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2019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利用媒体侈谈校园足球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利用媒体侈谈校园足球
【欢迎广大网友充分利用博客论坛贴吧踊跃参与辩论】
2019年3月26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19年校园足球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函〔2019〕2号):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青少年足球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部署,现就做好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通知如下。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904/t20190403_376569.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不可非议。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利用媒体侈谈校园足球。
举证如下:
2014年8月1日,《中国青年报》(熊丙奇) 7月30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教育部部长***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表示,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且要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表示,教育部要力争校园足球取得重大突破。合理布局小学、中学、大学定点学校,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两万所。(京华时报7月31日)在谈到校园足球联赛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校园足球管理体制将有一个重大转变,即由体育部门转到教育部门来主管。” 吴健同时认为,校园足球的开展目的不应该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中国青年报7月31日)对于校园足球开展要淡化功利色彩,笔者十分赞成,可是,这不是通过将校园足球管理从体育部门转到教育部门就能实现的——从理论上讲,体育部门可能更加强调校园足球的竞技色彩,教育部门则会更多关注学生对足球的参与,但是,我国当前的整体教育也存在行政化、功利化,基础教育被异化为竞技教育的问题,在功利的教育环境中,校园足球运动能摆脱功利吗?从小学开始的四级联赛,很有可能在功利化的办学环境中出现两方面问题,其一,学校运动队参加联赛的成绩,成为地区教育部门、学校的政绩,因此,学校不会强调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参与面,而会集中精力搞好运动队(不关注人才队伍的培养,而可能去挖人才),争取尽快出成绩,这就走到了足球普及的反面。我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摘金夺银,可群众性体育却十分薄弱,背后的原因就是“锦标主义”思想。普及校园足球运动与争取联赛锦标的思路是很不同的。前者强调基础建设,后者则强调尽快出成绩——强调基础,需要增加对基础体育设施的投入,对学校体育氛围的建设,成果可能在10年甚至20多年之后才显现,而这一成果周期,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官员、学校领导可能“等不起”,他们希望早出成绩,以增添自己的政绩,实现个人的升迁、发展。在追求眼下成绩的驱动下,联赛还可能出现弄虚造假等一系列问题,结果可能是联赛轰轰烈烈地开始,却很快转入衰败。美国高中生、大学生篮球联赛、足球(橄榄球)联赛是很出名的,但组织联赛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专业协会,说到底,就是民间组织、学校自主参加,学校也会把联赛成绩作为重要荣誉,但更强调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很多学校建有一流的体育场馆,学校里有数量众多的运动队(俱乐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体育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其二,参加联赛可能成为学生曲线升学的路径,这就不是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质,而变为一种升学竞争。美国中学生也可通过在运动队中的优秀表现进入名校,但是他们不是把这作为进名校的路径,而是本身确实乐在其中,当成自己人生和事业的一部分。这和美国的升学评价制度有关,美国大学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大学在评价录取学生时,进行多元评价,评价的指标包括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中学特长和大学面试考查等,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学生的个性、兴趣得到关注,这就引导中学开展多元教育,不是用一个模式要求学生,而是给学生创造发展个性、兴趣的广阔空间。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没有分数崇拜,体育好、音乐好都是人才,没有偏才、怪才之说。
