每个入驻孵化园的创业项目每年将给予2万元的帮扶基金。”水电职院学工部部长陈卫国表示。
据陈部长介绍,近年来,学校借助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项目来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学校每年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激发学生广泛开展项目立项训练。2015年7月,由该校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以“城口县野生土蜂蜜销售项目”参加“中国创翼”(2015)青年创业创新大赛,荣获“银翼”奖。2015年7月,学院招生就业处和院团委共同推出的创业项目“孟家湾土蜂蜜”顺利通过初赛、复赛,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西南片区总决赛。2016年6月,该校创业团队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中获得2个金奖,三个铜奖的佳绩。该校建筑工程系在读大三学生盛书苇众筹40万办稻草节,接待了超过2万名游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闲来无事,读书看报,无意间看见这样一则充满哲理的笑话:说一个年轻人搭出租车去外地出差,一路上非常不顺,接连遇到好几个红灯,眼看就要到目的地了,却又遇上红灯,而且长达90秒的等候,年轻人不免牢骚满腹地责骂道:“唉,今天真是倒霉透顶了,一路红灯,老是最后一名差一步!”这时,旁边的老司机淡然一笑道:“小伙子,我觉得一点也不倒霉,老天很公平,你要这样想,今天这一路上,绿灯亮起时我们总是第一个走啊!”听完老司机的话,让人堵塞拥挤的心不由猛地明亮宽敞了起来,想必小伙子心里的怨气也会削减不少,而能脱口而出如此睿智的回答,如果不是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豁达,又岂能顿悟?
这,就是生活的智慧。老司机只是稍微让思维转了个弯,便让黯淡的生活有了另一番明媚的景象。
一个朋友,“元旦”假期来我所在的城市游玩,电话里,他信誓旦旦地告诉我说火车下午六点到,于是,我五点半就赶往火车站接人,可是紧等慢等,都六点半了火车也没到,我焦急得直跺脚,心里烦躁极了,最后,火车竟晚点了整整一个小时。看见朋友风尘仆仆地从出站口走出来,我正准备先骂几句牢骚话替他解气呢,哪知,朋友却兴奋地寒暄道:“呵呵,这次又赚铁道部便宜了,只掏了8个小时的钱却坐了9个小时的火车。”我一愣,半晌,才平静下来。
说实话,我很钦佩这个朋友,羡慕他有如此乐观的心态,只是机智地让思维转了个弯,不仅使自己一路的舟车劳顿消失无遗,也使我这个接车人心中的怨愤减轻不少。
翌日,陪这位朋友去市里最繁华的钟鼓楼广场转悠。由于是节假日,游人很多,各商家卖场也是乘机大肆做宣传,走了不到100米,手中便塞满了五花八门的促销广告单,正寻思着找个垃圾桶把废纸扔了,冷不防发现前面路旁正放着两个敞口的**袋,里面装满了杂物,遂把手中的广告单页丢了进去。本以为这是广场环卫部门临时准备的应急垃圾桶,猛然发现旁边一个农民工模样的中年男人对我点头致谢——原来,这是一个拾荒人的“智慧创举”。
惊叹之余,不免赞赏起他来:同样是捡垃圾,在别的拾荒者四处奔波甚至躬身伸手去掏肮脏垃圾桶的时候,他却巧妙地让思维转了个弯,变被动为主动,收获亦比别人多得多。
说实话,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常见的小事,可是由于事情的主人公让思维转了一个弯,给生活加入了智慧,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也使我们这些局外人有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悟。
我们常常感叹压力太大,生活很累;喟叹命运对自己不济,社会对自己不公,殊不知,有时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我们能给生活加入智慧,让思维转个弯,便能柳暗花明,获得另一番蔚蓝的天空。
至今都很喜欢这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它很好地诠释了思维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人生大势,成败与否,在乎一心。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思维和理念来决定自己的生活状态,并诠释将来的成功、失败或者命运。
一直以来,我以为美丽的东西当如花之玫瑰,马之赤兔,人之西施,却不曾想到,原来,生活的智慧也能如此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