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ors Connect

商江 follow

@dqddsj

Followers1

Blogs661

Video0

Comments0

03-27-2020

哪些媒体记者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教育家”?

哪些媒体记者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教育家”?
【欢迎广大网友充分利用博客论坛贴吧踊跃参与辩论】
《百度百科》解释,专家,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
莎士比亚的名言:笨蛋自以为聪明,聪明人才知道自己是笨蛋
哪些媒体记者根据什么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教育专家”?客里空谬种流传,病入膏肓,久治不愈。
迄今为止,在国务院、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上海交通大学等官方“教育专家”资料库里,检索不到“熊丙奇”的信息。
迄今为止,国家法律没有授予或委托任何新闻媒体开展认定教育专家”“教育学者”的业务。换句话说,任何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都没有认定“教育专家”“教育学者”的资质。
迄今为止,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没有“教育专家”证明文件。
2006年10月和2014年12月,熊丙奇在博客宣称:“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
2006年10月20日, “熊丙奇的博客”《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我是一个高等教育问题的业余研究者,谈不上专家,也不是教授。
http://xbq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30204149200991464130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006qt.html
http://xiongbingqi.blog.sohu.com/93406735.html
2014年12月26日,熊丙奇新浪微博《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补记:我是一个高等教育问题的业余研究者,谈不上专家,也不是教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2vcnh.html
2013年3月6日,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化学人生”肖重发(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的博文《熊丙奇纯粹就是一个垃圾!》:看到有人质疑熊教授!我也凑合几句。熊丙奇不知怎么就红了,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总有他的声音。可是我没有看到一句有点价值的话。也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学术着作!那些记者真的要反省了,难道真正的教育学者都死光光了么?非得采访熊教授不可?
2013年3月6日,马红孺跟帖:曾经的交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校报编辑。如果说他是宣传专家,忽悠专家,我信;如果说是教育专家,那基本上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都可以当教育专家了,呵呵。
2011年3月9日,国学数典网(叶子眉)《杨东平、熊丙奇——宣传部里来了两个教育家》:当今中国学界,试问谁能代表教育学发言?依小弟愚见,前有杨东平,今有熊丙奇。有意思的是 ,两人都非教育学出身。杨先生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七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后来留校。熊先生,我查了半天,只知道是工学博士,曾经在交大电气专业学 ,已经是着名校友了。再搜,更有意思,1983-1993年,杨曾经在北京理工大学机关工作,历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政策研究室工作人员。而2005年的熊是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2008年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校刊编辑部主任,如今他已经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两人如今一个是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一个是副院长。宣传部里来了两个教育家,不容易。
http://bbs.gxs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9110&page=1
2014年1月6日,知乎网有网友提问:写教育时评的熊丙奇可否算是中国当代的教育家?
匿名用户回答:不过是靠写教育评论吃饭的而已吧。而且说实在话,很多内容写得都很浅显,偶尔也有只为博眼球的内容,倒不是说不对,只是我觉得随便找个靠谱的人关注教育一年之后都能写到这水平。
2016年12月9日,网友“听听”跟帖:首先要分清楚教育家和教育学研究者,教育家至少是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并且付出了行动、改变了一批人的。熊丙奇先生应该并没有从事过一线的教学工作,所以把他作为教育家并不合适。知网上看到的熊先生的文章,大多也都偏时事评论,不可否认他的评论写的有比较扎实的论辩功底和宽广的视角,但似乎还没有看到正式的学术研究论文,把他看作教育学研究者也不十分恰当。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18580
2010年3月12日,《新京报》(熊丙奇)《教育家无须靠“级别”获得尊重》:
http://news.163.com/10/0312/08/61IHKK3P00012Q9L.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不是教育家,没有任何行政级别,自然很难获得尊重。
2011年1月21日,中国网山西频道(熊丙奇)《中国教育体制下没有教育家》:我一直以为,在我国高度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之内,是不可能出现教育家的——虽然很多985高校的校长,有着“教育家”的头衔,但无论从选拔任命机制,还是其具体办学行为看,更适合称为“官员”,同样,在这些大学内部,部处长们被称为教育管理专家,但工作性质与政府机关没两样,思维方式和 惯都是行政模式。能够出教育家的地方,在教育行政化的薄弱之处,这就是相对而言受干扰少一些的民间教育机构。