如果我国升学评价制度,不能突破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整个基础教育,就会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不关注其他方面的教育——其他方面的教育,也会为升学服务,就像高考加分政策,本来用意是鼓励学生个性、特长,最后却演变为加分教育,滋生出加分腐败。推广校园足球联赛,在目前的升学考试制度之下,很有可能重蹈高考加分政策的覆辙,学生并不能在联赛中获得快乐,反而背上以此进名校的沉重负担,而家长们,则会权衡孩子参加联赛对升学的利弊,来决定是否支持孩子联赛。概而言之,对于发展校园体育运动,政府部门应该做的是,一方面推进升学评价制度改革,为所有学校摆脱应试教育、升学教育模式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应该鼓励学校自主办学,发挥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协会、联盟等方式,鼓励体育活动的民间发展,这才能让体育从竞技追求转向普及,提高学生的体质。行政主导的联赛,其成绩就会是一种行政评价,行政和利益因素纠缠在一起,很难让其纯粹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成为学生们自己的盛事。
http://zqb.cyol.com/html/2014-08/01/nw.D110000zgqnb_20140801_6-06.htm
2015年3月21日,新浪网新闻专栏(熊丙奇)《“误读”暂停篮球联赛折射出对“功利足球”的焦虑》:据山东省教育厅网站消息,山东省教育厅官方网站3月19日发布《关于有关媒体报道山东暂停大学生篮球、排球联赛的说明》,《说明》称,近期有媒体报道山东省为了加强校园足球联赛,将暂停大学生篮球、排球联赛,此消息系误读。山东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将整合原来分别举行的大学生篮球、排球联赛,加强合作,推进大学生篮球、排球联赛更好发展。这样的“误读”,有媒体对具体政策细节没弄清楚的因素,恐怕也与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想表达出重视足球的决心,而对政策语焉不详有关。在笔者看来,“误读”让地方教育部门感受到压力,这其实也是一剂清醒剂,重视足球,不能将其弄成“政绩工程”,如果学校体育教学,在重视足球的大旗下,其他体育项目却被挤压,这会适得启发,可以说,公众的“误读”,已经折射出对开展校园足球,可能出现的“功利足球”倾向的担忧。
事实上,公众的“误读”,是有一定的“情绪基础”的。对于国家高度重视校园足球,“教体合一”,社会舆论都持支持态度,但是,也存在担忧,包括,地方教育部门在推进校园足球,组队参加足球四级联赛时,是不是特别关注“出成绩”,大搞“政绩”和形象工程,会不会把足球作为重中之重,边缘其他体育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有地方教育部门表示,要暂停篮球、排球联赛,这不是一下子点燃这种情绪吗?
山东省教育部门的最新解释是,经“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协商,决定今年暂停‘中国体育彩票杯’山东省高校三大球联赛,足球联赛并入‘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篮球和排球联赛将由省教育厅为主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山东赛区比赛和省大学生排球比赛替代,调整赛制并适当扩大参赛范围,不影响各高校参加比赛。”这基本把问题说清楚了,就是篮球和排球联赛还是存在的,或许当初媒体报道时,断章取义,或者教育部门在谈到调整时,为突出足球,把其他调整内容忽视了。
究竟是媒体的报道还是政府部门的疏忽导致“误读”,现在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包括山东教育部门在内的各地教育部门,都应该从中读懂民间情绪。即,公众愿意看到校园足球如火如荼开展,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又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但是,却不愿意看到校园足球功利化,走急功近利的道路。
体教结合的学校体育,有两点极为关键,一是将传统体育教学,从一上课就训练学生跑跳,转变为项目制或俱乐部制,学生通过参加某一体育项目或某一运动队,在项目和运动队中,锻炼、提高体质,也学习到运动技能,并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竞争意识,这会让体育课有更多乐趣,也磨练意志、品质,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二是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应推出各种体育项目,组建各类运动队、俱乐部,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比如乒乓、篮球、排球、足球、游泳、网球等等,不能只有一两个运动项目,限定学生必须参加这一运动项目。只有这样的体教合一,才能让校园足球有健康发展的土壤,同时,也不会让其他项目,感到“被边缘”。不要说普通公众,就是一些体育工作者,现在也羡慕校园足球获得的好政策。而其实,这种“羡慕情绪”的产生,也暴露出校园足球在开展中可能会走偏的问题。更进一步说,发展校园足球,工夫在足球之外,应在构建体教合一的健康模式上着力,如果每所学校重视体育,根据各校自己的办学条件,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推出各种项目、俱乐部供学生自主选择,那么,各校会逐渐诞生出有特色的俱乐部、运动队,每个学生,到时都会既是学生,又是校运动队的运动员,离开了这样的环境,某个单一的体育项目要发展、壮大,将十分困难。这是推进校园足球,必须重视的问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https://news.sina.com.cn/zl/zatan/blog/2015-03-21/09043418/1187989361/46cf47710102vhrl.shtml
