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ors Connect

商江 follow

@dqddsj

Followers1

Blogs661

Video0

Comments0

02-25-2020

上海职业写手(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简历

上海职业写手(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简历
 
 [选自《商江赞赏熊丙奇》第AA页—第AB页
 
熊丙奇,男,四川内江市资中县人。1972年7月出生,2020年7月年满48周岁;1978年入小学,1984年入初中,1987年入高中。
1990年毕业于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1982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
1994年,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毕业之后,留校工作,在学校行政部门任职。时年22岁。
2000年,熊丙奇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相当于处级)。时年28岁。
2000年熊丙奇破格评聘职称为副编审(副高职,相当于副教授)。
熊丙奇在职读硕士、博士(管理学)。
2003年,熊丙奇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在读博士。
2004年,熊丙奇32岁,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办公室主任、《上海交大报》主编。不知何时被免去职务。
2005年又评聘职称为编审(正高职),相当于教授。但是,不是教授。
2006年兼任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2006年12月增补为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第四届副理事长。(每届任期4年)
2008年初,被聘为民办非营利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没有任何行政级别)
2010年8月应聘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没有明确行政级别)
后来,一直披着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民办非营利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蓑衣。
目前,很少有人知道熊丙奇的人事关系、党员关系、社保关系等**在哪里。飘忽不定。周游列国。
2015年3月,上海市公民熊丙奇的身份是“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
2015年1月4日,熊丙奇在《齐鲁晚报》发表广告文章《我是熊丙奇,是一名教育学者。》
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50104/ArticelB04005FM.htm
熊丙奇自吹自擂,已经到了大言不惭旁若无人的程度。
如今,你要知道熊丙奇的确切身份很难。
熊丙奇表示:“不管是什么身份,哪怕没有任何身份,我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不会改变。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责任。”我们就称呼熊丙奇为“上海市公民”吧。也可以叫“自由撰稿人”“职业写手”“新闻评论个体户”)。
 
曾有媒体把熊丙奇错称为“学者”、“教育学者”、“著名教育学者”“全国知名教育学者”等。
还有媒体把熊丙奇错称为“专家”“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教育评论家”“著名教育时评家”等。
更有甚者,还有媒体错称熊丙奇为“教育部高考改革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考改革专家”、“教育部阳光高考专家”等。
2006年10月20日和2014年12月26日,熊丙奇两次在博客发帖,郑重解释:《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连教师也不是”的人能是什么呢?不得而知。
熊丙奇多年来在媒体发表文章时多次自称(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2009年7月14日,《科学时报》《熊丙奇:大师的成长需要正常的精英观念》:这是一个“大师”遍地,也是大师稀缺的时代。说“大师”遍地,是指现在有的媒体动不动就封谁为大师,而被封之人,也泰然受之,…
2012年11月19日,新浪网“熊丙奇的博客”《要出大师,就不要客气》:客客气气是出不了大师的,所谓的“大师”,都是“自封”或者“吹捧”出来的。
人们常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捧得越高,摔得越重。有时捧杀等于棒杀。
2011年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艾瑞红)《熊丙奇:发出批评之声是学者应有义务》:在熊丙奇看来,经常发出批评之声是学者应有的义务,而被批评者能够聆听批评、接纳批评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如果上海职业写手熊丙奇不是叶公好龙,那就聆听批评、接纳批评吧。
如果大家对上海职业写手熊丙奇批评多了,或许使上海职业写手熊丙奇招架不住。
对上海职业写手熊丙奇的不当言论要踊跃质疑、商榷、抵制、揭露甚至批判。
如果上海职业写手熊丙奇能够改邪归正,不妨手下留情,给他留出一条华容小道,让他体面隐归山林自谋生路去吧。
 
【根据媒体披露文字整理,仅供参考,建议本人提供准确资料】
 
 
以上内容约*****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参考资料】
 
2008年4月6日,陈丹青作序熊丙奇新书《教育熊视》:大学还算是大学? 熊丙奇此前几本书,我曾勉为其难,写过两次序,私下巴望他可以休矣:作贱教育的好汉谁在乎批评?谁读这类书?且看过去数年他所揭示的种种问题,只见得变本加厉,逾演逾烈,然而丙奇不知吃错什么药,他对教育的批评也竟逾演逾烈而变本加厉了。…熊丙奇的“出手”只是抡空拳。他的书即便大学领导人手一册,亦如闯进无人之阵,最高礼遇,顶多是会议桌上心照不宣的集体沉默——我们总算告别了封杀、**、揪斗、批判的年代,如今,逆种如熊丙奇将会被另一种温馨的现实所淹没:叫嚣吧,但休想得到一句反驳。…这不,新书《教育熊视》又写成了,二十多万字,电话里要我再来说几句。临了请熊丙奇明鉴:以上敷衍之辞也该算作“伪评论”,因为这本新书我真的一个字也没有读。

©2025 16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