http://jjsx.china.com.cn/lm70/2011/78016.htm
2015年1月2日,搜狐网“熊丙奇的博客”《我国这个时代,有真正的教育家吗?》:我国当下可以说是“教育家”帽子满天飞的时代,可在笔者看来,我们这个时代,极其缺乏真正的教育家。事实上,不要说真正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现实中,也是极为缺乏的…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今的“教育家”,都是功利视角的“教育家”…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能成为“教育家”吗?
2011年以来,有媒体记者授予熊丙奇“教育家”甚至“着名教育家”称谓,无中生有登峰造极。
媒体记者根据什么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教育家”? 有的竟然还加了“知名”“着名”二字,脑袋被驴踢了,还是浸了水?媒体记者批发零售高帽空前绝后。
举证如下:(暂举10例)
第1例:《广州日报》记者李琼授予熊丙奇“着名教育家”称谓
2009年11月18日,《广州日报》(记者李琼) 《高校改革进行时:中国“C9”挑战美国“常春藤”》:着名教育家熊丙奇在自己的博客中也发表了他对“C9”联盟的看法。他认为,在当前,如果“C9”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探索自主招生的联考。二是更应该把教育资源向其他非“985高校”、非“211高校"辐射。新闻评论个体户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广州日报》记者李琼错把上海熊丙奇吹捧为“着名教育家”。
第2例:《华西都市报》记者张峥授予熊丙奇“着名教育家”称谓
2011年12月6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张峥)《本周六对话着名教育家熊丙奇》:如何将成功传给下一代?父母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交流?本周六(12月10日)下午14:00-16:00,中国着名教育学者、教育评论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将亲临成都对话蓉城家长,带来《中国教育的困境及国际化选择》讲座,与你探讨中外教育模式。
http://news.163.com/11/1206/08/7KJ1UNOE00014AED.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华西都市报》记者张峥错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着名教育家”。
第3例:《信息时报》记者邹捷梁健敏授予熊丙奇“着名教育家”称谓
2012年9月10日,《信息时报》(记者邹捷梁健敏 见 记者袁建彰实 生沈小雨曾建中)《家长晒送老师礼物清单:2000元为女儿调座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着名教育家熊丙奇则认为,倡议不送礼,很可能会成为另类的暗示和提醒——教师节到了,是该考虑送礼的时候了。
http://edu.gog.cn/system/2012/09/10/011634497.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信息时报》记者邹捷梁健敏错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知名教育家”。
第4例:中国新闻网视频授予熊丙奇“知名教育家”称谓
2012年10月25日,中国新闻网视频《熊丙奇谈幼师"虐童":学前教育不足是关键》:简介:山西幼儿园老师扇**巴掌一事余波未了,10月24日上午,一张来自浙江温岭女幼师对** “揪耳朵”的照片曝光网络,据调查称涉事90后女教师颜某其实并未持有教师资格证,可以说是“无证上岗”。25日,知名教育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称,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而导致的教育资源匮乏是关键原因所在。
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cnstv/2012/10-25/news114038.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中国新闻网视频错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知名教育家”。
第5例:齐鲁网记者王震 刘萌授予熊丙奇“知名教育家”称谓
2013年1月25日,齐鲁网(记者 王震 刘萌)《首届艺术特长生培养与高考改革发展论坛在济召开》;今天上午,由中国民主促进济南市委员会主办、大智教育承办的首届艺术体育特长生培养与高考改革发展论坛在济南召开。国内知名教育家熊丙奇、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全省重点高中负责人等嘉宾与来自全省300余名教育界精英欢聚一堂,共同探讨艺术体育特长生培养模式与高考改革发展未来方向。
http://news.iqilu.com/shandong/kejiaoshehui/20130125/1435650.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齐鲁网记者王震 刘萌错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知名教育家”。
第6例:《山东商报》记者杨芳授予熊丙奇“教育家”称谓
2013年7月1日,《山东商报》(记者 杨芳 实 生刘建宇)《教育家熊丙奇济南谈高考:焦虑来自功利教育》(原标题“高考焦虑” 来自功利教育)昨天,国内着名教育专家熊丙奇来到济南,出现在历下区"百课千讲"民生公益大讲堂,为泉城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做了一天的报告。熊丙奇说,当前教育的两大问题是竞技化和功利化,以分数这一单一标准来衡量孩子。但只要有考试,就会有排名先后,就会分出成功者和失败者,不同于欧美和自己比的教育理念,如果孩子的进步不如别人大,还是会有失败感。熊丙奇告诉记者,这些事件都说明中国社会有严重的“高考焦虑”。“虽然我们目前大学的毛入学率到31%,但是中国的高校分等级、分层次,学生的选择面看似宽了,但是每一类学校的发展并不平等。”熊丙奇说,唯分数论使得孩子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极度匮乏,使得他们遇到一点事情,就会想到走极端。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山东商报》记者杨芳错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教育家”。
第7例:中国网记者王龙龙授予熊丙奇“着名教育家”称谓