2019年8月8日,《今日头条》(熊丙奇)《校园足球打通升学通道,不要又被利用为曲线高考》:“我们的运气真的很好,终于等到了足球发展的好时期。”刚刚拿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上海足球运动员刘璐(化名)向记者感叹,相较于师姐们坎坷的职业经历,她能够以高水平运动员身份考入复旦大学是幸运的。刘璐能够以高水平运动员身份考取复旦大学,除了自身文化课水平和体育成绩优异外,也要得益于国家扶持青少年校园足球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完善。由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报告(2015-2019)》提到,“一批学子因享受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升学政策走入复旦、浙大、厦大等高校就读。”“校园足球成才发展通道已初步打通,并不断吸引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支持孩子参与足球运动并将其作为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选项。”(法治周末8月7日)
发展校园足球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与足球运动技能,进而整体提高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以及我国足球运动的水平——校园足球也肩负着为职业足球运动队输送人才的任务。但是,从现实看,校园足球有变为获得升学优惠“曲线升学”的倾向,教育部门、学校以有多少学生评为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作为校园足球的政绩,而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参加校园足球,是因为这可以享有升学优惠进入名校。发展校园足球,必须回归初心,不能被功利误导了发展方向。以有多少学生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二级员,来展示发展校园足球的政绩,是很容易的,增设评一级、二级运动员的名额就可以了。据报道,我国从2018年起夏令营省级和全国最佳阵容全面与等级运动员挂钩,共有352名初高中学生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4224名初高中学生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2368名小学省级最佳阵容运动员获得国家三级运动员称号。毫无疑问,参加校园足球运动,就可以有很多机会获得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称号,这当然是学校、学生、家长所乐见的局面。可问题是,校园足球运动产生了这么多足球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这是“选拔”出来的优秀运动员(无论大家水平如何,按比例和名额选总会选出一批),还是他们真具有很高足球运动水平?如果发展校园足球变为闭门“造”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这就和发展校园足球的初衷渐行渐远。
我国从重点发展校园足球起,就存在学校、学生、家长一定程度功利对待的问题。学校看重的是办学政绩(包括挂牌足球特色学校、获得校园联赛奖项),学生家长看重的是升学优惠,因此也就存在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情况,包括有学校在校园足球联赛打假球。对此,组织推进校园足球的部门,应该加以引导,而不是进一步刺激学校、学生家长的功利心。毋庸置疑,以评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并把一级、二级运动员与升学挂钩,这会提高校园足球的吸引力,可是,这是升学导向的校园足球,而非学生兴趣和足球运动技能导向的校园足球。这样发展校园足球,哪怕产生的国家一级、二级足球运动员成千上万,可还是挑不出会踢足球的11个人来。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校园足球评出的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越来越多,同时,在评定一级、二级运动员中存在的弄虚作假问题被曝光,校园足球“评级”和之前的高考加分项一样,在引起舆论广泛质疑后很有可能被叫停或者压缩。真正重视校园体育(包括足球),首先必须依法治教,所有学校必须依法开齐开足基础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课程),不能挤占体育课程时间。其次,要进行体育教学创新,进行俱乐部制或运动队制教学,每个学生是某个运动队的运动员,在运动队中进行锻炼,既培养体育兴趣,又培养运动技能,这样,足球运动队就是学校运动队之一,学生可从多个运动队中自主选择,不只是单独发展校园足球,单独发展校园足球,而不是开设多个运动项目,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再次,要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当前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导致基础教育盛行唯分数论,而打造特长,则变为曲线加分,这使培养兴趣和发展特长都被功利扭曲。
https://www.toutiao.com/i6722699400260354568/
