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2018
教师资格考试: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今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我国新课改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在教资考试中出题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出题的角度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却总是难于理解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所以今天将建构主义常考的知识点给大家梳理一下。我们先来看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的小故事。在一个池塘里生存着一个蝌蚪和一条小鱼,蝌蚪长大了,变成青蛙上了陆地。有一天青蛙回到池塘里又碰见了小鱼,小鱼就问他:“你是去过陆地的,你能告诉我,鸟和奶牛长什么样吗?”青蛙就给小鱼描述说:“鸟是长着翅膀在天上飞的,奶牛是身上长着四个脚,肚子下长的乳房比较大,爱吃草,能产奶的动物。”于是小鱼就从他自己的角度认为,鸟就是鱼的身体长着两个翅膀,而奶牛就是鱼的身子上长着四个脚和很多乳房。所以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建构主义,就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主要的教育观点有以下几个。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就像古时候中国人总认为天圆地方,那是前人的知识体系,而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正如你学习了经济学原理,但是你并不一定就能在股市上所向睥睨。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简单。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招聘考试官方微信号:jljsksw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建构主义是当今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我国新课改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在教资考试中出题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出题的角度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却总是难于理解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所以今天将建构主义常考的知识点给大家梳理一下。我们先来看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的小故事。在一个池塘里生存着一个蝌蚪和一条小鱼,蝌蚪长大了,变成青蛙上了陆地。有一天青蛙回到池塘里又碰见了小鱼,小鱼就问他:“你是去过陆地的,你能告诉我,鸟和奶牛长什么样吗?”青蛙就给小鱼描述说:“鸟是长着翅膀在天上飞的,奶牛是身上长着四个脚,肚子下长的乳房比较大,爱吃草,能产奶的动物。”于是小鱼就从他自己的角度认为,鸟就是鱼的身体长着两个翅膀,而奶牛就是鱼的身子上长着四个脚和很多乳房。所以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建构主义,就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主要的教育观点有以下几个。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就像古时候中国人总认为天圆地方,那是前人的知识体系,而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正如你学习了经济学原理,但是你并不一定就能在股市上所向睥睨。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简单。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招聘考试官方微信号:jljsksw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