2014年1月14日,中国网(记者王龙龙)《熊丙奇:院士只是学术利益化格局中的一部分》:最近,复旦大学王正敏院士被其学生举报造假事件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对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也进一步增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的核心是院士头衔去利益化,如果不剥离院士头衔附加的学术特权和学术利益,将很难纯洁院士这一最高学术荣誉,也难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着名教育家熊丙奇指出。
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kaoyan/2014-01/14/content_31186749.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中国网记者王龙龙错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着名教育家”。
第8例:中国新闻网 记者邹瑞玥授予熊丙奇“沪上知名着名教育学家”称谓
2014年2月19日,中国新闻网 (记者 邹瑞玥)《沪上教育家谈复旦投毒案判决:应提高学生生命意识》:沪上知名教育学家熊丙奇发表博客说,采取极端方式处理室友矛盾的方式,再次暴露出学生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薄弱。林森浩因清华“朱令事件”获得启发,而广西事件与其手法相似,极有可能与复旦投毒案有关。一起大学生投毒案的报道,没有引来学生的反思,却是从中得到“启发”,不得不说是悲剧。
http://news.takungpao.com/society/topnews/2014-02/2285814.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中国新闻网记者邹瑞玥错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沪上教育家”。
第9例:《南充日报》记者雍宏伟错把上海政治狂人屌丝熊丙奇吹捧为“知名教育家”
2017年4月14日,《南充日报》(记者 雍宏伟)《熊丙奇走进南充 为学子高考支招》:4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知名教育家熊丙奇受邀走进南充高中,开展《高考改革与学生生涯规划》主题教育讲座。
http://www.scncrb.com/html/channel_6/160892.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南充日报》记者雍宏伟错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知名教育家”。
第10例:东北新闻网错把上海政治狂人屌丝熊丙奇吹捧为“教育家”。
2018年1月23日,东北新闻网(作者:易楚钧)《46所高校要改名,为哪般?》:还应看到,近年来频繁改校名的一些高校,都是些办学时间不长的学校。用教育家熊丙奇先生的话说,这是不成熟的大学的非理性行为。对于这样些高校,也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其办学的随意性。因此,高校对改校名应持谨慎态度,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更应严格把关,不能助长了高校改名之风。
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8/01/23/020330719.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东北新闻网错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教育家”。
恕不赘述
哪些媒体记者把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吹捧为“教育家”?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功夫是哪个师娘教的?
2012年11月19日,新浪网“熊丙奇的博客”《要出大师,就不要客气》:客客气气是出不了大师的,所谓的“大师”,都是“自封”或者“吹捧”出来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2e7r8.html
2009年7月14日,《科学时报》《熊丙奇:大师的成长需要正常的精英观念》:这是一个“大师”遍地,也是大师稀缺的时代。说“大师”遍地,是指现在有的媒体动不动就封谁为大师,而被封之人,也泰然受之,…
新闻工作者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个别媒体从业人员阿谀奉承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溜须拍马,连命都不要了。
2011年5月25日,新浪网“达摩流浪者的博客”《熊丙奇,偷换概念的你有多扯?》:其实我说熊丙奇是“狗屁专家”一点也不委屈他。你这么一拧吧,大家会怀疑你作为教育专家的基本能力的。连基本概念都闹不清楚的熊专家,他办的“教育工作室”能做些什么对教育事业有益的事呢?所以劝熊专家拍马屁的时候要理顺逻辑,搞清概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7c5dee010185i6.html
2011年11月15日,燕赵都市网(佚名)《孔庆东“三妈”南部记者事出有因》:(注:11月7日下午,孔庆东发微博说,“一分钟前,《南方人物周刊》电话骚扰要采访我,态度很和气,语言很阴险。孔和尚斩钉截铁答复了一个排比句:去你妈的!滚你妈的!X你妈的!”史称“三妈”。)
有资料介绍说,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曾多次炮轰过媒体记者,他曾表示,“记者现在是我们国家一大公害”、“歪曲报道现在铺天盖地”、“这些记者排起队来*毙了,我一个都不心疼!”
以上内容,约****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E-mail:hljshangjiang@qq.com
QQ:3391607971
手机:1362466093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京ICP备05006316号-2 互联网****认证平台*认证码:10005616
动态IP:亚太地区43.224.213.110 中国106.39.248.110 黑龙江111.40.52.110 大庆60.218.21.110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着名专家学者。并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相当有限。年过花甲不知天命。老朽愚钝幼稚可笑。独特方式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禁虚止假,抑狂制癫。明目聪耳,扶正祛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扬汤止沸,釜底抽薪。常引用网络文字资料,发表文章不是为了得稿酬。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

©2025 16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