2019年8月8日,是立秋。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好比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的品质属性是“四自”: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自不量力,自命不凡,可转换为“四叠自”:自吹自擂,自卖自夸,自作自受,自暴自弃。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给社会的印象是,心里没有守舍的,嘴上没有把门的,想说、爱说、敢说、胡说。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的内在特征是“三不”: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干啥吃的;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的脸谱鉴定:看不准火候,踩不上节拍,猜不透心思,拍不正价位,赶不上潮流,留不下英名。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的外在表现是“三大”(头大、脸大、嘴大)。头大,多么大的高帽都敢戴:“教授”“教育学者”“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高考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专家”“教育大咖”“中央电视台特约访谈学者”“成都市教育局政策规划顾问” “教育部阳光高考专家” “中国民间高考改革第一人”等等。脸大,什么场合都敢露面,连续三年每年一次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连线”,居然还到全国各地搞所谓的“公益讲座”,为第一高考网“驱鱼”“驱雀”。嘴大,四两的鸭子半斤的嘴。一尺水十丈波。什么大话都敢说,利用早报(晨报)、晚报、时报、都市报等连篇累牍大放厥词,甚至于公开否定党中央国务院明文确定的高等教育宏观发展战略部署,扬言废除985、211工程,企图另搞一套。蚍蜉撼树,螳臂挡车。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提供给媒体的文章有时主题不明确,概念不确切,事实不准确,观点不正确。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的言论或许经不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或许是难得的反面演员,应充分发挥其“警示”“警醒”“警告”作用。
对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发表在媒体(包括博客、论坛)上的奇谈怪论歪理邪说,可以开展有说服力的商榷、质疑、驳斥甚至批判。努力肃清流毒影响。
对发表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胡言乱语奇谈怪论的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严肃批评教育。
主流媒体发表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的不当言论或许得不偿失。
全国主流媒体应当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媒体从业人员发表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的言论应当审慎,以免损害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E-mail:hljshangjiang@qq.com
QQ:3391607971
手机:1362466093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京ICP备05006316号-2 互联网****认证平台*认证码:10005616
动态IP:亚太地区43.224.213.110 中国106.39.248.110 黑龙江111.40.52.110 大庆60.218.21.110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并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年过花甲不知天命。老朽愚钝幼稚可笑。独特方式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杀鸡不用刀,水平比猴高。常引用网络文字资料,发表文章不是为了得稿酬。“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欢迎广大网友充分利用博客论坛贴吧踊跃参与辩论】
2019年3月26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19年校园足球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函〔2019〕2号):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青少年足球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部署,现就做好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通知如下。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904/t20190403_376569.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不可非议。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利用媒体侈谈校园足球。
举证如下:
2014年8月1日,《中国青年报》(熊丙奇) 7月30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教育部部长***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表示,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且要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表示,教育部要力争校园足球取得重大突破。合理布局小学、中学、大学定点学校,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两万所。(京华时报7月31日)在谈到校园足球联赛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校园足球管理体制将有一个重大转变,即由体育部门转到教育部门来主管。” 