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2019
细数那些分不清的心理学现象
细数那些分不清的心理学现象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心理学常考察对概念的理解,今天就让小编帮同学们总结一些在心理学考试中常常容易产生概念混淆的心理现象。
一、知觉理解性VS知觉的整体性
1.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如窥一斑而知全豹。
区别:
(1)理解性:不同的人,因为背景知识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对待同一幅画,成年人看到的是这幅画背后的寓意,而儿童看到的是画的构成。
(2)整体性:不同的人,把部分知觉为整体,对待同一事物会产生相同的看法,例如超市中的“康帅傅”、“康师博”等同类产品以假乱真,冒充“康师傅”。
二、瞬时记忆VS短时记忆
分类保持时间记忆容量区分点解析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1秒以内容量较大1.编码方式的区别
2.5S以内or1min以内
3.打字员打字or同声传译1.顺势记忆的编码是图像和声像;短时记忆是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2.0.25s-5s以内的记忆是瞬时记忆,5s-1min以内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3.打字员打字与同声传译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1分钟以内7±2 个组块三、应答性行为VS操作性行为
1.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2.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区分:
应答性行为是先有刺激,再有行为的,是被动的,例如望梅止渴等。
操作性行为是先有行为,再有刺激的,是主动的,先扶老奶奶过马路,被老奶奶夸奖。
四、逃避条件反射和回避条件反射
1.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逃避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逃避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2.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时,有机体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区别:
厌恶刺激有没有出现,例如害怕见陌生人不敢上街,由于陌生人没有出现,因此属于回避条件刺激。更多有关天津教师资格、教师招聘的资讯请访问天津教师考试网
一、知觉理解性VS知觉的整体性
1.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如窥一斑而知全豹。
区别:
(1)理解性:不同的人,因为背景知识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对待同一幅画,成年人看到的是这幅画背后的寓意,而儿童看到的是画的构成。
(2)整体性:不同的人,把部分知觉为整体,对待同一事物会产生相同的看法,例如超市中的“康帅傅”、“康师博”等同类产品以假乱真,冒充“康师傅”。
二、瞬时记忆VS短时记忆
分类保持时间记忆容量区分点解析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1秒以内容量较大1.编码方式的区别
2.5S以内or1min以内
3.打字员打字or同声传译1.顺势记忆的编码是图像和声像;短时记忆是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2.0.25s-5s以内的记忆是瞬时记忆,5s-1min以内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3.打字员打字与同声传译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1分钟以内7±2 个组块三、应答性行为VS操作性行为
1.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2.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区分:
应答性行为是先有刺激,再有行为的,是被动的,例如望梅止渴等。
操作性行为是先有行为,再有刺激的,是主动的,先扶老奶奶过马路,被老奶奶夸奖。
四、逃避条件反射和回避条件反射
1.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逃避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逃避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2.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时,有机体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区别:
厌恶刺激有没有出现,例如害怕见陌生人不敢上街,由于陌生人没有出现,因此属于回避条件刺激。更多有关天津教师资格、教师招聘的资讯请访问天津教师考试网