吴健同时认为,校园足球的开展目的不应该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中国青年报7月31日)对于校园足球开展要淡化功利色彩,笔者十分赞成,可是,这不是通过将校园足球管理从体育部门转到教育部门就能实现的——从理论上讲,体育部门可能更加强调校园足球的竞技色彩,教育部门则会更多关注学生对足球的参与,但是,我国当前的整体教育也存在行政化、功利化,基础教育被异化为竞技教育的问题,在功利的教育环境中,校园足球运动能摆脱功利吗?从小学开始的四级联赛,很有可能在功利化的办学环境中出现两方面问题,其一,学校运动队参加联赛的成绩,成为地区教育部门、学校的政绩,因此,学校不会强调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参与面,而会集中精力搞好运动队(不关注人才队伍的培养,而可能去挖人才),争取尽快出成绩,这就走到了足球普及的反面。我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摘金夺银,可群众性体育却十分薄弱,背后的原因就是“锦标主义”思想。普及校园足球运动与争取联赛锦标的思路是很不同的。前者强调基础建设,后者则强调尽快出成绩——强调基础,需要增加对基础体育设施的投入,对学校体育氛围的建设,成果可能在10年甚至20多年之后才显现,而这一成果周期,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官员、学校领导可能“等不起”,他们希望早出成绩,以增添自己的政绩,实现个人的升迁、发展。在追求眼下成绩的驱动下,联赛还可能出现弄虚造假等一系列问题,结果可能是联赛轰轰烈烈地开始,却很快转入衰败。美国高中生、大学生篮球联赛、足球(橄榄球)联赛是很出名的,但组织联赛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专业协会,说到底,就是民间组织、学校自主参加,学校也会把联赛成绩作为重要荣誉,但更强调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很多学校建有一流的体育场馆,学校里有数量众多的运动队(俱乐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体育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其二,参加联赛可能成为学生曲线升学的路径,这就不是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体质,而变为一种升学竞争。美国中学生也可通过在运动队中的优秀表现进入名校,但是他们不是把这作为进名校的路径,而是本身确实乐在其中,当成自己人生和事业的一部分。这和美国的升学评价制度有关,美国大学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大学在评价录取学生时,进行多元评价,评价的指标包括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中学特长和大学面试考查等,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学生的个性、兴趣得到关注,这就引导中学开展多元教育,不是用一个模式要求学生,而是给学生创造发展个性、兴趣的广阔空间。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没有分数崇拜,体育好、音乐好都是人才,没有偏才、怪才之说。
如果我国升学评价制度,不能突破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整个基础教育,就会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不关注其他方面的教育——其他方面的教育,也会为升学服务,就像高考加分政策,本来用意是鼓励学生个性、特长,最后却演变为加分教育,滋生出加分腐败。推广校园足球联赛,在目前的升学考试制度之下,很有可能重蹈高考加分政策的覆辙,学生并不能在联赛中获得快乐,反而背上以此进名校的沉重负担,而家长们,则会权衡孩子参加联赛对升学的利弊,来决定是否支持孩子联赛。概而言之,对于发展校园体育运动,政府部门应该做的是,一方面推进升学评价制度改革,为所有学校摆脱应试教育、升学教育模式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应该鼓励学校自主办学,发挥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协会、联盟等方式,鼓励体育活动的民间发展,这才能让体育从竞技追求转向普及,提高学生的体质。行政主导的联赛,其成绩就会是一种行政评价,行政和利益因素纠缠在一起,很难让其纯粹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成为学生们自己的盛事。
http://zqb.cyol.com/html/2014-08/01/nw.D110000zgqnb_20140801_6-06.htm
2015年3月21日,新浪网新闻专栏(熊丙奇)《“误读”暂停篮球联赛折射出对“功利足球”的焦虑》:据山东省教育厅网站消息,山东省教育厅官方网站3月19日发布《关于有关媒体报道山东暂停大学生篮球、排球联赛的说明》,《说明》称,近期有媒体报道山东省为了加强校园足球联赛,将暂停大学生篮球、排球联赛,此消息系误读。山东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将整合原来分别举行的大学生篮球、排球联赛,加强合作,推进大学生篮球、排球联赛更好发展。这样的“误读”,有媒体对具体政策细节没弄清楚的因素,恐怕也与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想表达出重视足球的决心,而对政策语焉不详有关。在笔者看来,“误读”让地方教育部门感受到压力,这其实也是一剂清醒剂,重视足球,不能将其弄成“政绩工程”,如果学校体育教学,在重视足球的大旗下,其他体育项目却被挤压,这会适得启发,可以说,公众的“误读”,已经折射出对开展校园足球,可能出现的“功利足球”倾向的担忧。
事实上,公众的“误读”,是有一定的“情绪基础”的。对于国家高度重视校园足球,“教体合一”,社会舆论都持支持态度,但是,也存在担忧,包括,地方教育部门在推进校园足球,组队参加足球四级联赛时,是不是特别关注“出成绩”,大搞“政绩”和形象工程,会不会把足球作为重中之重,边缘其他体育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有地方教育部门表示,要暂停篮球、排球联赛,这不是一下子点燃这种情绪吗?
山东省教育部门的最新解释是,经“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协商,决定今年暂停‘中国体育彩票杯’山东省高校三大球联赛,足球联赛并入‘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篮球和排球联赛将由省教育厅为主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山东赛区比赛和省大学生排球比赛替代,调整赛制并适当扩大参赛范围,不影响各高校参加比赛。”这基本把问题说清楚了,就是篮球和排球联赛还是存在的,或许当初媒体报道时,断章取义,或者教育部门在谈到调整时,为突出足球,把其他调整内容忽视了。
究竟是媒体的报道还是政府部门的疏忽导致“误读”,现在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包括山东教育部门在内的各地教育部门,都应该从中读懂民间情绪。即,公众愿意看到校园足球如火如荼开展,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又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但是,却不愿意看到校园足球功利化,走急功近利的道路。
体教结合的学校体育,有两点极为关键,一是将传统体育教学,从一上课就训练学生跑跳,转变为项目制或俱乐部制,学生通过参加某一体育项目或某一运动队,在项目和运动队中,锻炼、提高体质,也学习到运动技能,并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竞争意识,这会让体育课有更多乐趣,也磨练意志、品质,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二是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应推出各种体育项目,组建各类运动队、俱乐部,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比如乒乓、篮球、排球、足球、游泳、网球等等,不能只有一两个运动项目,限定学生必须参加这一运动项目。只有这样的体教合一,才能让校园足球有健康发展的土壤,同时,也不会让其他项目,感到“被边缘”。不要说普通公众,就是一些体育工作者,现在也羡慕校园足球获得的好政策。而其实,这种“羡慕情绪”的产生,也暴露出校园足球在开展中可能会走偏的问题。更进一步说,发展校园足球,工夫在足球之外,应在构建体教合一的健康模式上着力,如果每所学校重视体育,根据各校自己的办学条件,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推出各种项目、俱乐部供学生自主选择,那么,各校会逐渐诞生出有特色的俱乐部、运动队,每个学生,到时都会既是学生,又是校运动队的运动员,离开了这样的环境,某个单一的体育项目要发展、壮大,将十分困难。这是推进校园足球,必须重视的问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https://news.sina.com.cn/zl/zatan/blog/2015-03-21/09043418/1187989361/46cf47710102vhrl.shtml
2019年8月8日,《今日头条》(熊丙奇)《校园足球打通升学通道,不要又被利用为曲线高考》:“我们的运气真的很好,终于等到了足球发展的好时期。”刚刚拿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上海足球运动员刘璐(化名)向记者感叹,相较于师姐们坎坷的职业经历,她能够以高水平运动员身份考入复旦大学是幸运的。刘璐能够以高水平运动员身份考取复旦大学,除了自身文化课水平和体育成绩优异外,也要得益于国家扶持青少年校园足球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完善。由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报告(2015-2019)》提到,“一批学子因享受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升学政策走入复旦、浙大、厦大等高校就读。”“校园足球成才发展通道已初步打通,并不断吸引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支持孩子参与足球运动并将其作为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选项。”(法治周末8月7日)
发展校园足球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与足球运动技能,进而整体提高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以及我国足球运动的水平——校园足球也肩负着为职业足球运动队输送人才的任务。但是,从现实看,校园足球有变为获得升学优惠“曲线升学”的倾向,教育部门、学校以有多少学生评为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作为校园足球的政绩,而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参加校园足球,是因为这可以享有升学优惠进入名校。发展校园足球,必须回归初心,不能被功利误导了发展方向。以有多少学生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二级员,来展示发展校园足球的政绩,是很容易的,增设评一级、二级运动员的名额就可以了。据报道,我国从2018年起夏令营省级和全国最佳阵容全面与等级运动员挂钩,共有352名初高中学生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4224名初高中学生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2368名小学省级最佳阵容运动员获得国家三级运动员称号。毫无疑问,参加校园足球运动,就可以有很多机会获得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称号,这当然是学校、学生、家长所乐见的局面。可问题是,校园足球运动产生了这么多足球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这是“选拔”出来的优秀运动员(无论大家水平如何,按比例和名额选总会选出一批),还是他们真具有很高足球运动水平?如果发展校园足球变为闭门“造”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这就和发展校园足球的初衷渐行渐远。
我国从重点发展校园足球起,就存在学校、学生、家长一定程度功利对待的问题。学校看重的是办学政绩(包括挂牌足球特色学校、获得校园联赛奖项),学生家长看重的是升学优惠,因此也就存在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情况,包括有学校在校园足球联赛打假球。对此,组织推进校园足球的部门,应该加以引导,而不是进一步刺激学校、学生家长的功利心。毋庸置疑,以评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并把一级、二级运动员与升学挂钩,这会提高校园足球的吸引力,可是,这是升学导向的校园足球,而非学生兴趣和足球运动技能导向的校园足球。这样发展校园足球,哪怕产生的国家一级、二级足球运动员成千上万,可还是挑不出会踢足球的11个人来。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校园足球评出的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越来越多,同时,在评定一级、二级运动员中存在的弄虚作假问题被曝光,校园足球“评级”和之前的高考加分项一样,在引起舆论广泛质疑后很有可能被叫停或者压缩。真正重视校园体育(包括足球),首先必须依法治教,所有学校必须依法开齐开足基础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课程),不能挤占体育课程时间。其次,要进行体育教学创新,进行俱乐部制或运动队制教学,每个学生是某个运动队的运动员,在运动队中进行锻炼,既培养体育兴趣,又培养运动技能,这样,足球运动队就是学校运动队之一,学生可从多个运动队中自主选择,不只是单独发展校园足球,单独发展校园足球,而不是开设多个运动项目,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再次,要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当前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导致基础教育盛行唯分数论,而打造特长,则变为曲线加分,这使培养兴趣和发展特长都被功利扭曲。
https://www.toutiao.com/i6722699400260354568/
2019年8月8日,是立秋。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好比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的品质属性是“四自”: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自不量力,自命不凡,可转换为“四叠自”:自吹自擂,自卖自夸,自作自受,自暴自弃。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给社会的印象是,心里没有守舍的,嘴上没有把门的,想说、爱说、敢说、胡说。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的内在特征是“三不”: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干啥吃的;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的脸谱鉴定:看不准火候,踩不上节拍,猜不透心思,拍不正价位,赶不上潮流,留不下英名。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的外在表现是“三大”(头大、脸大、嘴大)。头大,多么大的高帽都敢戴:“教授”“教育学者”“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高考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专家”“教育大咖”“中央电视台特约访谈学者”“成都市教育局政策规划顾问” “教育部阳光高考专家” “中国民间高考改革第一人”等等。脸大,什么场合都敢露面,连续三年每年一次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连线”,居然还到全国各地搞所谓的“公益讲座”,为第一高考网“驱鱼”“驱雀”。嘴大,四两的鸭子半斤的嘴。一尺水十丈波。什么大话都敢说,利用早报(晨报)、晚报、时报、都市报等连篇累牍大放厥词,甚至于公开否定党中央国务院明文确定的高等教育宏观发展战略部署,扬言废除985、211工程,企图另搞一套。蚍蜉撼树,螳臂挡车。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提供给媒体的文章有时主题不明确,概念不确切,事实不准确,观点不正确。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的言论或许经不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
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或许是难得的反面演员,应充分发挥其“警示”“警醒”“警告”作用。
对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发表在媒体(包括博客、论坛)上的奇谈怪论歪理邪说,可以开展有说服力的商榷、质疑、驳斥甚至批判。努力肃清流毒影响。
对发表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胡言乱语奇谈怪论的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严肃批评教育。
主流媒体发表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的不当言论或许得不偿失。
全国主流媒体应当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媒体从业人员发表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之流的言论应当审慎,以免损害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E-mail:hljshangjiang@qq.com
QQ:3391607971
手机:1362466093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京ICP备05006316号-2 互联网****认证平台*认证码:10005616
动态IP:亚太地区43.224.213.110 中国106.39.248.110 黑龙江111.40.52.110 大庆60.218.21.110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并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年过花甲不知天命。老朽愚钝幼稚可笑。独特方式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杀鸡不用刀,水平比猴高。常引用网络文字资料,发表文章不是为了得稿酬。“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